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華網武漢頻道:連迅 張照龍
“第一次踏上武漢這塊陌生的土地,我就感覺自己像一片樹葉丟進了海裏。當時我想,要是在武漢有個親戚多好,至少有個熟人,有個落腳的地方。”回憶起第一次來武漢時的情景,張祚艮一陣唏噓。
張祚艮今年45歲,是武漢市新洲區汪集街張家灣村人。由於幼年家境貧困,他初中未畢業就輟學回家,跟着村裏人學起了泥工手藝。新洲地方小,發展空間有限,張祚艮的勤勞並不能改變貧困的命運。在家鄉積累一些工作經驗後,張祚艮萌生了外出闖一闖幹一番事業的念頭。
1991年,剛滿20歲的張祚艮隻身來到武漢發展。他沒有文憑,在武漢也舉目無親,只能找到一家建築工地幹起了老本行。“那時工人待遇差,每天只能掙5元錢,最少的時候只有3.5元,勉強維持溫飽。”張祚艮説。但他暗下決心:好馬不吃回頭草,既然出來了,就一定要好好幹,幹出一番樣子,在武漢安家落戶,站穩腳跟。
從此,張祚艮把時間都泡在了工地上,臟活累活搶着幹。他先後做過泥工、鋼筋工、油漆工、架子工、測量放線等工作。由於他吃苦耐勞,虛心向老師傅求教,逐漸熟悉和學會了建築工作的不少技能。
後來,張祚艮結了婚,由於妻子也沒有工作,他就把妻子帶到了工地和他一起工作。為了能多掙錢,工地上節假日加班張祚艮總是第一個報名。憑藉着勤奮好學和日益精湛的建築手藝,張祚艮固定在了中建三局工地工作。隨着對市場的熟悉,他開始承接一些小的工程,組織一幫農民工朋友一起幹。
常年奔波在工地一線,夫妻兩人居無定所。後來小兒子出生,四處漂泊不定的生活觸動了張祚艮內心的傷痛:“不能再讓小孩跟着我們到處飄蕩了,要在武漢有自己的房子,才能給子女更好的教育。”
為了早日實現購房夢,張祚艮的妻子也在一家公司找了工作補貼家用。“十二五”期間,武漢市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建設投入很大,張祚艮夫妻慢慢攢了一點錢。2013年,夫妻兩人咬咬牙,拿出打工多年的積蓄付了首付,辦理了每月還款3000多元的房貸,在武漢市買了一套80多平米的商品房。“中建三局是國企,工資發放有保障。雖然還貸壓力不小,但是我有信心。”張祚艮説。
女兒和兒子上學的費用加上房貸還款,張祚艮肩上的壓力前所未有,他只有更努力地工作。2015年8月下旬,為了保證武漢市兒童醫院門診樓工程按預定節點順利開業,他帶領農民工兄弟一起開啟“白+黑”搶工模式,每天晚上加班到2點多才回宿舍休息。他們連續加班了2個多月,做完了4個月的活,完成了門診樓化糞池、官網和廣場磚鋪設、入口&&加固、圍墻道路等配套工程的施工,為武漢市兒童醫院門診樓順利開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如今,張祚艮和妻子都在武漢工作,大女兒也來到武漢財貿學校(技校)讀書,小兒子送進了幼兒園。每天晚上下班回到家裏,在溫馨的燈光下,見到妻子和兒女,張祚艮一天的疲憊似乎一掃而光。“在城裏安了家真好,一家人能夠朝夕相處。城裏教育條件好,希望兒女們能健康成長,都能有一個美好的將來。”他説。
在武漢市拼搏了20多年,張祚艮見證了近些年武漢市的發展。看著拔地而起的樓房,平坦寬闊的馬路,呼嘯而過的地鐵,綠樹成蔭的花園,張祚艮會指給女兒和兒子説:“這個我參加修建了,那個我也參加建設了,還有那個……”言語中充滿自豪。“這些年武漢市發展太快了,只要努力工作,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回首自己20多年的經歷,張祚艮感慨萬般。
我國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十三五”期間,國家將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努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這對張祚艮所從事的建築行業來説,無疑是一件大好事。
知道了國家的發展方向,張祚艮對於今後的生活充滿了信心。由於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他如今在工作中越來越感到有壓力。“以前幹建築主要靠體力,現在建築業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很高,這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但對文化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張祚艮説。
繁忙的工作之餘,張祚艮強迫自己抽空看看專業書籍,給自己“充充電”。他的下一個目標是通過考試,拿到建造師資格證書。“40多歲的人了,工作忙、底子差,看書很吃力,但不學習也不行,要不然就被年輕人搶了飯碗了!”張祚艮哈哈大笑説。
有了一些積蓄的張祚艮不忘家鄉。前幾年他出資近萬元,參與家鄉的道路和診所修建。“一個人不能忘本。我雖然也不富裕,但也願意為家鄉建設盡一份心。”將來張祚艮還打算成立一家自己的建築勞務公司,“我想把農民工朋友們組織起來,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在城市賺錢,一起在城市買房安家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