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華網河南頻道:郭東亮
張亞博、張亞釗是一對“90後”雙胞胎兄弟,他們繼承和發揚好“貢麻花”的製作工藝,不但成為非遺傳人,而且還將麻花這種傳統工藝發揚光大,造福鄉里。
他們是河南省民權縣王橋鎮麻花莊村人,該村為“貢麻花”生産專業村,迄今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該村110余戶張姓村民,九成從事麻花生産和銷售。據民權縣縣誌記載:清乾隆南巡至黃河渡口,陣風飄香,見路舍一翁烹麻花,芳香四溢,欲食之。隨士奉於皇上品嘗,香酥味美,讚入禦膳。地方吏聞之,作貢品進獻,受賞,欽封村名“麻花莊”。自乾隆欽封後,麻花莊生産的麻花便一直為清朝貢品。
如今,“貢麻花”已成為一道美味可口的豫東名吃,具有“吃着香酥脆,點燃亮似燈,久存質不變,遇水軟而松”的特點,它的製作工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張亞博、張亞釗為從父親張瑞偉手上繼承和發揚好“貢麻花”的製作工藝,專門考取了與食品有關的技術院校,哥哥學的是河南省質量工程職業學院食品檢測專業,弟弟學的是河南省職業技術學院食品加工技術專業。
2015年同年畢業後,進入父親開辦的麻花加工廠,兄弟倆便共同擔負起了技術、檢測和銷售工作,開始了創業。他們擴大了生産規模,開設了互聯網銷售網店,生意越做越紅火,現在他們不但建起了標準化的生産車間,還配備了專業的質量檢測設備,購買了一輛家庭用越野車和兩輛送貨用的廂貨汽車。
和先輩相比,兄弟倆更加重視做麻花的工藝程序。張亞博説:“做麻花的每道工序都有講究,尤其要注意衞生。 ”他詳細介紹麻花的製作流程:首先,要採用農村常用的酵子和面,不能用人家蒸饃等常用的發酵粉,然後摻上精緻的食鹽和溫水,攪拌均勻,和成麵糰。夏天發酵要40分鐘左右,冬天要發酵一個小時左右。之後揉面,面揉好後再放一會兒,稍後把麵糰切成條狀的小麵糰,拌上油、搓成條,再把搓好的條擰成辮狀,合成麻花。最後,將芝麻油倒入鍋中,用木柴燒大火。當油達到八成熱時,麻花就可以下鍋,成形後換成小火,炸至金黃色,撈出再晾幹。
“好的麻花是可以點着的。”張亞釗主動承擔這項檢驗工作,每天,他都會做燃燒試驗,通過麻花的燃燒狀況,判斷麻花的質量。
在兄弟倆的精心經營下,他們的加工廠越做越大,逐漸産生品牌效應,不少外地客戶前來訂貨。兄弟倆的麻花創業夢想即將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