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鍵分享

主打稿

2019年4月21日

新華社南京4月21日電 題:見證人間正道——寫在南京解放70周年之際

新華社記者劉亢、蔡玉高、蔣芳

日新月異的南京城裏,有一處時間是“靜止”的——長江路292號“總統府”蔣介石辦公室,桌上臺歷停在1949年4月22日。“定格”這一頁歷史的,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百萬雄師”。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70年前,一個舊政權轟然倒地,一個革命黨即將開啟執政航程。

這是4月19日無人機拍攝的南京“總統府”。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時間是真理的見證者。

人民至上,天下歸心。十朝都會南京,興衰沉浮啟示後人:人心向背決定存亡,唯有永葆對人民的赤子之心,方能從歷史走向未來。

民心所向,始為正道

2018年12月29日,車輛行駛在南京長江大橋上(無人機拍攝)。當日,歷經26個月封閉維修的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恢復通車。 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進入4月,渡江勝利紀念碑前,人流絡繹不絕。唱國歌、升國旗、重走勝利路,人們用集體紀念的方式,緬懷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回望那場對全國解放至關重要的勝利。

不遠處,有一處寂靜的小院落——靜海寺,飛檐畫棟掩映在現代化建築之中,門口安放著一座警世鐘。很少人知道,這裏曾是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議約地。

“從強盛的大國,到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榮耀與屈辱兩段歷史折疊在了一個空間,令人深思。”靜海寺紀念館館長蘇真説。

201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現場放飛和平鴿。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古寺歷滄桑,奇恥殊榮關國運。在建城史已有2500年的十朝都會南京,每個地標背後,幾乎都能窺見一段救亡圖存的探索歷程:

秦淮河畔的1865創意産業園,前身是金陵機器制造局。甲午戰爭爆發,“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夢想宣告破滅。

這是在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椏溪國際慢城拍攝的油菜花田和民居(2017年3月28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是偉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25年之後遭侵華日軍屠城,30余萬國人用生命記錄中華民族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直到1949年4月23日,當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大江,南京解放,這座城市在近現代史上屢敗屢戰、屢戰屢敗的輪回終告結束。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上圖為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總統府”(資料照片);下圖為南京“總統府”經過全面整修、擴建,成為面積12萬平方米的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2009年8月19日新華社記者韓瑜慶攝)。 新華社發

渡江勝利紀念館裏有一本珍貴的渡江日記,作者是解放軍34軍101師302團2營副政治教導員李劍鋒——“4月23號下午四時半,在江南的群眾在江邊歡迎我們過江,並有火輪、木帆船來迎接,于夜晚十時許渡過了亞洲最大的河流。”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壯闊胸襟的詩詞,讓今天的人們仍能如臨其境地感受那一場偉大勝利,而翻開塵封的史料,則揭示出解放的軌跡與邏輯。

2000:11萬——這是1949年4月23日前夕,南京城內共産黨和國民黨黨員的數量對比。

這是4月18日無人機拍攝的南京中山陵景區。 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6個月:5年——內戰之初,蔣介石妄圖消滅共産黨的時間表是“6個月”;內戰一年後,毛澤東在小河會議首次將對蔣介石的鬥爭設想為“5年” (從1946年7月算起)。

彼時,國共兩黨、國際國內的諸多人士,都曾認真探討這個問題——如此強大且有美國支援的國民黨,為何被共産黨打敗了?且敗得如此徹底?

“如今看來,一切都有跡可循。”南京市委黨史辦主任徐春在搜集研究了大量史料後認為,1948年秋冬到1949年初,人心的解放在戰前已經完成。工人、學生、店員、教授、公務員,各行各業的人民拒絕撤往臺灣,保護下大量的機器、圖書、儀器和物資,為解放後南京的建設與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共産黨給大眾留下了這樣的印象,他們領導的革命能救人于水火之中。”美國前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回憶錄中寫道,反觀對手,“從國民黨獲取政權那天起,各級官員就貪污受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亂搞裙帶關係、大行派係鬥爭。”

選擇共産黨,就是選擇解放;選擇共産黨,就是選擇希望!

南京夫子廟秦淮河風光帶燈火璀璨(2009年2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韓瑜慶攝

如今,南京國民政府在《首都計劃》中憧憬的“理想之城”,不僅已變為現實,更超越了夢想。

解放初期,南京城區面積只有40平方公里,而今已達770多平方公里。《首都計劃》估算南京市一百年內人口數量將發展到200萬左右,截至2018年底,南京市常住人口已達843萬。

百年求索,終得正道。

以民為本,共建共用

這是4月18日無人機拍攝的南京奧體中心。 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2018年底,歷經26個月的封閉大修,南京長江大橋復通,引發了整個城市的關注。

人們牽手漫步走過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回憶半個世紀前那段艱苦奮鬥的崢嶸歲月。

這是2017年3月26日無人機拍攝的南京玄武湖,遊船星羅棋布,堤上游人如織。 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96歲的曹土根曾經負責大橋修建時的供電工作。“當時中蘇關係破裂、內外交困,我們一沒技術二沒設備,全靠人力、靠經驗。但所有的建設者都是一條心——大橋是新中國的驕傲,不容半點馬虎!”

民心所向,勝之所往,國難當頭人心是武器;民心所往,大道可成,建設時期的民心就是力量。由此,有著“爭氣橋”之稱的大橋不僅是新中國建設初期自力更生的典范,更是家國一體、榮辱與共的實證。

始建于1908年的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如今已“111歲”。“這裏是中國現代機車車輛工業從屈辱、抗爭到振興、發展、強大的見證。”公司原黨委宣傳部長季明華説,南京解放結束了國民黨反動派和封建把頭對工人的剝削和壓迫,勞動人民從此成了工廠的主人。從1958年起,工廠修造並舉,我國第一輛鐵路客車——YZ21型硬座車從這裏駛出,填補了國內鐵路客車車廂制造的空白。

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不屈不撓的基因,從新中國成立、建設到改革開放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始終跳動在這座城市的發展脈搏中,更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城市的建設者、創業者與國家同行、共進。

2018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發布,擁有26萬員工、年營收突破5500億元的蘇寧控股集團排名高居第2。從1990年一個200平方米的家電專營店,到中國連鎖經營的龍頭,再到探路智慧零售的世界500強企業,蘇寧見證又推動著消費升級與零售業變革。

這是4月18日無人機拍攝的南京眼步行橋。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玄武湖畔的城市規劃館內,一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在眼前鋪陳:

從市容破敗、物價飛漲、民生凋敝、百廢待興的國民政府首都,到如今的現代化國際性城市;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從跨越溫飽底線到高水準全面小康;用約佔全國0.07%的土地、0.6%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4%的經濟總量、2%的稅收;2016年,成為GDP過萬億元的城市;2018年,經濟競爭力位列中國城市前10強;連續10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與民共建,更要與民共用。宏觀的數字變化連接著微觀的民生獲得感,GDP優勢直接轉變為一項項暖民心、安民心、聚民心的切實舉措。

在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先進鐳射技術研究所,工作人員在展廳內介紹相關科研成果(2016年6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2016年,南京跨入“萬億俱樂部”。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一共32頁,“曬”出這張“成績單”的同時,又用5頁篇幅列出了35項民生實事項目,相較往年“每年解決10件民生實事”的慣例,大大擴容。

2018年,南京全市公共財政支出的75%用于民生保障,兜底民生不斷擴面提標:完成棚戶區改造488萬平方米;192個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保障房新開工456萬平方米;城鎮新增就業30萬人;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快于經濟增長;全市低保標準提高到每月860元,企業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達2984元、位居全省第一。

今年春節,一直住在緯一路的老趙搬進了丁家莊保障房二期鳳來北園的新房。“新家將近70平方米,兩室一廳一衛。老同事、老朋友過年時來串門,個個都羨慕我,不僅住上了新房,還住上了好房!”

專家評價“南京的保障房建設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即將開工的百水、綠洲和孟北三大保障房片區品質將更上一層樓,全部按照綠色建築二星標準推進。

天下為公,大道致遠

600多年前,南京作為鄭和“七下西洋”的始發地,見證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波瀾壯闊的歷史。如今,南京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將“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造人類美好未來”的民族意志與國家使命,深深融入了城市的發展理念。

4月中旬,南京外國語學校高三學生陸奕蘇和她的同學們一起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上了“行前一課”。被多所國外名校錄取的他們,即將踏上異國求學之路。

“在有了‘我將去哪裏’的答案後,希望你們更要清楚‘我是誰’‘我從哪裏來’。”紀念館副館長淩曦對他們説,南京是你們的出發地,你們要了解南京曾經歷的浩劫,無論走到哪裏,希望不要忘記這座城市對和平的渴望與追求。

2014年8月,第二屆青奧會在南京舉辦。短短十余天裏,來自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700余名青少年代表在賽場上挑戰自我,收獲友誼,在奧林匹克歷史上譜寫了人類和平友誼的新篇章。

2017年8月,南京成為全球第169個國際和平城市。國際和平城市協會會長弗雷德·阿門特説:“南京是中國第一個國際和平城市,這代表了南京人民對和平的熱愛和向往。讓我們攜手,共同為渴望和平的人們建立起緊密的聯繫。”

2018年5月,以“互鑒·分享·共贏”為主題的第八屆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在南京召開。作為一項國際性雙年度文化活動,來自世界68個國家和地區的400余名嘉賓齊聚南京,達成了包括保護文化遺産、促進文化發展、共用城市和諧等諸多共識。

發展的中國牽手世界,開放的南京用智慧和愛心,同各國人民真誠“擁抱”。

2014年8月16日,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南京奧林匹克中心舉行,火炬手、競走運動員陳定在開幕式上傳遞聖火。 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文化交心。器械表演《禪武東方》、氣功表演《少林硬氣功》、拳術表演《天地人和》、功夫扇表演《中國功夫》……2018年7月3日,尼泊爾加德滿都尼軍俱樂部的看臺座無虛席,來自南京西善橋中心小學“夢想娃少兒武術團”的小演員們,為400多名當地民眾獻上了一場精彩的中華武術表演。

5年來,南京市以文化溝通促進“民心相通”,共組織24批次、350余人次同“一帶一路”有關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互訪活動,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看到南京的包容與自信、開放與創新。

經濟交融。蘇寧雲商、金浦、福中、蘇交科等一批南京龍頭企業,在酒店、零售、設計、跨境電商等領域投入大量資源。“走出去”的企業就像地球村的“使者”,將“一帶一路”的好資源、好經驗與南京實現了經濟互補、深度交融。

2018年,南京赴“一帶一路”有關國家和地區承包工程累計完成營業額21.4億美元,佔全市完成總額的61.4%,成為南京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統計表上亮眼的風景線。

這是南京市中心新街口夜景(2016年1月19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長江如虹貫。佇立江邊,北望對岸,遠處高樓鱗次櫛比,自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新區後,江北新區發展步入快速通道。在南京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方案中,昔日被“天塹”阻隔的欠發達片區,如今成為“雙主城”戰略中重要一極。

在位于江北新區的“下一代互聯網國家工程中心南京創新中心”,每個IPv6地址的訪問情況,都在一塊大屏中實時“閃現”,運作情況、數據量盡收眼底……根據計劃,全球共架設25臺IPv6根伺服器,4臺由中國部署,其中1臺就落戶這裏,服務整個華東乃至全國。

“瞄準科技與産業高效結合,走出一座新城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江北新區的産業發展構想是打造晶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羅群認為,面向未來,南京必須要用國際的標準、國際的規則,集聚國際創新資源,打造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

虎踞龍盤,山水相依。一座城市走過百年,南京一直在尋找自己的方向。如今,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上。

———— 全文 ————

———— 收起 ————

高清圖集

  •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上圖為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總統府”(資料照片);下圖為南京“總統府”經過全面整修、擴建,成為面積12萬平方米的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2009年8月19日新華社記者韓瑜慶攝)。 新華社發

  • 2018年12月29日,車輛行駛在南京長江大橋上(無人機拍攝)。當日,歷經26個月封閉維修的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恢復通車。 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 這是在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椏溪國際慢城拍攝的油菜花田和民居(2017年3月28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 這是2017年3月26日無人機拍攝的南京玄武湖,遊船星羅棋布,堤上游人如織。 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 2014年8月16日,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南京奧林匹克中心舉行,火炬手、競走運動員陳定在開幕式上傳遞聖火。 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 這是南京市中心新街口夜景(2016年1月19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 這是4月19日無人機拍攝的南京“總統府”。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 這是4月18日無人機拍攝的南京奧體中心。 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 這是4月18日無人機拍攝的南京眼步行橋。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 201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現場放飛和平鴿。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 這是4月18日無人機拍攝的南京中山陵景區。 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 南京夫子廟秦淮河風光帶燈火璀璨(2009年2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韓瑜慶攝

  • 在江蘇省産業技術研究院先進鐳射技術研究所,工作人員在展廳內介紹相關科研成果(2016年6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李響攝

0100200506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
01002005064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