走進90後視頻博主王一工的家,透着小巧思的手工改造處處可見:為投影儀量身定制的床頭置物板,幾根水管拼接成的落地燈,一喊即開的智能化的窗簾、燈光……智能化與生活感在這間14平方米的公寓裏被巧妙融合。在王一工看來,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手工改造過程,就是他最享受的生活方式。
在地上鋪好白色被套,用膠帶貼滿大小各異的樹葉,拿起錘子,蹲在地上對準葉片的脈絡一下下敲打,王一工將手中的被套鋪展開——大大小小的樹葉拓染在被套上,形狀各異,錯落有致,還散發着草木的芳香。這床“秋色拓染”四件套,是他送給姥姥的禮物。
這是一次成功的DIY現場。DIY是“Do It Yourself”的英文縮寫,意思是自己動手製作。
DIY最初興起於電腦的拼裝,並逐漸演繹成為一種國際流行的生活方式。簡單來説,DIY沒有專業資質的限制,想做就做,每個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私人訂製表達自我的“産品”來。
如今,90後已是各大城市租房和購買小戶型的主力。當獲得了屬於自己的空間後會如何對待這片小小的自由天地,90後與前幾代人有何區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進了幾個90後00後的家,發現很多年輕人在工作之餘,也喜歡自己動手改造美化自己的生活,打造出個性化十足的創意空間。
“手工是一件充滿溫度的事情”
剛來到北京時,王一工為了省租金,和同事住在一間半地下室裏。他現在還記得房間裏那股霉味兒,“常年見不到陽光,我的床位還緊挨着廁所,連床單都因為遇潮而發黃。那時候我寧願主動在公司加班三四個小時,也不想回宿舍”。下班回家總是深夜,王一工摸黑躺回床上,盯着低矮的天花板,耳邊傳來此起彼伏的呼嚕聲,他太渴望有個自己的家了。
後來,王一工搬出了宿舍,開始自己租房,直到買下現在這間小公寓。“我想過很多次我的家應該是什麼樣子,這下終於有了足夠的空間和自由能讓我放開手腳,打造自己獨一無二的家了。”最讓王一工高興的就是,能重拾起大學時期的愛好,按照自己的想法動手改造。量裁、切割、連接燈帶、拼裝透視鏡和木板,最後再貼上倣墻磚貼紙,一張別致的“深淵茶几”下映出了無限延伸的空間;將桃木對半劈開,畫上簡單圖樣,用線鋸割出雛形,再用壁紙刀一點點打磨精細,小巧的桃木簪子逐漸顯形;用投影儀把梵高的畫投到大塊粗麻布上,畫筆描摹後,舉起手持縫紉機,把彩色毛線打入麻布,一張“油畫”地毯就大功告成。
兩年時間,空蕩的屋子逐漸被各種各樣的手工作品填滿,按時間順序排列開,甚至能看出設計和製作上的逐漸成熟。小到挑選一片樹葉,大到打造一張方桌,對王一工來説,手工製作的每一步都傾注了自己的心血,“我願意花時間不斷鑽研,並在動手中結合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把它們一一實現出來,這是一件很有溫度的事情”。
那床“秋色拓染”四件套,被王一工親手鋪到了姥姥的床上。看著她坐在床上,珍惜地撫摸床單的樣子,王一工感覺,這就是手工的意義。
“房子是租的,但生活是自己的”
不只是王一工這樣的“專業”家居博主,更多年輕人也正在對手工改造顯現出濃厚的興趣。
00後張嘉欣就是受到網絡視頻影響開始在家裏DIY的年輕人之一。“其實一開始選擇自己動手,只是為了省錢。”去年本科畢業後,張嘉欣找到了一份在廣州的工作,開始了租房生活。等添置完生活必需品,她發現預算不夠了,“請一個油漆工都要上千元,我不如自己刷墻”。
戴着一次性浴帽,翻出一件舊衣服套在身上,張嘉欣踩着梯子“上了崗”:拿着鏟刀刮掉舊墻皮,用膩子膏填補上漏洞,再用滾筒刷從上到下刷上漆,一遍不均勻就再補一遍……看著乾淨的墻面,張嘉欣發現,自己很享受這個過程。
為了找刷墻教程,她翻看了不少家居博主的視頻,其中有不少人也在分享舊物改造和小手工的製作,這些充滿巧思的視頻給了張嘉欣動手的 啟發。跟着視頻指導,她開始嘗試做起手工:舊椅子被換上粉色絨毛布的“新衣服”,閒置的快遞盒經過拼裝變成了雙層收納架。她發現,“只有真正去做了,才能知道自己的動手能力有多強。”
只要一做起手工,張嘉欣就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看著普普通通的一居室被自己用喜歡的手工風格慢慢佈置起來,她感到成就感十足。“雖然房子是租的,但生活是自己的,手工讓我更加品味出生活的美好。”
對95後陳一諾來説,她更偏愛於“硬核”的智能化改造。3年前,陳一諾在杭州定居,買下一套小戶型,置辦傢具時,她被刷視頻看到的沉浸式智能家居體驗吸引,這也讓她找到了家裝改造的方向。
從對着墻壁釘挂投影幕布,到登上梯子更換智能窗簾,再到買來網關、智能開關和感應器,跟着教程拆卸、接火線、擰螺絲,給家裏裝上感應燈,陳一諾的改造一步步“升級”。現在走進家門,只要一句語音指令,全屋電器便能實現智能化聯動,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由她親自動手改造而成。儘管改造中途也遇到過各種難題,但陳一諾覺得,有挑戰才更有樂趣。
每一次戴上手套、拿起工具,都讓陳一諾感覺到自己的價值,“別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得很好,通過雙手慢慢把家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是我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鑽研的事情”。
“我們決不能低估年輕人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
陳一諾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許多與她年齡相倣的年輕人都在網上分享自己在家的手工和改造,手工類短視頻的熱度也不斷攀升,一股“手工熱”正在年輕人間慢慢流行起來。
近日,《中國青年報》在微博發起的一項投票顯示,有58%的受訪者認為在居住環境不夠舒適時,自己會選擇動手進行改造。而另一項投票中,45%的受訪者認為在動手能力上,現在的年輕人和老一輩各有所長。
年輕人自己動手的意願為什麼越來越強了?在廣州大學社會學副教授姚華松看來,追求個性化和歸屬感是重要原因。他指出,動手改造是一種能反映出居住者主體性意識的行為表達,不但令居住空間更有溫度,成為一種情感的載體,也讓作為物理環境的“房子”真正成為有社會與文化關係聯結的“家”。
姚華松認為,年輕人對手工的積極態度,是受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影響。“其實很多年輕人都有自己動手做點什麼的意願,但現實生活中往往沒有太多讓他們施展的空間。短視頻的流行,也讓一些年輕人有機會挖掘自己潛在的動手能力。”姚華松説。
“互聯網時代下的視頻傳播有助於形成一種有益的氛圍。”浙江工商大學數字政府研究院副院長、浙江省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張鋌分析,短視頻的興起推動了青年手工“熱”的快速升溫。“年輕人通過視頻從研究、學習到模仿,再到最後形成自己獨特的創意和想法,能夠創造出獨特的産品。”
王一工的視頻評論區,也成了粉絲交流分享改造經驗的&&,能讓更多人感受到手工製作的美好,正是他將視頻持續做下去的動力之一,“工業産品到處都能買到,但自己動手改造出來的東西,不管美與醜,都是獨一無二的”。
姚華松認為,工匠精神已逐漸作為常識浸潤於很多年輕人的價值觀。年輕人在動手過程中不但收穫了深度參與感和成就感,也強化了自我認同感,相比於能拿到速成品的網購,DIY反映出一種更受年輕人推崇和欣賞的生活態度。
2022年8月,中國正式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張鋌指出,創造創新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手工課程與勞動課程的普及,讓青年能更早認識到動手能力的重要性。“青年是創新的一代,青年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決定了國家未來的創新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講,年輕人發揮創意去進行的一些手工製作,就是創新精神的一種體現。”
“透過手工改造,勤勞、質樸、韌性這些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品質在新一代青年身上得到了體現與傳承,我們決不能低估年輕人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姚華松説。
(謝宛霏 鄭欣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