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整形師” 為鑄“利劍”何懼險

文/陜西頻道:楊喜龍 李峻

“看閱兵的時候比較激動、高興,主要是想看和我們有關的這些武器。”徐立平説。

在今年9月3日抗戰勝利日閱兵儀式上,徐立平親手整修過的國家“殺手锏”武器在天安門廣場與全國人民見面。當時因為忙於趕工期,錯過了直播時間,如今他只能和同事們一起觀看閱兵儀式回放。

1987年,當時只有19歲的徐立平便與共和國航天事業結緣,正式成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發動機藥面 整形崗位一名職工,拿着一把把鋒利刀具在發動機燃料整形崗位上一幹就是27年!

所謂“整形”,就是對火箭發動機裏的燃料藥面進行精細修理、開槽、挖藥、修補等工作。在僅容一名操作人員半躺半跪的操作空間裏,伴隨機內推進劑散發出的有一定毒性的刺鼻氣味,徐立平要在烈性火箭發動機燃料裏削削鏟鏟。一旦起火爆炸,上千度高溫的烈焰,對於徐立平來説,絲毫沒有逃脫希望。

然而對於堅守在這個崗位近萬個日日夜夜的徐立平來説,數次面臨工作險境而不曾怯懦過,卻幾次在觀看國慶閱兵式導彈 方陣的電視屏幕前激動落淚,因為這些守護着共和國的“利劍”中也凝結着他作為一名普通航天職工的心血和情感。

2005年以來,先進的數控技術逐步進入推進劑藥面整形者的視野,為使國內最大的立式整形機盡快服務於生産,徐立平從 安裝之初便參與其中,並根據自己的多年來的工作經驗提出改裝吸屑裝置、加裝連鎖裝置等20余項改造建議,使設備性能更好地滿足崗位需求,他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60後“創新達人”。

經過不懈努力,徐立平針對特殊型面設計了專用整形刀具,還獲得了兩項國家專利。他帶領實現的數控整形機在推進劑藥面整形工序的成功應用,填補了國內行業空白。

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要求,突破航空發動機核心關鍵技術,加快推進航空發動機産業化;促進航空設備及系統、航空 維修和服務業發展;提升航空産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專業化發展能力。

面對航天産業的大發展,有着27年工齡的“60後老工人”徐立平從未停止用自己探索創新的成果詮釋對航天工作的赤誠。2014年,7416廠黨委在黨代會年會上隆重舉行“立平刀”命名儀式,這是對他多年來創新精神的褒獎。

為了團隊整體能力的提升,作為班組長、領軍者,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讓更多青年人能以比他更快的速度成長為技術骨幹。業餘時間,徐立平也不閒着,常與組員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為青年人解答工作中遇到的疑惑。

除此之外,徐立平還將個人掌握的絕技絕招、與大家技術交流的成果整理成冊,編寫成員工培訓教材。截至目前,他已編寫完成《小整形崗位培訓教材》等多份崗位教材。

他培養的7名徒弟中,兩人已分別擔任重點班組副組長,兩名成為國家級技師,其他均為班組生産骨幹。班組青年在他的帶領下完成了30多項技術革新,僅其中一項型號攻關,就使産品批産合格率從65%提高至93%以上。

“能夠成為徐立平的徒弟真的很幸運,他的言傳身教不僅讓我快速進入崗位角色,更讓我成長的步伐邁得比同齡人更大、更快,同時也更穩,而他對我們整個團隊的帶動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班組青工李鵬在談起獲得集團公司最美一線青年員工時感嘆道。

身邊人的交口稱讚也印證了徐立平近年來獲得的一項項榮譽的實至名歸:“感動四院十大人物”、陜西省道德模範之愛崗敬業模範、陜西好人、最美航天人……

“其實是時間過得太快,不經意間就在這裡幹了二十多年。”在評價自己27年的高危崗位工作時徐立平如是説。在榮譽面前,他卻總是一副謙遜甚至略帶羞澀的樣子。這就是他,一名以實際行動為祖國航天事業默默奉獻的一線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