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華網重慶頻道:趙紫東
4年累計騎行20萬公里,騎報廢3輛摩托車,每年手臂曬脫皮4次,這是重慶武隆縣交巡警羅旦華的“成績單”。這位皮膚黝黑、笑容憨厚的重慶漢子和他的5名夥伴,每天風雨無阻地巡邏在22公里長的仙女路上。帶着責任和情懷默默付出,這隊保障游客安全的交巡警被老百姓譽為“仙女山騎士”,也在游客心中留下了一抹無法褪色的警服藍。
2007年,羅旦華考入警隊,成為武隆縣交巡警大隊一名普通民警。在此之前,他是武隆縣財政局的一名會計。
從穩坐辦公室朝九晚五的財政局會計變為風裏來雨裏去24小時待命的交巡警,羅旦華的“轉軌”多少讓人有點“想不通”。
“受我爺爺和我爸爸的影響,我從小就有一個警察夢。總是想著能夠扶危濟困,守護一方平安。”回想起當初的決定,羅旦華用“夢”來概括他當年的“離經叛道”。
財政局的會計考入警隊,武隆縣交巡警大隊滿心歡喜自己撿着“寶”了,趕忙將羅旦華安排到警務保障部門擔任會計。但這一決定,把羅旦華可是愁壞了。“原本想著在警隊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結果兜了一圈,還是乾老本行。”
越幹越愁的羅旦華忍了三年。2010年,實在忍不住的羅旦華向大隊領導吐露自己的真實想法,申請調往一線勤務崗位。“圓夢”的羅旦華從此就一直工作在一線,堅守在最苦、最累的崗位。
隨着武隆旅游的逐漸火爆,進出景區的仙女路呈現出了常態性的擁堵,嚴重影響了游客的旅游體驗及安全,成為武隆發展旅游的瓶頸。2012年,武隆縣公安局黨委決定利用摩托車機動、靈活、快速的特點,成立摩托車巡邏中隊。成立摩托車巡邏中隊的消息甫一公布,當時已是中隊教導員的羅旦華主動請纓組建摩托車巡邏中隊,承擔仙女路的巡邏、處警、交通管理和為民服務工作。
巡邏在滿目綠意的5A級景區,只是聽上去很美,冒嚴寒迎酷暑,終日“肉包鐵”地在路上奔波的苦只有“騎士”們自己知道。
“騎士團”組建初期,為摸透仙女路情況,羅旦華和隊員們每天騎行巡邏至少200公里,將22公里長的仙女路每一處長下坡、急彎等行車危險點都熟記於胸。早上6點鐘起床趕到單位上班,晚上10點從勤務崗位上下來,已經成為“騎士團”的工作常態。
工作時間長並不是最辛苦的。羅旦華説,他們工作最大的“天敵”是高溫和寒冷。由於摩托車不能遮風擋雨,每到夏季,隊員們的手臂就開始陸續曬脫皮;當遇到40攝氏度高溫天時,巡邏幾趟後,警服可以輕鬆擰出鹽水,曬乾後的衣服能夠筆挺挺地立在路面上。如果遇到雨雪天,刺骨的寒風撲面而來,不少隊員冷到膝關節失去知覺,甚至患上疾病。
憑着對公安工作的熱愛,憑着一番苦幹、巧幹,羅旦華和他的隊友們逐漸摸索出“六分段”工作法,對仙女路的危險路段實施定人、定責管理,讓事故發生率降低近四成。
在仙女路中間點——楊岔嶺,“騎士團”在這裡設置了一個室外“辦公室”,家當只有一張桌子、一把遮陽傘。這是一間有情懷,有溫暖的辦公室。辦公桌小箱子內放着處理簡易交通事故的法律文書和公章,在旁邊還配備了扳手、千斤頂、酒精、棉簽、剪刀等修車和醫用物品。
“一到旅游旺季,每天約有3000輛車、1萬多人進山。”羅旦華説,“這個簡易辦公室幫的忙可難以計數,發生交通事故的游客不用來回奔波,可以直接領取法律文書;行車路上遇到困難的游客,可以在此尋求幫助……”
問起對羅旦華的印象,年紀大的同事豎起了大拇指,説他幹工作太拼,年輕的同事説對羅旦華是一個大寫的“服”。
“他一天到晚都激情滿滿,即便是病了,他也會堅守在崗位上。”
2013年,在仙女山露營音樂節開幕的當天,扁桃體發炎的羅旦華從上午7點直到次日凌晨4點都堅守在崗位上,最後實在難以承受的他才離開崗位到醫院拿藥。
2015年年初,羅旦華在駕駛摩托車巡邏的過程中,不慎摔倒導致左側三根肋骨骨裂,但當時恰逢武隆冰雪旅游高峰時段,羅旦華只是簡單的進行救治後便返崗工作,便一直堅持巡邏在仙女路上。
武隆縣“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游客接待量突破4000萬人次。這對羅旦華和他的“騎士”們來説,意味着巡邏保暢的壓力更大了。
“職責所在,使命必達。”羅旦華説,壓力大沒關係,自己的夢想就是守護平安,扶危濟困。如果自己的工作能讓每一位游客平安經過仙女路,在武隆留下最美好的記憶,那他就覺得值!再辛苦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