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鍵分享

主打稿

2021年4月14日

  新華社西寧4月14日電 題:震後11年,玉樹正芳華

  新華社記者呂雪莉、李琳海

  歷史的災難,往往以歷史的巨大進步為補償。

  三江源頭、唐蕃古道、玉樹新城。

  11年前,一場大地震將這個古道重鎮無情摧毀;

  11年後,一座美麗的“全國文明城市”玉樹,巍然挺立在江源大地。

  歷經抗震救災、災後重建、脫貧攻堅、文明城市創建,新玉樹芳華綻放。

  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4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趙玉和 攝

新生活,在奮鬥中實現

  清晨,潔白的雲朵繚繞在山間。蔚藍的天幕下,一片黃色屋頂的藏式民居,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陽光照耀下十分靚麗。

  甘達村四社村民土旦久美正在自家的畜棚外拉網圍欄。屋內,爐子上煮著酥油奶茶,窗臺上幾盆鮮花開得艷麗;院子裏,女主人扎西卓尕打開水龍頭,準備衝洗停在院裏的小汽車。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治渠鄉同卡村,村民昂文西讓和妻子布沙措江卓瑪站在易地搬遷的新家院子裏合影(2019年9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今年全國兩會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説:“大災之後肯定有大變化,有你們百折不撓的精神,有黨中央全力支援,有全國人民四面八方支援,大家一起自力更生重建家園,將來肯定會有一個新的玉樹。”

  2010年6月,習近平同志專程赴玉樹地震災區,看望慰問災區幹部群眾。距離玉樹市16公里的甘達村,就是習近平同志去過的那個海拔4000多米的村子。

  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甘達村(4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趙玉和 攝

  “當時全村95%的房屋倒塌,受災極其嚴重。”甘達村駐村幹部、玉樹市扎西科街道辦辦公室主任桑旦蘭周告訴記者,震後集中安置,家家戶戶住進了80平方米的新房,還有1畝地的院子。

  甘達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最初的綜合超市,逐步拓展到服飾首飾制作、糌粑加工、牧家樂等多個項目,固定資産達950萬元。2020年村裏合作社給村民分紅總金額達61.5萬元。2017年,甘達村77戶貧困戶脫貧摘帽。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甘達村利眾專業綜合合作社,超市售貨員才仁卓尕在整理貨架商品(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玉和 攝

  地震發生後,加吉娘村帳篷社區黨支部書記土丁朋措強忍著失去親人的悲痛,第一時間回到工作崗位,帶領全社區黨員搶救273戶受災群眾,組織開展自救互救;成立社區臨時黨支部,第一時間把黨旗和國旗插在安置聚居地,被群眾譽為“震不垮的主心骨”。

  多年來,他拋家舍業,一心為民,帶領社區全體22名黨員,重建家園,發展村集體經濟,2016年,加吉娘村率先摘掉了貧困帽子。

  玉樹市上拉秀鄉黨委書記吉松保告訴記者,今年換屆選舉中,58歲的土丁朋措因年齡大了,身體也不好,提出卸任。但是村裏多次開會,全體村民都一致要求他繼續留任。

  指著眼前的新村落,土丁朋措對記者説:“地震讓很多百姓失去了家園,在黨和政府幫助下,大家才能住進這麼好的房子。老百姓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我還要用余熱,為社區百姓做更多實事。”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加吉娘生態移民社區黨支部書記土丁朋措(左)和社區工作人員交流(4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 攝

  格扎曾擔任上拉秀鄉鄉長,2014年至2020年一直在上拉秀鄉工作。他和百姓同吃同住,一起放牧,改良當地牦牛品種,發展生態畜牧業,被百姓稱為“放牧鄉長”。

  按照科學的方法以草定畜,提高牲畜出欄率,政府給牛羊“上保險”,給牧民吃了定心丸,大大降低了返貧率。

  玉樹州發改委副主任尕松旦周介紹,“十三五”期間,玉樹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77億元,先後實現了現行標準下6個深度貧困市縣摘帽、104個深度貧困村退出、12.98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34%下降到0.3%以內,貧困群眾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從2015年的2970元增長到目前超過9260元。

  全面小康不落一人。

  玉樹州常務副州長何勃説:“我們在全省貧困人口佔比最高、脫貧成本最高、脫貧難度最大的復雜艱苦條件下,實現了貧困戶有産業能致富,貧困村有集體經濟可持續,産業園區有崗位可就業,脫貧攻堅取得了全面勝利。”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八一醫院內科醫生尼樣卓瑪在為患者查體(4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玉和 攝

新家園,在優化中蝶變

  碧綠的扎曲河水自西而東,穿城而過,歡快奔流。翠綠的河面上,一群水鳥翻飛,啾啾鳴叫;

  隨河岸兩側綿延的紅色步行道、綠色騎行道,倣若給扎曲河戴上了一條彩色項鍊,不時有市民在這條“項鍊”上漫步;

  扎曲河畔,新開放的瓊龍公園裏,最先吐綠的雲杉,向人們傳遞著又一個春天的消息……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在7.1級強烈地震中遭受重創。

  震後11年,行走在春日玉樹,靚麗民居、美麗校園、時尚商貿街區,向世人展現著新玉樹的容顏。

  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格薩爾王廣場(3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4縱16橫的道路串起整座城市,格薩爾王廣場、博物館、康巴藝術中心讓這座新城“文藝范”十足。

  站在玉樹市城區影像圖前,撫今追昔,玉樹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土丁青梅十分感慨:“地震前,玉樹市只有三條主幹道,街道也是坑坑洼洼。一起風,到處是土和灰。”

  三年重建,按照“北京模式”“首善標準”打造,玉樹基礎設施建設跨越了20年。一個現代、充滿活力的新玉樹在青藏高原崛起。

  三分建,七分管。

  “有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大愛關懷,才有了現代化的新玉樹。一個全新的現代化城市,如何管理好運營好?既是重任,更是考驗。”土丁青梅説。

  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人民醫院(2015年7月28日攝)。新華社發

  幾年來,玉樹鞏固、優化、提升災後重建成果,運營好、維護好、管理好重建項目,補齊城市建設短板和弱項,推動城市運作管理上水準、上臺階。

  土丁青梅清楚地記得,有了先進設備,怎樣快速投入運營成了問題。比如鍋爐房裏的大螺絲,以前見都沒見過,裝上去萬一壞了怎麼卸?當時都是一頭霧水。

  如今,經過外出學習、集中培訓等多種方式,玉樹已經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人才和運營主管,城市運營管理基本實現了本土化,並逐步走向智能化、規范化。

  小鎮變城市,牧民變市民。長久以來習慣了用牛糞取暖、住院落式房子的玉樹人,當時一下子還不能適應樓上樓下的城市生活,發生了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事:

  接暖氣管裏的熱水洗衣服、衝廁所;將生活垃圾倒進小區內的排水井;看不懂紅綠燈,不知道如何過馬路……

  如今住在樓房裏,冬天養花比夏天長得還好,暖氣熱得可以穿襯衣,有的群眾多年的關節炎也見好了。玉樹市民逐漸接受和適應了城市新生活,真正享受到災後重建的偉大成果,並融入這座城市的發展。

  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第四民族高級中學(2018年9月10日攝)。新華社發

  2018年,玉樹啟動“創城”行動,州市聯動、合力共建、全民參與。經過三年創建,玉樹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這個從廢墟上重生的高原新城,成為我國全國文明城市之一。

  入夜,城市霓虹閃爍,外賣小哥在城市穿梭,市民騎著共用單車感受著方便與快捷。

  嘀嘀——伴著鳴笛聲,玉樹10路公交車駛進禪古村,背著書包的孩子們,依次上車。

  禪古村離玉樹市近3公里,是當時受災嚴重的村之一。4月7日,從禪古村到玉樹市第二完全小學的公交專線正式開通。

  禪古村黨支部副書記周扎多傑説,有了公交車,家長們不必再為每天接送孩子發愁了,村裏也辦了幼兒園,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學前教育。

  如今,古道新城生機勃發。玉樹市完善的城市功能,逐漸凸顯輻射集聚效應,吸引了四川甘孜、西藏昌都等地群眾來玉樹看病、上學、就業。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第三完全小學的學生才卓瑪在課堂上(4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玉和 攝

新希望,在“育樹”中延續

  “玉樹”是藏語譯音,意為“遺址”。過去,由于這裏海拔高,植物少,人們也稱其為“樹貴如玉”的地方。

  在玉樹市新建的瓊龍公園,45歲藏族婦女旦陽正在撿拾碎石,和10多名護林員一起準備植樹。

  “我們在綠化城市的同時,用這種方式表達對逝去親友的哀思。”玉樹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寧樣説。

  用護林員的話説,在高原,育一棵樹就像養一個孩子。春季種植、夏季養護、秋季驗收、冬季防護,一年四季,都在跟著樹轉。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高原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當地群眾在清理修剪過的樹枝(2020年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2013年,榆葉梅引進玉樹。榆葉梅是第一個在玉樹開花的樹種。每年4月底,粉紅色的花瓣靜靜綻放,讓人感受到高原春天的氣息。

  三江之源,中華水塔。作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玉樹成為展示美麗中國形象的一個“窗口”和“名片”。

  在玉樹州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正通過“江源之窗”遠端監控平臺進行環境監測。

  玉樹州生態環境局綜合科科長桑珠説,借助“江源之窗”的27個點位,坐在辦公室裏,就可以對玉樹州域內的多個生態功能區進行實時監管。

  過去著名的曲麻萊縣大場金礦,因為淘金破壞了生態,在數年前被果斷叫停。“江源之窗”實時監測過採區,可以看到如今已經逐漸恢復原有地貌。

  這是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拍攝的昂賽大峽谷風光(2019年6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監測顯示,2020年玉樹市環境空氣優良率為100%,健康的水、良好的空氣正在讓玉樹人享受生態紅利。

  端上生態碗,吃上生態飯。目前,像旦陽一樣的生態管護員,全州有16958名,每人每年收益2.16萬元。

  近5年來,玉樹州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97%,草原植被覆蓋度增長到61.8%,野生動物種群顯著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明顯。

  這是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的昂賽大峽谷拍攝的彩虹(2020年8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 攝

  三江源頭,處處呈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一如“玉樹”這個名字,在廢墟上重新站立!

  三江源頭,雲杉吐翠,迎來又一個春暖花開!

  這是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拍攝的雪後牧場(2020年10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這是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境內拍攝的群山(2019年1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 全文 ————

———— 收起 ————

高清圖集

  • 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4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趙玉和 攝

  • 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格薩爾王廣場(3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治渠鄉同卡村,村民昂文西讓和妻子布沙措江卓瑪站在易地搬遷的新家院子裏合影(2019年9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 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人民醫院(2015年7月28日攝)。新華社發

  •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八一醫院內科醫生尼樣卓瑪在為患者查體(4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玉和 攝

  • 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第四民族高級中學(2018年9月10日攝)。新華社發

  •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第三完全小學的學生才卓瑪在課堂上(4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玉和 攝

  • 這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甘達村(4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趙玉和 攝

  •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甘達村利眾專業綜合合作社,超市售貨員才仁卓尕在整理貨架商品(4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玉和 攝

  •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加吉娘生態移民社區黨支部書記土丁朋措(左)和社區工作人員交流(4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 攝

  •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吉曲鄉山榮村村民在扶貧産業園內制作黑陶(2020年7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佔軼 攝

  • 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高原千畝林木良種繁育實驗基地,當地群眾在清理修剪過的樹枝(2020年3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 這是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拍攝的昂賽大峽谷風光(2019年6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 這是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的昂賽大峽谷拍攝的彩虹(2020年8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琳海 攝

  • 這是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拍攝的雪後牧場(2020年10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 這是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境內拍攝的群山(2019年1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0100200506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
01002005064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