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澤俊:我就想把文物保下來

文/新華網山西頻道:張絢

他被稱作是“山西古代建築研究第一人”,也有人説他是“中國古建築界的百科全書”,還有人説“他是山西的‘梁思成’”。他就是山西古建文物專家柴澤俊。如今82歲的柴澤俊已經無法繼續奔走在古建文物保護的第一線,但他依然牽掛着這個從事了60多年的工作:“文物保護真的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古建築遺存總量多達28027處,目前保留下來的各類古建築不僅是珍貴文物,更是國人的精神空間。

僅靠步行,他幾乎走遍了山西省的各類寺廟、民居、橋梁、古塔……半個世紀的時間,他實地考察研究古建築上千座。他説:“每看到一處古建就想千方百計地保下來。”

有人説:“從柴澤俊開始,山西古建築保護與修繕有了風骨。”

1956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晉祠聖母殿修繕工程任務落到柴澤俊的肩上。他攻克各種技術難關,使古建文物的原有構件保存率達90%以上,解決了修繕古建築“不改變文物原狀”的重大課題。

1958年,治理黃河工程即將開始,永樂宮獲准遷移保護。8月,柴澤俊被正式調到永樂宮工地,負責新址考察、測定及整個工程的施工。永樂宮搬遷工程前後耗時8年,而柴澤俊僅在過年的時候回過兩次家,“全部是木材,一旦着火,後果無法想象。”回想起那8年,柴澤俊略顯激動,“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沒有一分鐘的安全感,但是我們把永樂宮安全地保護下來了。”他們的努力使珍貴的元代建築和壁畫得以完整保存,創造了中國壁畫保護的奇蹟。

柴澤俊先後主持了五台山南禪寺大殿、朔州崇福寺彌陀殿、晉祠聖母殿等古建築的修繕。他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現狀”的原則,使其“修舊如舊”“修了和沒修一個樣”,成為古建築保護的典範之作。據了解,五台山南禪寺原有構件修繕後保持在90%以上,崇福寺彌陀殿保持在92%,而晉祠聖母殿原有構件保持了95%。“梁思成先生説‘整舊如舊’是比較理想的修繕原則,我很高興能實踐這一理念。”柴澤俊説。

上世紀80年代,全國各地大搞城市建設,山西平遙也準備在縣城開闢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為此,城墻需要拆出八個豁口。“等我們趕到現場,北門已經開始拆毀,我當時心疼得直跺腳。”柴澤俊説,由於當時城墻不被視為文物,時任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的他也無能為力。於是,他就直闖當時省委書記王謙的辦公室。“王謙沒有責備我,”柴澤俊回憶道,“他説‘平遙古城只能保,不能拆,誰拆追究誰’。”

除了平遙古城,柴澤俊還為保護永樂宮、喬家大院、金代壁畫等闖過領導的辦公室。他調查研究的幾千處文物古建,至少保護下來了上千處。

“今天看到這些地方對外開放,得到大家讚賞的時候,內心非常高興。我幹了這樣一件別人不幹的‘傻事’。全國各地文物相當多,但有多少人像我這麼蠢、這麼傻?當時有人笑話我,説人家都在搞生産、搞工業、搞建設,謀個人前程,我卻放下一切,去那些沒人管的寂寞地帶。”柴澤俊將自己與山西文物打交道的大半輩子總結了一句話:“有若無,實若虛,大智若愚。”

“我們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歷史遺産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是實在的,不是虛的,保護這些東西,別人看是愚蠢,我看是正事,是大事!到今天已經幹了六十多年,我毫不後悔。我覺得(文物)這些東西,才是可貴的文化,才是民族的精華,才是中華民族的脈絡。”柴澤俊説,“有人要給我陞官,我不升,我就是想搞文物保護。陞官的機會很多,賺錢的機會也很多,但我寧願守在山西調查文物。一個文物工作者必須是守得清貧,耐得寂寞,勤奮耕耘,默默奉獻。”

每考察一處古建築,柴澤俊都要測量繪圖、勘察記錄,收集碑刻、題記和文獻資料,並記錄附屬文物。家中上萬張“文物卡片”就是最好的見證。“山西留下一批好東西,但是不被人認識,被看成是破廟,我有義務拯救歷史文化。”

“在這些古建築當中,有相當多的琉璃,這都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珍貴藝術品,不僅是藝術,也是硅酸鹽學科的實物見證,很難得到實例。我找到了幾百處,把它們都記錄下來,寫成了《山西琉璃》。很多寺廟墻壁上有壁畫,有的只留存一點,不管留了多少,哪怕只有一小塊,我都千方百計把它保存下來。”柴澤俊還先後撰寫了《山西佛寺壁畫》《山西古代彩塑》等書籍以及多份修繕工程報告等珍貴資料。《崇福寺彌陀殿修繕工程報告》,更成為中國文物建築保護方法和技術領域的首部著作,在日本文物界被視為至寶。

“就是想寫點東西,給後人留點精神財富。”柴澤俊説。

在柴澤俊樸素的家中,博古架上一件文物都沒有。

“我幹了幾十年文物(工作),家裏面不藏任何一件文物。這應該是不成文的規定,搞文物的你存下文物,是偷下的?是拿下的?你自己回答。”柴澤俊説,“你説我沒有文物,我見的文物太多了,你説哪些我能不認識?我確實都認識,我見的那些隨便拿上一件都能成為大富翁,但是我不去發那個財,我要當一個真正的文物工作者。專去那沒有人去的地方,幹着那不紅火,不熱鬧,不能陞官發財的寂寞工作,這樣才真正無愧於自己的一生。”

“我這一生當中,沒有後悔。不當官,不後悔,我從來就沒想過走當官這條路,我就想把文物保下來。” 年邁的柴澤俊依然保留着他年輕時候執着與夢想。

柴澤俊不僅在保護文物上嘔心瀝血,對文物工作人才的培養,他也一直記挂在心。多年來,他通過各種方式,為全國及山西培養古建築專業人才130多名,其中50多名已獲得副研究館員以上專業技術職稱。

談及文物保護的未來,柴澤俊一臉嚴肅:文物保護真的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希望更多的學校可以開設更多的相關專業。

“我們好多老手藝都快要失傳了,熬桐油、刷大漆、上顏色……再過10年就接不上了,如果不抓緊傳承,將來古建修復就沒有這些手藝人來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