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正在操作垃圾分類智能回收機。
投入垃圾就可以吐出“錢”?為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深圳福田區日前引進&&企業“愛回收·愛分類”,率先在全市試點開展“互聯網+智能回收”模式,在街道和小區裏投放垃圾分類智能回收機,這種全新的“廢品回收站”一經投用就受到了居民們的歡迎和一致好評。
記者採訪了解到,運行半個多月以來,全區試點安裝的19&設備投遞人數近9000人次,單台機器日均垃圾回收量50公斤,有效助力了福田區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
自動稱重當場返現
作為試點小區,福田區在蓮花一村小區共部署了6&垃圾分類智能回收機,基本能覆蓋小區內50棟樓的2100多戶居民。7月25日,記者來到蓮花一村實地體驗這款垃圾分類智能回收機。
只見這台機器“身穿”黃色外衣,外形類似快遞櫃,整個機器佔地約1.2平方米,頂部設有風控攝像頭,左側是垃圾投遞口,下方標注着可投放的物品圖案,右側設有一個電子操作顯示屏。
記者掏出手機,對準屏幕上的二維碼掃了掃,回收機倉門自動開啟。待記者將塑料瓶投遞進箱後,屏幕上彈出一行字:本次投遞0.23千克,結算金額0.18元。點擊“投遞結束”按鍵後,箱門關閉,收益到賬。據了解,居民投放的可回收物,統一回收價格為0.8元/公斤,滿10元就能提現到微信零錢。
對於這種回收模式,小區居民尹奶奶十分滿意,她説:“原先小區沒有這個設備,我們要把廢紙箱、塑料瓶攢起來,等着收廢品的上門。現在,我們想賣廢品了隨時可以賣,而且這個設備操作也很簡單方便。”
變廢為寶循環利用
“它全天24小時開放,市民無需將可回收物細分,統一投放可以提升體驗感。”福田區華富街道負責人丁鑌&&,運營半個月以來,不僅小區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更高了,而且從源頭上實現了小區垃圾處理的減量化和資源化,人居環境得到進一步提升。
投放後的可回收垃圾怎麼處理?據垃圾分類智能回收機相關負責人王學文介紹,當回收機接近滿倉狀態,後&系統自動調度派單清運,所有可回收物都會被統一運送到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在那裏,我們會將可回收物細分成80多個不同品類,進行再加工和無害化處理,最終‘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循環再利用。”
去年1月,國家發改委《關於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提升廢舊物資回收行業信息化水平,推行“互聯網+回收”模式,支持廢舊物資網絡回收&&發展。“通過把可回收物從生活垃圾裏分離出來,可以實現1/3以上的垃圾減量,讓再生資源物盡其用,減少碳排放量。”王學文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運輸途中,可回收物包裹上還附有唯一識別的二維碼,每次裝車、卸貨都會稱重掃碼,支持可回收物從源頭到銷售環節的全流程追溯。此外,居民投遞可回收物時,除了可積分到自己的賬戶,還可選擇捐贈至小區“一分貝計劃”公共賬戶,用於在小區裏添置再生公共設施。
半個月近九千人次投放
王學文介紹,與傳統的垃圾回收模式不同,垃圾分類智能回收機實現了可回收垃圾分類前端定點投放有源可溯、後端數據分析有據可依。“可回收物分類有錢賺,居民分類積極性得到極大的提高。此外,回收機融入社區生活,還能幫助政府實現垃圾減量,減輕垃圾清運處理壓力,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我們首期選取了1個城中村(田面村)和2個小區(蓮花一村、僑香村)作為推廣試點,共鋪設了19&智能回收機。”福田區城市管理綜合事務中心副主任劉克寧告訴記者,希望通過逐步打造垃圾分類“互聯網+智能回收”新模式,激發居民分類投放熱情,提升分類投放體驗,助力福田區生活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
後&數據顯示,自7月10日垃圾分類智能回收機布設至今,運行半個月來,全區試點安裝的19&設備投遞人數近9000人次,單台機器日均垃圾回收量50公斤。
“後續,福田區城管局將根據試點的運行數據,適時在全區推廣這一新模式,激發居民分類投放熱情,為深圳市垃圾分類工作探索全新的工作思路。”劉克寧&&。羊城晚報記者 鄭明達 圖/羊城晚報記者 顏業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