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海上牧場,打造水産業“中國芯”是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踐行大食物觀,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在“粵強種芯”工程帶動下,廣東恒興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恒興飼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恒興”)董事長陳丹牽頭與行業龍頭企業及中國水産科學院黃海研究所成立山東邦普種業公司,打造世界一流的對蝦種業基地,構建創新聯合體,打造被譽為“藍色硅谷”的南美白對蝦聯合育種&&,為我國水産種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
良種是現代化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的“芯片”。歷經了國外種業技術“卡脖子”的困境,我國始終將水産育種研發置於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地位。時間回到80年代,南美白對蝦的種質資源被掌控外國手中,我國僅進口種蝦的費用每年便高達數億美元。除了種蝦受掣肘,我國的對蝦産業還倍受病害打擊。在1993年對蝦白斑病爆發後,幾乎每年都有相關的病害爆發,對蝦産業被病毒病菌灰霾籠罩,産業發展陷入低迷。
為了打破南美白對蝦産業發展瓶頸,2002年國家科技部、農業部把對蝦抗病毒選育的工作納入了國家863計劃項目,並成立國家863計劃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開展對南美白對蝦等水産動物的育種研發工作。經科技部立項,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落戶湛江東海島,由廣東恒興先後投資建設。基地的建成,開創了中國民營企業承擔國家種業基地項目的先河。歷經20多年,廣東恒興先後投入超過2.2億,成功攻克石斑魚、軍曹魚、金鯧魚、紅魚、南美白對蝦、斑節對蝦、紅螯螯蝦等品種的人工繁育和飼料營養技術。
“中國沒有自己的種蝦,所以必須要有一個企業、有一個單位承擔這份責任和義務,總要有人來改變這個現狀才行。”廣東恒興董事長陳丹回憶起自己的種業發展歷程感慨説道:“做每一個品種都有可能會成功,也都有可能會失敗,但是對於我們來講一定要堅定不移把新品種培育出來,只有多元化,祖國的水産産業才能蓬勃發展,才能為老百姓提供更多優質蛋白。”
自2002年起,廣東恒興投資建設的國家863計劃項目海水養殖種子工程南方基地(簡稱“863基地”)在國家蝦蟹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何建國團隊的技術指導下,以抗白斑綜合症病毒(WSSV)為主要選育指標,與中山大學合作開展了南美白對蝦抗病毒選育工作,匯集産業與科研雙重資源開展良種選育、種苗繁育等研究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歷經近10年的摸索與不惜成本投入,經過1代群體選育和5代家係選育,“中興1號”終於選育成功,並於2011年通過國家審定(品種登記號:GS-01-008-2010),是獲得全國水産原良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的以抗白斑病毒為選育目標的品種,並在2012年被國家農業部列為主推養殖品種,獲“廣東省高新技術産品”稱號。與夏威夷引進的南美白對蝦相比,其抗病評價指數提高47.22%,養殖成活率提高約20%。
南美白對蝦
隨着廣東恒興對蝦育種系統逐漸完善,逐步實現蝦苗供應的穩健發展,銷量與口碑在市場逐年提升,至今,廣東恒興種業年産銷南美白對蝦親蝦(中興1號)近10萬對、無節幼體400億尾、蝦苗100億尾、魚苗6250萬尾,實現優質種蝦資源不再被國外“卡脖子”的重大突破。
作為中國水産産業的龍頭企業,廣東恒興緊密串聯苗種、飼料、動保等環節形成強大合力,也為我國水産種業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在廣東恒興“863基地”自主培育南美白對蝦的帶動下,對蝦養殖産業迅速迎來井噴式發展,愈來愈多有資本、有技術的苗企加入南美白對蝦育種隊伍,加大種蝦投入和研發,對蝦産業品種陣營日益壯大,助推我國南美白對蝦育種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
未來,廣東恒興將不斷引進高水平的育種人才,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形成核心競爭力,推動海洋漁業向信息化、智能化、現代化發展。同時,利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服務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參與:黃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