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華網江蘇頻道:魏薇
“158,158,請到樓下售票大廳,這裡有殘疾人需要輪椅助推服務。”
“158收到,158收到,馬上就來!”
清晨,南京玄武湖的湖面上泛起粼粼波光,陽光的反射使得南京火車站的玻璃幕墻格外明亮。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馬晶手中的對講機嘈嘈切切響個不停。接到指示,她快步從二樓的雷鋒站走出,一路小跑來到一樓售票大廳,迅速地將目光鎖定在一位腿腳不便的老人身上。
“您好,我是南京站‘158’雷鋒服務站組員,老人家您要去哪,我把您送過去吧!”
説罷,馬晶利落地在售票大廳的服務站中找出一把輪椅,攤開,並攙扶着安置老人坐好,她平穩地推着輪椅,開啟升降梯,將老人送到二樓候車室。
上海鐵路局南京站,日均接發旅客22萬人次,每天來自老弱病殘孕人群的出行求助高達百餘起。對馬晶和另外4名同事來説,對講機幾乎就長在耳朵上,在火車站內跑前跑後,南上北下,上電梯、過天橋、送站&、到鋪位……一天下來,柔弱的她們要跑上20余公里,為特殊乘客提供出行方便。
雷鋒精神的四代傳承
“158”,諧音便是“義務幫”。南京站4代人、131名員工,接力奉獻,將這個只有30平方米的特護乘客候車室,打造成一個“愛的驛站”,並讓雷鋒精神隨火車飛馳。
1968年9月,南京站成立,車站響應毛澤東同志“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興起學雷鋒活動熱潮。
上世紀七十年代,沒有升降梯,也沒有行李車。全國勞動模範李慧娟在南京火車站候車室打着快板,唱着山東快書介紹乘車注意事項,用“肩扛手提”的方式幫助特殊乘客。“我們自發成立‘學雷鋒小組’,上夜班的每天早來一小時,下夜班的晚走一小時,幫旅客拿行李、送站、買票。”一位盲人旅客拿着李慧娟送來的飯菜,感動地説她就是“女雷鋒”。
1986年,鐵道部勞模、車站母嬰候車室客運員孫燕光用平板車幫年邁、殘障行走不便的旅客拉行李,被旅客們親切地稱為“雷鋒車”。“雷鋒車”一推29年,也將雷鋒精神傳播了29年。有人在意見簿上寫道:希望你們永遠推下去,把這份真情和記憶留下來。
2000年,鐵路南京站精選21名服務骨幹成立一個班組,命名為“158”雷鋒服務站,為旅客提供志願服務,鐵道部火車頭獎章獲得者施鳳英成了“158”的帶頭人。40多年,在這裡,雷鋒精神變成一種職業操守,讓每位需要幫助的旅客“不落單”成為南京站不變的追求。
我是師傅的“技”承者
“這活我幹不了。”
2009年,剛從部隊被分配到南京站“158”雷鋒服務站工作的馬晶內心嘀咕着。她顯然低估了“服務”兩字的工作量,在見習期裏,對講機不時地響起,乘客的求助紛至沓來,讓馬晶應接不暇。特別當火車晚點,乘客情緒激動,任憑馬晶苦口婆心地解釋、反復寬慰,換來的也只是粗魯相待時,她內心委屈得直想掉眼淚。
然而,師傅施鳳霞卻不厭其煩。2012年3月的一天,馬晶和施鳳霞接到呼叫,照顧一名需要輪椅的老人。當她們把老人從輪椅上扶起時,突然發現老人的身下沾上了異物,輪椅也臟了。馬晶嚇了一跳,而施鳳霞很快反應過來,她先把老人接到屏風後,換下老人的臟衣物,一邊安慰一邊詢問老人是否需要藥品,幫老人擦洗完身體後,施鳳霞又拿着臟褲去衞生間沖洗,沒有一絲嫌惡。
“師傅,你不嫌臟嗎?”目睹了全程,有點吃驚的馬晶忍不住問到。而施鳳霞告訴她:“老人既然來到‘158’,我們便有義務照顧好他們。你要是把乘客當親人,就不會在意這些臟和累了。”
儘管如今施鳳霞早已退休,而師傅幫老人換洗的畫面一直印刻在馬晶的心裏,師傅的言行讓她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理解——一個原本灰心的“菜鳥”,也正是在那個時候,暗下決心要成為一個“像師父那樣的人”。
如今的“158”雷鋒服務站,“80後”“90後”姑娘們成為主力。“師傅最常説的一句話就是,‘沒事,沒事,放心吧’。慢慢的,我們也能像師傅一樣,真正把旅客當家人。”“158”第四代領頭人黃吉莉説道。
為了更全面地做好特殊乘客的服務,姑娘們也在不停地豐富學習技能。為了盡量保持殘疾人上下坡道時的平穩,她們學會了倒推輪椅;為了增加和盲人的親近感,她們不再用盲棍引導,而是身貼身地攙扶……焦琳琳到心理諮詢室學習心理疏導;馬晶、吳婷專門到醫院學習急救和護理常識;許慧玲到德國旅游轉機時,還學習了漢莎公司的服務做法。而從旅游管理專業走出的黃吉莉將兩本1200多頁的《中國手語》翻成了舊書,她還參加全英語封閉培訓。同事們都説:“只要黃吉莉在,遇到外賓,我們就吃了定心丸。”
把貼心服務延伸至千里之外
“我妻子要生孩子了!求求你們幫幫她!”
一年春運,剛送完重點旅客的馬晶回到“158”雷鋒服務站,一名男乘客向他飛奔而來求助,自己的妻子在衞生間即將臨盆!當馬晶跑到衞生間時,只見虛掩着門的第3個坑位有血滲出來,並伴有嬰兒的啼哭聲。馬晶立即打開門,眼前的場景讓人吃驚:坑位裏全是血,一個女人倒在血泊裏,身邊還有一個渾身是血的嬰兒。女子已經虛弱到講不出話來,一邊瑟瑟發抖,一邊淚流不止,血水與淚水糊了一臉。面對渾身是血的産婦,馬晶也顧不得許多,她立刻從母嬰候車室拿來小棉被把剛出生的嬰兒裹上,然後把産婦從衞生間抱起,扶她坐到輪椅上。做完這些,馬晶趕緊撥打了“120”急救電話……終於母子平安,馬晶心中的石頭才落了地。
“謝師傅單獨乘G14次,11號車廂14座,請北京南站提供輪椅協助。”南京南站158雷鋒服務站焦琳琳剛剛將腿腳不便的旅客謝春祥用輪椅送上車,立即返身給@北京南站張潤秋發出微博求助。5分鐘後,@北京南站張潤秋回復:收到。謝春祥給焦琳琳打來電話:“北京南站的同志已經把我送上公交車,你們真的是服務到家!”
時代在進步,鐵路在提速。從綠皮車到紅皮車,再到高鐵時代“和諧號”動車組,“158”雷鋒服務站也在與時俱進。她們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通過QQ群、微博、微信等&&,為旅客提供更加人性化的預約服務和聯程服務。在中國鐵路總公司的支持和推動下,南京站與全國160多家車站、480多趟列車建立起聯網聯動服務機制,讓雷鋒精神隨火車飛馳,隨鐵軌延伸。
高鐵時代,變化的是速度,不變的是愛心。手持對講機、腳下生風,單手提着十余斤重的輪椅上下樓梯,成為姑娘們的工作日常。“158”正用它的大愛影響着、感染着、感動着南來北往的旅客。
2015年5月20日,中央宣傳部在中央電視台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時代楷模”江蘇南京站“158”雷鋒服務站先進集體的先進事跡。“時代楷模”賈立群向 “158”雷鋒服務站先進集體代表頒發了“時代楷模”紀念章和榮譽證書。
站在事跡報告的講演&上,馬晶説道:“在‘158’,我真正懂得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愛可貴。作為新一代‘158’人,我們會用愛崗敬業、誠信友善的實際行動,把學雷鋒的窗口擦得更亮、扮的更美,為鐵路加油,為中國夢添彩!”如今,在南京火車站直屬站下轄的南京站、南京南站、仙林站、浦口站以及寧杭高鐵的宜興、溧陽等10個站點,雷鋒已經落下“常駐戶口”,雷鋒服務站在不斷“增容”,雷鋒精神接力棒在“158”人和無數志願者、公益聯盟成員手中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