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探親流、旅游流、商務流激增,港人“北上”的熱度急升,一度超過了“南下”的內地旅客人數。
香港入境事務處統計數據顯示,7月1日至8月29日,已有超過900萬人次港人入境深圳,而香港總人口數為733.32萬人。這意味着,今年暑假期間,平均每位香港人入境深圳1.2次。“南下”到港的內地旅客及其他旅客為533萬人次。
從今年1月內地與香港恢復通關到“港車北上”政策落地實施,內地游客蜂擁擠滿“購物天堂”香港的同時,港人“北上”消費的熱度也持續高漲。跨境流動呈現“雙向奔赴”趨勢。人流趨勢的背後折射出粵港澳三地消費圈、生活圈、文化圈、商務圈深度融合再提速。
跨境人流車流激增
香港旅客成內地“新晉流量王”
“從金鐘站坐地鐵出發,1個小時就能到羅湖口岸。深圳地鐵一號線直達東門老街。周五下班去深圳吃一頓燒烤,當晚回香港都來得及。”在香港上班的白領伍俊傑説。
今年暑假,香港旅客成為內地的“新晉流量王”,周末“説走就走”的“內地行”逐漸常態化。
據深圳皇崗&&境邊防檢查站統計,7月1日至8月31日,經深圳皇崗、福田口岸和福田保稅區一號通道&&境人員逾1088萬人次,全站最高峰紀錄在8月12日超25.7萬人次,入境14.4萬餘人次。僅在8月,受益於通關快捷和交通便利,福田口岸連續3個周六屢屢刷新多項單日&&境客流量最高紀錄。
而持續攀升的不只有通關人流量,還有通關車流量。“港車北上”實施兩個月以來持續火爆。珠海邊檢總站港珠澳大橋邊檢站8月31日對外公布,7月1日至8月30日經港珠澳大橋&&境旅客數量超過300萬人次,&&境車輛數量達55萬輛次,較2019年同期分別增長47.8%和266%,均處於港珠澳大橋開通以來歷史同期最高位。
生活半徑擴大,時空距離縮短,開車“北上”逐漸成為港澳車主一種新的生活休閒方式。隨之而來的就是“跨境消費”持續升溫。
深圳市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深圳消費復蘇強勁。今年1—7月,深圳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870.66億元,同比增長10.0%。這其中,少不了“北上”港人的消費助力。
香港入境處最新統計,僅今年7月就有超過468萬人次香港居民北上,估算消費金額達到40億港元。在香港旅客涌入內地消費的同時,內地旅客依舊是訪港主力。8月11日,香港旅游發展局公布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訪港旅客約1650萬人次,其中內地旅客約1308萬人次。
跨境消費背後,有市場“無形的手”助力,更有政府多措並舉推動。
今年3月,深圳落地數字人民幣硬錢包自助發卡機,港人可使用“八達通”APP自助兌換粵港澳大灣區硬錢包卡充值,為短期過境港澳人士提供便捷高效的消費支付服務;今年4月,廣東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共同主辦的2023粵港澳大灣區消費季,29個展播綜合體在廣州海心沙直播,發放超10億元消費紅包;今年7月“港車北上”落地實施,惠及45萬香港車主……今年以來,粵港澳三地積極聯合各方推出系列舉措,加速推動跨境支付更便捷、跨城交通更暢聯、消費優惠更實在。
隨着“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深港公交地鐵“掃碼互通”、AlipayHK(又稱“支付寶香港”)落地等各種軟硬體的聯通,內地與港澳居民交流走動愈加便利。在這場“雙向奔赴”中,粵港澳三地的消費結構發生了深刻轉變。
港客“過夜游”激增
“北上”消費呈現年輕化多元化
8月底,在深圳鹽田,被稱為“小港夜”的沙頭角夜市“甦醒”了。粵語金曲伴奏下的人潮涌動,街角食肆燈火通明。這是一群香港“95後”創業青年經營的雙創夜市街區,銷售200多款特色美食、文創産品。
“今年7月以來,這裡來了近40家港風商戶,吸引了超15萬人次前來消費,且消費群體多為香港人。”“小港夜”投資運營方總經理王妍説。
今年以來,利用沙頭角與香港水陸相連的優勢,深港兩地共同打造了“小港夜”。這是一個消費新場景,更是香港青年創業孵化&&。
深圳“小港夜”可以看作是觀察港人“北上”的一個小切口。以夜經濟為消費載體,以香港青年為運營主體,體現了港人“北上”愈發年輕化的趨勢。
作為一家深圳餐飲店的總廚,粵菜師傅郭元峰也深有體會:“粵港澳本是同源,飲食習慣很類似。最近發現越來越多的香港年輕人喜歡到內地品嘗創意融合菜。”8月11日公布的《2023中國精緻餐飲行業洞察·深港區域版》顯示,今年上半年,線上瀏覽深圳黑珍珠餐廳的香港用戶數同比激增636%。
除了餐飲消費,今年以來,港人“北上”消費更多向生活領域拓展,不僅消費品類更多樣化,消費場景更多元化,消費者也更注重體驗感。
今年8月,全球諮詢顧問公司戴德梁行發布的《跨境消費復蘇觀察》報告指出,多元化的消費場景與體驗成為港客跨境消費的重要動力。從山姆超市、盒馬鮮生等新型零售業態到“鮑師傅”“阿嫲手作”等新中式糕點茶飲品牌,近幾年內地的新商圈、新商業形態、新品牌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涌現,為熱愛時尚、追逐潮流的港人帶來源源不斷的新鮮感和吸引力。
多元化的消費場景和體驗,也帶動了港客“過夜游”的激增。8月25日攜程發布的《2023年暑期出游市場報告》顯示,7月至8月,香港游客到深圳整體旅游預訂單量同比去年增長257%,環比前兩個月增長14%。其中,酒店訂單同比去年增長301%,環比前兩個月增長12%;門票訂單同比去年增長447%,環比前兩個月增長116%。
“軟聯通”加速推進
打造港深“1小時生活圈”
大灣區交通、物流網絡的“硬聯通”在提速,金融、標準、創新合作等規則機制的“軟聯通”也在加速推進。為了讓港澳人士便利入境、放心消費、安心暢游甚至置業,多座大灣區城市爭先“出招”。
針對越來越多自駕“北上”的港澳人士,內地城市破解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停車難”。由於香港、澳門小汽車牌照的編排規則、尺寸、樣式等與內地車牌存在較大差異,港澳單牌車存在“停車難”。為此,深圳計劃年底前完成超百家停車場的改造,實現港澳車牌識別升級;珠海則上線了全省首批“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無感支付停車場,實現“離場即走”的便利化停車體驗。
當前,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是港車、澳車入出內地的唯一通道。作為港車、澳車進入內地的入口,珠海針對港澳和內地交通規則不一致的問題,完善了全市道路交通指引標誌體系,引導港澳駕駛員在內地安全行駛,還開辦機動車駕駛證等12項業務,實現港澳居民過關即可辦理車駕管業務。
全面恢復通關以來,廣深港高鐵逐步有序恢復的同時,深港公路、城際地鐵發揮了極大的作用。8月19日起,所有人出行搭地鐵、輕鐵或港鐵巴士都能享受港鐵半價優惠,來往羅湖和落馬洲站的過境車段同樣適用。深港兩地旅客只要掃碼就能乘車,費用直接按照實時匯率結算,讓港深“1小時生活圈”成為現實。
金融方面,面對港澳居民跨境支付不便的問題,深圳各區積極開展深港跨境信用改革。深圳市口岸還設立臨時便民金融服務點,協助香港旅客掌握微信、支付寶、雲閃付等掃碼支付功能。
龐大的人流也帶來了醫療健康方面的需求。在醫療領域,“港澳藥械通”政策試點從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擴展至廣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的醫療機構。以中山為例,從引進港藥、港醫再到港械,今年上半年,中山已成立了全省首家粵港共建中西醫結合三甲醫院,為港澳人群提供醫療支持。
“港車‘北上’,帶來的不只有消費群體,還有就業、創業群體。其本質上是粵港澳三地探索不同管理體制、生活習慣、處事理念的加速融合,將加快各類要素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部流通。”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林江&&。
從追求多元化的跨境消費體驗,到在消費體驗中衍生出的對文化、風俗、習慣的理解,港澳與大灣區內地城市間的跨境消費呈現“雙向奔赴”的趨勢,其意義不止於擴內需、促消費,還在於對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加速促進。港深“1小時生活圈”正在寫入現實。(記者 曾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