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鍵分享

主打稿

2020年1月24日

新華社北京1月24日電 題: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時間——寫在農歷庚子鼠年春節到來之際

新華社記者

金鼠賀歲,庚子迎春。今天是農歷大年三十,在960萬平方公里大地上,萬家團圓,譜寫著一幅浸潤家國情懷的盛世畫卷。

奮鬥創造歷史,實幹成就未來。在億萬個家庭辭舊迎新、闔家團圓之時,在創新創業之城、脫貧攻堅之鄉、重大工程建設基地等各行各業的奮鬥者,依然堅守在崗位上,書寫著偉大時代的新篇章。

異地他鄉團圓 共用美好時光

清蒸鱸魚、油爆大蝦、紅燒排骨、馬鈴薯燒牛肉、清炒藕、蠔油生菜,再加上來自江蘇老家的雲片糕,這是湯紅婷一家人的年夜飯。

年味,從一桌團圓飯開始。

對于在深圳從事科研工作的湯紅婷來説,春節是一家人難得的團聚時光。父母第一次從江蘇來深圳過年,除夕的活動也安排得滿滿當當——早茶、爬山、做團圓飯、包餃子、看春晚。

深圳,是一個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組成的特大移民城市。數十年來,無數人懷揣夢想來到這裏,用汗水和智慧澆灌著這座創新之都的豐饒,感受著城市的巨變,沐浴著城市的榮光。

2019年1月,湯紅婷來到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擔任助理研究員,從事合成生物學研究。為完成科研計劃,她決定今年不回家過年,在實驗室度過春節假期。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是1月21日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拍攝的助理研究員湯紅婷(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下圖是1月21日,湯紅婷在實驗室工作(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新華社發

在深圳工作的一年間,湯紅婷感覺到,這一年最大的收獲就是知識面不斷拓寬,與不同研究方向的同事合作交流,碰撞出很多新的火花。

在深圳,與湯紅婷有著同樣創新夢想的人不可數計。2019年11月底入職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的馮鑫鑫,這個春節也選擇在深圳過年。除夕當天,父母帶著兩個弟弟趕到深圳,一家人在蛇口團圓。

2020年恰逢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也是前海合作區成立10周年,讓她遇上了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時間節點。

來到前海幾個月,馮鑫鑫感覺自己收獲頗多,成長很快。入職以來,她參與了前海多場活動籌辦,在密集的鍛煉中,工作能力快速提高,對深圳和前海有了更全方位的了解。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想陪著前海一起成長,和祖國一起,築夢大灣區。”她説,前海生機勃勃,特別適合幹勁十足的熱血青年。

在服務夢工場創業團隊的過程中,馮鑫鑫也感受到了創新創業的艱難和收獲,“創業團隊的各種項目大大開拓了我的視野,充實的工作使我明白了‘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衝刺’的道理,抓緊一切時間去成長、去進步。”

“當前,深圳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我們更應該抓住機遇,更好地參與和見證這個偉大的時代。”馮鑫鑫説,她已經制定了目標圖、路線圖、施工圖。

1月20日,在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青化砭鎮石綿羊溝村,脫貧戶馬建利的妻子常小麗在家中制作油饃饃。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決勝脫貧攻堅 迎接嶄新生活

溝峁山梁,素裹銀裝。2020年1月以來的幾場瑞雪,為黃土高原上了粧。

雖已是滴水成冰的季節,但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青化砭鎮石綿羊溝村脫貧戶馬建利的家中,卻是暖意融融。

爐火燒得正旺。馬建利87歲的母親張潤蓮坐在爐旁,兩根筷子在滾油中上下翻飛,一個個金燦燦的油饃饃出鍋,香味兒直往鼻子裏竄。這是陜北人家家戶戶必備的過年吃食,“油饃饃上桌,年就到了。”

剛剛過去的2019年,馬建利在忙碌中收獲滿滿。因為要供孩子們上學,自己又身體不好,家裏沒有壯勞力,老馬一家的光景曾十分恓惶。在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幹部辛勤幫、自己加油幹,老馬建起豬圈當起了豬倌。從十幾頭豬起步,逐漸發展成為村裏有名的養豬專業戶。錢包鼓了,貧困戶的帽子也甩掉了。

“2019年,我養豬賺了5萬塊。現在豬圈裏還存欄60多頭,等開春了還能賣一批,手頭就更寬鬆了。”馬建利籌劃著一個更大的夢想:“再建一個豬棚,把規模擴大些。等女兒考上研究生後,我要更加努力,好光景還在後頭哩!”

寶塔山下、延河之濱,新的希望正在孕育。2019年5月,延安最後兩個貧困縣脫貧摘帽,革命聖地歷史性地告別絕對貧困,老區人民開啟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

除夕當天,距離老馬家50公里之外的延川縣永坪鎮段家圪塔村,脫貧戶王小平仍在溫室大棚裏忙碌。棚裏的香瓜剛出苗,他放心不下,再進棚瞅一瞅。

大涼山腹地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的一處農家樂(2019年12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過去一年,王小平在修葺一新的大棚裏試種甜瓜,凈賺了2萬多元。這個春節,他到集鎮上一口氣割了22斤年肉。“過去哪敢這麼豪氣,現在日子好了,過年炸肉丸子、燒排骨、包餃子,肉管夠!”王小平説,新的一年想把香瓜放到網上賣,準備開春就觸網學習。

同樣,在決勝脫貧攻堅的四川大涼山,老百姓的日子也越來越紅火。

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這個坐落在大涼山腹地的彝族山村,因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家喻戶曉。村民安子拉曲家的新居裏,電爐取代了火塘,溫暖如舊。屋檐下挂滿臘肉,母雞帶著一群雞仔在小院裏覓食,屋子裏收拾得整整齊齊。

“女兒有工資,我參加村裏的養牛合作社有分紅,村裏老百姓都搬了新居,水泥路修到家門口,日子從沒像現在這麼好過。”安子拉曲説。

如今的火普村,像安子拉曲這樣的家庭屬于中等。這個過去村集體收入為零的貧困村已經在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2019年村集體收入達5.2萬元,全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1.1萬元。

新的一年,我們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將變為現實。

1月17日拍攝的建設中的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堅持工作崗位 奮戰一分一秒

春節期間,有人回家團圓,也有不少人仍然堅守在一線,建設祖國美好家園。

廣西黔江大藤峽谷出口處,來不及多吃一口工地食堂準備的豐盛晚餐,中國水電八局大藤峽廠壩項目部主管廠房副經理樓張根抓起安全帽,又跑到了工地上,“不來工地看看,我不放心。過年期間,生産建設更得小心謹慎。”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百大工程項目,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的標誌性工程,建成後可顯著提高西江中下遊和珠江三角洲防洪標準、改善黔江通航條件、調配西江枯水期徑流為粵港澳大灣區構建堅實水安全屏障。

2019年10月26日,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提前一個月成功實現大江截流;12月28日,大藤峽工程左岸首臺發電機(8#機組)的轉子被順利吊裝入機坑內,為首臺機組投産發電奠定了基礎。

工期不等人。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左岸發電機組廠房內,不少放棄回家過年的技術工人依舊忙碌著。

“建設好大藤峽右岸工程,是我退休前的最大心願。”有著38年工齡的職工楊代福説,自1982年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後參與了湖南東江水電站、雲南溪洛渡水電站、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等9個國內重大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親身經歷並見證了中國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速度和發展成就。

大藤峽公司總經理楊啟祥介紹,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大藤峽工程建設極為關鍵的一年。還有兩個月,大藤峽工程要如期實現蓄水、通航、發電的建設目標,並發揮應有的社會效益,一刻也不能耽誤。

新的一年,新的目標。除了這樣一批工程建設者,還有逐夢太空的科技人。

春節到來之際,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受光照自主喚醒,開始第十四月晝工作。這只勤勞的“兔子”將攜手著陸器,在月亮之上,以工作狀態再次同大家共度新春佳節。

1月24日,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隔離病房,醫護人員相互加油鼓勁。一場抗擊新型肺炎疫情的戰役正在進行,醫護人員是這場疫情防控戰的逆行者。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時間屬于奮進者。在中國文昌航太發射場,很多航太工作者還在辛苦地忙碌著。

揮別2019年,我國探月與深空探測事業碩果累累。嫦娥四號閃耀月背,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成果豐碩,成為人類歷史上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探測器;長徵五號浴火重生,復飛任務圓滿成功,為我國實施更復雜的空間探測活動、邁向更遠的深空奠定了堅實基礎。

2020年,中國航太開啟“快速的步伐”,多艘新型火箭、飛船、探測器蓄勢待發。我國空間站核心艙初樣産品和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已運抵文昌航太發射場,將分別參加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場合練及首飛任務;長徵七號甲運載火箭運抵文昌,正在發射場開展測試工作……

精神閃耀,繼往開來。國家航太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航太人將繼續秉承“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太精神和“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探月精神,描摹中國航太事業發展的宏偉藍圖,攀登空間探索創新的科學高峰,向全國人民交上滿意答卷,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航太人的貢獻。

這個除夕,與往年相比不尋常,因為突如其來的新型肺炎疫情,許多醫務人員必須堅守在臨床第一線。武漢同濟醫院兒科醫生董琛在航班取消後,改乘動車從煙臺返回武漢值班,過了駐馬店,車上就她一個人,列車員反覆問她:“確定要回武漢?”

取消旅行、放棄與家人團聚……當前,有8萬名武漢醫護人員衝鋒在前,近1000萬全國醫務工作者化身“白衣戰士”,奮戰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他們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擊疫情的一線,成為最美的逆行者和堅守者。

日月開新元,天地又一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春節團拜會上指出,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必須同時間賽跑、同歷史並進。他強調,繼續在人類的偉大時間歷史中創造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時間!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時間屬于奮進者,歷史屬于奮進者!(記者周科、胡喆、趙瑞希、陳宇軒、張斌、陳晨、吳光于、曹祎銘)

———— 全文 ————

———— 收起 ————

高清圖集

  •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是1月21日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拍攝的助理研究員湯紅婷(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下圖是1月21日,湯紅婷在實驗室工作(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新華社發

  • 1月20日,在陜西省延安市寶塔區青化砭鎮石綿羊溝村,脫貧戶馬建利的妻子常小麗在家中制作油饃饃。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 大涼山腹地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的一處農家樂(2019年12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 1月17日拍攝的建設中的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 1月24日,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隔離病房,醫護人員相互加油鼓勁。一場抗擊新型肺炎疫情的戰役正在進行,醫護人員是這場疫情防控戰的逆行者。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0100200506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
01002005064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