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要評論

主打稿

2015年8月19日

新華網天津8月19日電 這是一張張普普通通的面孔,隱藏在消防盔、防化面罩、護士帽之下。脫下制服,他們在人群中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卻共同閃亮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

12日深夜,一聲巨響,擊穿了濱海新區寧靜的夜空,一場災難轟然降臨,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救援隨即開始。

這些普普通通的人,與難以預料的災情對抗,為生命奮戰。

原來那張普通的臉,在火光的映照下,在濃煙的襯托下,在無影燈的照射中,或堅毅、或嚴肅、或焦急,他們與凡人無異,但他們是凡人英雄!

在剛剛過去的七個晝夜中,我們選出七張面孔,走近他們,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感受那份平凡而偉大的光榮。

翟磊:“火再大也要進去救火救人,這是我們消防員的使命”

天津市保稅區公安消防支隊天保大道中隊消防員翟磊至今無法相信,幾天前有説有笑的戰友,竟與他天人永隔了。

記者看到他時,翟磊眼神有些迷茫,瘦長的臉上仍有爆炸造成的傷口。顯然,他還沒有從恐懼與悲傷中走出來。

12日夜,翟磊所在的中隊接到命令後,派出16人、三台車作為增援力量前往事故現場。翟磊在二號車,負責供水。

“現場火勢很大,煙都是直直地向天上飄。”翟磊回憶説。

就在前方作戰車的消防隊員等待上級部門進一步指令時,火場的第一次爆炸突然發生。未及思考,第二聲爆炸隨即響起……

“要進去救人,要看火場情況。”翟磊本能地跑進去,卻發現消防車裏一個人也沒有。

現場突然有人高呼救命,翟磊看到一個滿臉鮮血的中年男子,他背上男子一口氣往外走了200多米,將其安置到一個消防車上。

此刻,爆炸現場的濃煙讓翟磊呼吸變得越來越困難,他已體力不支,但仍再一次走進火場。因為還有一位躺倒在地的老人等待救援。隨後,翟磊和這位老人一起被送往醫院。

因為爆炸衝擊波,翟磊的呼吸道和肺部被嚴重灼傷,目前正在天津濱海新區泰達醫院接受治療。翟磊所在中隊的消防車悉數報廢,4名消防隊員犧牲,1人失聯。提起戰友,翟磊的眼淚禁不住又掉了下來,“火再大也要進去救火救人,這是我們消防員的使命”。

陳偉軒:“我知道危險品着火的後果,但作為警察關鍵時刻就要衝進去”

重傷的陳偉軒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氣色已慢慢恢復,但帥氣剛毅的臉上,仍掃不去那份失去戰友的悲傷。

天津港公安局躍進路派出所與爆炸事發現場只隔一條馬路,瑞海公司就在他們的管轄地界。

接到火災報警電話後,民警陳偉軒與同事立即趕往現場,發現火場四週有不少群眾圍觀,憑藉多年工作經驗,陳偉軒意識到危險品倉庫失火的後果,馬上上前勸群眾離開現場。可是圍觀群眾從這邊勸走,又從另一邊圍了上去,陳偉軒又趕過去繼續勸説。

這時,第一次爆炸發生了,巨大的衝擊波把所有人推了出去,陳偉軒搖晃着站起來,繼續往裏面走。

這時又發生了第二次更大的爆炸,陳偉軒立即失去了意識。醒來後,他發現自己夾在兩個集裝箱中,右腳血肉模糊。

陳偉軒掙扎着爬出集裝箱堆,發現不遠處有輛貨車受損,爬過去才發現,司機已經沒有了生命跡象。陳偉軒找到司機的手機,先打電話報警,然後才通知隊友自己負傷,需要救助。

記者在醫院見到陳偉軒時,他雙耳耳膜穿孔,幾乎聽不到任何聲音,右腳腳背皮膚全部被掀翻,傷情十分嚴重。經過搶救,他的右腳腳趾被全部切除。

“我知道危險品着火的後果,但作為警察關鍵時刻就要衝進去。”陳偉軒説。

范若炎:“我們沒什麼可抱怨的,因為這就是醫衛工作者的責任”

離爆炸事故中心最近、受損程度最重的海港城小區,佔地4萬多平方米,有44棟高層住宅,居住了3100多戶、8000餘人,距事故現場最短約600米。事故中該小區有2人遇難,住宅門窗基本被損壞,傢具、電器也受損,房間內一片狼藉。

不幸的是,爆炸發生當晚,泰達醫院骨科醫生范若炎和母親就住在這裡;幸運的是,愛人懷孕休假,回到了丈母娘家。

驚恐,是范若炎對那個晚上的全部回憶。

“第二聲爆炸把窗口都衝破了,屋裏大門已經變形,打不開。10分鐘後不知是誰在外面幫忙,我才跑出來,背着我母親下樓,一路走到醫院,已經是13日凌晨1點了。”范若炎説。

范若炎到醫院立刻投入到傷員的救治工作中,母親説胸部疼痛,他也只是讓同事幫忙送點水。第二天檢查才得知,范若炎的母親三根肋骨骨折,血氣胸,現在已經住院治療。

“房子住不了了,我們成了‘難民醫生’。”但范若炎現在沒有時間去流淚,他滿臉疲憊,已經記不清自己做了多少&手術。

“我們也沒什麼可抱怨的,這就是醫生的責任。”

趙鵬:“作為一名軍人,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候就必須能夠衝得上去、拿得下來”

16日,30歲的趙鵬作為國家核生化應急救援隊化驗室的化驗員兼司機,和戰友們一起進入火災爆炸的核心區採集水土樣本進行分析。這是爆炸以來首次有人進入爆炸核心點取樣。

年輕的趙鵬有些老成,每次接到任務從來都是扭頭就去執行。這次的任務是對爆炸中心點形成的大水坑進行採樣。

“大得超出我的想象。”隔着護目鏡,趙鵬眼前這個發黃而渾濁的大水坑散發着凶險的氣息,身邊不遠處,不時傳來零星的爆炸聲。

腳下一滑,趙鵬踉蹌着穩住了自己的重心。原來,由於水坑旁的土壤早被炸得松碎,被水一泡,變得又軟又滑,穿着重型防護服的趙鵬無法下蹲,又害怕彎腰取樣會滑進水坑之中。

“為了順利完成取樣,我趴在水坑邊作業。”趙鵬説。

身為防化兵的趙鵬清楚,就在自己所處的位置,曾經堆放着重達數千噸、多達數十種的化學品。

“作為一名軍人,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候就必須能夠衝得上去、拿得下來!”

王熙然:“為了尊重這些兄弟,殯葬員工們抬遺體的時候,我就囑咐他們一定要輕拿輕放”

天津第二殯儀館館長王熙然是個天津漢子,身材魁梧,消防兵出身,但是一提到犧牲的消防戰士,回想起處置事故現場的場景,他的悲傷再也無法抑制。

接受記者採訪時,他哽咽不斷,泣不成聲。“我現在就想大哭一場,這幾天我的心裏太壓抑了,感覺自己快要崩潰了!”王熙然悲傷地説,“看著兄弟們一個個倒下,我痛苦極了!”

由於距離事發地很近,爆炸發生後的第二天早晨,王熙然就帶人進了現場,開展救助工作。這時,突然發生了一次小規模爆炸,白煙四起。同事都勸他趕緊撤離,但他出來之後,覺得還有很多消防兵兄弟在裏面,“能救一個是一個!”他又折回現場。

“為了尊重這些兄弟,殯葬員工們抬遺體的時候,我就囑咐他們一定要輕拿輕放,雖然他們的生命結束了,但我們也要尊重他們的遺體。”眼裏佈滿血絲的王熙然哽咽道。

張讚:“我們有什麼好怕的?老百姓最關心環境污染問題,我們要對得起這份信任”

爆炸事故發生後,同樣冒着危險“逆行”到現場的還有承擔污染防治工作的環境監測員。

爆炸發生後,天津市濱海新區環境監測站的第一批工作人員,在13日零點40分便到達爆炸現場附近區域進行監測。

“戰士們都在核心區,他們都不害怕,我們有什麼好怕的?老百姓最關心環境污染問題,我們要對得起這份信任。”天津市環境監測中心副總工程師張讚説。

13日凌晨3點,天津市環境監測中心實驗人員、後勤保障人員以及相關儀器設備悉數到位。工作人員迅速對儀器進行調試,在爆炸點下風向臨時布點,得出測試數據後,經與專家組會商,逐步向外界公布環境空氣數據。

“剛開始我們也擔心有污染,也戴口罩,但隨着越來越多的指標在正常範圍內,我們放鬆了很多。”張讚説。

張讚工作起來一點都不含糊。記者18日見到他時,他已經在8號點位連續奮戰了近5個日夜。好幾天沒合眼的他,眼睛充血,非常憔悴。

除了正常工作,環境監測人員每天還要答疑解惑。

“現在每天有很多民眾到監測點詢問空氣質量,其實這裡只是收集空氣樣品,並不能提供最新的監測數據。”張讚解釋,“每個監測點平均每兩個小時取樣一次,然後在實驗室根據風向、風速、溫度、氣壓等,經過繁瑣複雜的算法得出最終的環境空氣質量數據。”

李天慶:“安置點的人們連家都回不去了,怎麼也得讓他們吃上一口熱飯吧”

天津開發區慈善協會副會長李天慶當兵出身,沉着穩重,他和他的團隊迅速成為救援隊伍中的一支骨幹力量。

爆炸事故發生後,李天慶和他的團隊在泰達二小居民安置點搭建了一頂紅色帳篷,為被安置人員提供飲食。

李天慶很難忘記13日凌晨的情景:“很多傷員打不到車,我們自發出動兩輛轎車,在爆炸事故周邊接送傷員。”

李天慶所在公司的食堂14日全部開動,黃燜雞塊、辣子肉丁、米飯……200多份盒飯送到泰達二小、二中安置點。

“安置點的人們連家都回不去了,怎麼也得讓他們吃上一口熱飯吧。”李天慶説,“從參軍到現在,我一直生活在天津,天津為我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機會,如今已經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應該在這裡出現困難的時候做點事。”(參與記者:劉元旭、徐岳、翟永冠、劉林、毛振華、張華迎、張建新、孫洪磊、周潤健、李鯤)

———— 全文 ————

———— 收起 ————

高清圖集

  • 8月19日,消防官兵向江澤國烈士敬獻白花。

  • 8月19日,一名消防警官在遺體告別儀式上掩面而泣。

  • 8月19日,退伍消防官兵集體敬禮,向犧牲的戰友致敬。

  • 8月19日,退伍消防官兵寫下對犧牲戰友的懷念。

0100200506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