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湛江雷州覃鬥鎮流沙港碼頭出發,乘船約6&&,波浪起伏的海面上,一座藍白相間的巨型長方體穩坐。這是湛江首個深遠海養殖&&“海威1號”。今年6月投産的“海威2號”還在更深、更遠的海域,那裏風浪更大。
把視作寶貴“財産”的魚苗放養到如此深遠的海域,即便是對有着數十年海水養殖經驗的漁民而言,這都是難以想象的事。現代化海洋牧場的建設,正在改寫傳統的海水養殖行業。
最近一段時間,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落子”頻頻:全國首&自升式桁架類網箱在湛江下水投産;“加強型重力式深水網箱”在&山上川島海域下水布設;全球首颱風漁一體化智能裝備“明漁一號”在陽江建成;廣東目前規模最大的海上養殖裝備“海威2號”首次投苗……
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一頭連着廣東種苗培育、海工裝備製造等配套産業,另一頭連着廣闊的海産品市場。當前,廣東正按“疏近用遠,生態發展”原則,將發展深遠海養殖作為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重要內容,力爭5年內,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全産業鏈形成規模集聚,全面建成“藍色糧倉”。
發展之變:
改寫海水養殖業“看天吃飯”傳統
坐落在湛江雷州半島西側,流沙港過去以養殖珍珠聞名。從流沙港乘快艇出海,沿途各種養殖浮排星羅密布。駛出港後,波浪更大,但水質也從墨綠轉向深藍、更加清澈,養殖裝備也有了明顯變化——一個個圓形的重力式深水網箱就像巨型荷葉靜臥海面,魚群就生活在網箱圈起的海域。
作為海洋大省,廣東發展深遠海養殖條件得天獨厚:坐擁全國第二的海域面積、全國第一的海岸線長度,水深大於15米的海域佔省管海域面積70%以上。
儘管自然條件優越,廣東建設海洋牧場、發展深遠海養殖,面臨的挑戰還很多。
一直以來,海水養殖周期相對較長,自然環境下不可控因素多,是個“看天吃飯”的行當。每年來襲的颱風,就是養殖企業和養殖戶們所面臨的最大挑戰。
“每到颱風季節,我們都是提心吊膽。一場颱風就能讓我們一年白幹,養殖戶因此一夜破産的也不在少數。”前幾年,梁欣穎返鄉創業,創辦了湛江市海邊姑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湛江流沙港從事海水養殖行業,談起颱風的巨大破壞力,梁欣穎仍心有餘悸。
去年7月,颱風“暹芭”襲擊粵西。陽江陽西縣農業農村部門工作人員&&,當時受颱風影響,當地的深水網箱幾乎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廣東海威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定在水産養殖業已摸爬滾打二十幾年,更經歷過不少“大風大浪”。
劉定回憶,過去他們公司的養殖裝備也以傳統重力式網箱為主,直到2020年一場並不大的颱風,造成了超過1000萬元的損失——這讓他痛定思痛,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海威1號”。
這是湛江雷州半島首個深遠海大型養殖&&。這種養殖&&採用了金屬桁架式的結構,理論上可以抵抗15級颱風。
“&&從設計到建成1年多時間,這期間心裏一直都很忐忑。”劉定介紹。投用後的一年多時間裏,“海威1號”經受住了幾場嚴重颱風的肆虐,這讓他懸着的心落了地。
“雖然颱風仍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大魚死亡,但和過去風浪損壞網箱後、魚群大量逃逸的損失相比,現在損失了多少能夠統計清楚,規模整體可控。工作人員在&&上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劉定説。
通過損失統計,海威集團的工作人員發現,在最近一次颱風中,死傷的多為大魚。他們猜測,這可能是由於大魚游動緩慢所致。接下來,他們準備嘗試調整養殖密度,努力降低極端天氣下的損失。
不懼風浪,走向深遠海,這是海洋牧場建設對海水養殖行業帶來的最大改變。
“我們本地對海洋牧場建設很重視,我們擴建重力式深水網箱,政府還給予了補助,這也讓我們更有信心。”梁欣穎笑着説道。今年,“海邊姑娘”計劃再擴建30個重力式深水網箱。不僅如此,今年起,還有保險公司推出海水網箱水産養殖風災指數保險業務,進一步為養殖企業的損失“兜底”。
模式之辯:
陸海接力養殖有望帶來行業“質變”
除了提高了傳統海水養殖業的抗風險能力,深遠海養殖&&的投用,還將帶動養殖企業作業模式的升級和效率的提升。
海威集團海上養殖板塊負責人鐘康勝介紹,借助“海威1號”,該公司在養殖板塊形成了“1+N”布局模式和“陸基孵化—近海標粗—深遠海養大”的接力式養殖模式。
“過去沒有‘海威1號’這樣的養殖&&,工人需要每天往返於陸地和海上,完成日常養護工作。一艘快艇出海一趟的油錢,就要數百元,在極端天氣下還無法出海。”鐘康勝説。
如今,“海威1號”&&成為了海上的物資中轉樞紐和工人休息區,以&&為中心,周邊配上約80個重力式深水網箱,工人往返的時間、經濟成本大幅降低,生産效率成倍提升。
“90後”李春潮是“海威1號”的養殖工人,兼顧周邊網箱的機器設備維護工作,“以前沒有海上休息區,臨近中午我們就要趕回岸邊吃飯,下午經常沒法出海。有了‘海威1號’&&,中午能在&&上做飯吃,還有空調房可供午休。”李春潮現在輕鬆了許多。
隨着效率的提升,工人的收入也有所上漲。像李春潮這樣的工人,每個月工資可以達到7000至1萬元。
現代化海洋牧場的建設,帶動海水養殖業的效率提升、規模擴大,為行業帶來了質變。養什麼魚能夠帶來更大的收益?養殖企業需要作出選擇。
由於海水養殖涉及種苗、飼料、防病害等多個環節,對上下游配套要求高,出於對風險和成本的考量,過去絕大多數養殖企業傾向於選擇當地有豐富上下游配套的品種,鮮少願意嘗試新品種。
有了“海威1號”&&,劉定認為,做出創新的時候到了。隨着海水養殖業進一步朝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的方向發展,養更大、更貴的魚,進一步提升産品附加值,或許是未來的趨勢。
早些年,劉定留意到,有福建商人每到冬季都會帶着鳘魚到湛江海域過冬。
這是一種附加值極高的魚:赤嘴鳘魚的魚鰾越大越貴,每100斤鳘魚只能産出1斤左右魚鰾,1斤魚鰾的市場價高達數萬元。劉定希望,可以在“海威1號”“海威2號”上,把鳘魚養到100斤以上。
在養大魚的同時,海威集團的海上養殖&&還大規模養殖金鯧魚等養殖技術成熟的品種。金鯧魚每6-8個月就能成熟、上市一批,重在“走量”。
有專家分析,“大魚”和“小魚”滾動養殖,類似於耕地上的“稻-稻-薯”輪作模式,這是海水養殖行業內的一種常用做法,可以為養殖企業日常運轉帶來持續的現金流。
未來,“風浪越大魚越貴” 可能會有新的寓意——産品附加值更高的魚,“游”向風浪更大的深遠海,能賣出更好的價格。
路徑探索:
“政府支持+企業抱團”打通全産業鏈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我國的海水養殖由近岸淺水向離岸深海轉移是必然趨勢,深遠海養殖也將成為海洋食物生産的重要增長點。
然而,各地如何因地制宜找準路徑模式,推動海水養殖業高質量發展,仍有待探索;與之相配套的大型深遠海養殖&&的普及推廣,前路依然漫長。
海水養殖要走向深遠海,企業就需要算好成本支出與養殖收益這筆賬,而養殖&&的高昂造價無疑抬高了准入門檻。
像“海威1號”“海威2號”這樣的大型養殖&&,造價成本動輒數千萬元;即便是重力式深水網箱這樣相對便宜的裝備,每個造價也要數十萬元。這筆初始成本對大量中小規模的養殖企業來説,可謂可望而不可即。
由於主力養殖的鳘魚和軍曹魚需要2到3年才能上市,作為先行者的海威集團也仍處於投入階段,只能通過養殖金鯧魚等快速上市的品種,平衡收支。
不少養殖企業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達了共同心聲:無論是海洋牧場建設,還是發展深遠海養殖,所涉産業鏈長、投資成本高,單個企業單打獨鬥,很難有大作為。
“希望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前期服務,降低我們企業的投資成本和風險水平。企業也可以抱團形成合力,盡快打通全産業鏈。”一位企業負責人説道。
中國海洋大學向海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海洋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李大海此前在採訪中&&,現階段廣東在産業配套和公共服務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
李大海認為,廣東可以借鑒山東等地的成熟經驗做法。一方面發揮國企在融資等方面的優勢,發展海洋牧場所需的裝備建設;另一方面,則是發揮民企決策靈活的優勢,發展養殖生産,形成“國企帶民企”的發展模式。
海洋牧場建設與海水養殖的規模化,對用海也帶來了更高的要求。
記者也從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等有關部門了解到,一批支持海洋牧場建設的政策文件已經&&或正在路上。
在去年7月,《廣東省海域使用金徵收標準(2022年修訂)》&&以後,目前廣東養殖用海海域使用金徵收標準整體上已經是全國最低。
廣東還首創了“海洋産業園”開發模式,探索實施“標準海”供應,海洋牧場的用海也將可以實現“拎包入駐”“拿海即開工”,這也能夠為有意投身海洋牧場建設的企業降低辦事難度和投資成本。
這也讓很多企業感到信心更足。“國家號召發展深遠海養殖。海洋開發空間很大,我們有信心在這個行業堅定走下去。”劉定説。
【記者觀察】
海水養殖是現代化海洋牧場的根基
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這是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必須回應的重要命題。而推動海水養殖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則是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的根基所繫、關鍵所在。
與傳統海水養殖業相比,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的廣闊想象空間,源自於養殖鏈條的不斷延伸。比如,通過將深遠海養殖與休閒旅游、海上風電産業相結合,可能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
但無論産業鏈多長,海水養殖式是前提。海水養殖高質量發展,才能實現現代化海洋牧場的各種延鏈。
現代化海洋牧場的建設,核心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沿海地區的養殖業者、漁民從中受益。通過現代化裝備、技術的運用,讓海水養殖業不再“看天吃飯”,創造更安全的作業環境、收入更高的就業崗位,讓更多海水養殖從業者“端穩飯碗”,這也是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的應有之義。
目前,對於大量海水養殖企業來説,海洋牧場仍是新鮮事物,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投入和更大的風險。令人欣喜的是,在海洋經濟大省廣東,已有海威集團等企業嘗“頭啖湯”。
接下來,如何鼓勵更多企業及社會資本投身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
筆者認為,在堅持市場主導的前提下,政府部門可以主動靠前服務,從降低成本、優化服務、兜底風險等方面着手,推出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解決企業痛點、難點問題,形成政企合力,共同打通全産業鏈。久久為功,廣東發展現代化海洋牧場,必將大有可為。
【策劃】王溪勇 徐林
【統籌】彭琳 張由琼 祁雷 張哲
【采寫】南方+記者 佔文平 黃敘浩 林露
【腳本】南方+記者 黃敘浩
【攝影】南方+記者 張令
【海報設計】鄭煒良 佘夕彤 魏伯航
【剪輯】南方+記者 何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