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蓮都偏愛菊,此花開在惠農心

文/新華網浙江頻道:徐樂靜 吳立庫

2010年,王國榮一家為了蓋新房,欠下了10萬多元債務,心裏開心的同時又憂慮重重;五年過去,他和妻子足不出村,卻還清了債務,69歲的他現在有新房,有存款,見到誰都是樂呵呵地打招呼。

其實不止王國榮一家,他們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是如此。幸福源自於那片菊花地。

王國榮的家在葉平頭自然村,位於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東北部的群山上,村裏一共150人左右。由於地處偏僻,産業基礎薄弱,村裏的年輕人常年在外打工,剩下的都是王國榮一樣的留守老人和一些留守兒童。

在“十二五”之前,這個村子裏的農民只能靠種水稻為生。

“我家有2畝田,每年種水稻最多收2000斤稻穀,除去成本最後收入連2000塊都不到。”王國榮家的情況幾乎是全村其他家庭的縮影。

2013年,蓮都區政協“牽線”從江西給村裏引進了皇菊種植加工項目。在村民們看來,這個項目解決了他們的煩惱,真的讓他們富足了。

軒德皇菊的業主通過土地流轉,以每畝500元/年的價格從村民手中租到土地,村民們當起了包租公和包租婆。

另外,菊花種植需要大量的人工,村裏的老人都去家門口“打工”賺錢。其中,年齡大的快80歲了。

“一年365天,至少280天以上都需要工人打理。”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從正月開始,開田、平整土地、育苗、種植、修剪、除草、施肥……到11月,滿山盡帶黃金甲時便可以採摘了。

從項目第一天落地,王國榮夫妻倆就開始在菊花基地打工,一年能賺五六萬元。“他們夫妻倆是村裏最能賺錢的,債早就還清了,現在手裏都有餘錢了。”前村主任王小榮説。

在“十二五”規劃中,國家提出要全面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大引導和扶持力度,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這個政策在葉平頭村真正落實了。

村民付㜭花年紀雖大,但三年如一日在菊花基地打工,這種自食其力的感覺讓她看起來特別精神。

目前,皇菊基地在葉平頭自然村及周邊村莊共流轉了300多畝地,打工的村民最多的時候有100多人,少的時候也有30多人。

如今,村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下一步村裏將建設大會堂、老年人活動中心等設施滿足村民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