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鍵分享

主打稿

2019年1月12日

新華社武漢1月12日電 題:“有高度”融合“有溫度” “天下事”講成“身邊事”——思政課《深度中國》何以成為“爆款”課程?

新華社記者唐衛彬、俞儉、梁建強

學生們在華中科技大學思政課《深度中國》課堂上認真聽講(2018年5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為了能在課堂上搶到一個座位,每次上課前半個小時,許多同學就已趕到教室;沒有座位的學生,擠滿了走道,寧願站上兩個多小時,也要把課聽完……這是華中科技大學思政課《深度中國》授課時的常態。

思政課程,何以受到學生“熱捧”?成為“爆款”課程背後,《深度中國》又有著怎樣的歷程?

“打開一扇窗,更加全面、深度地了解了祖國”

華中科技大學思政課《深度中國》課堂(2018年5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青年教師鄒旭怡、劉興花,在課堂上“碰撞”起了觀點。

這是《深度中國》課程第五講“鄉關何處——‘農民究竟應該是進城還是返鄉’”授課中的一幕。

臺上,兩位老師圍繞“進城還是返鄉”展開激烈辯論;臺下,同學們聽得聚精會神,不少人還通過課堂上使用的“微助教”“微彈幕”等新媒體應用工具,發送“彈幕”觀點、實時互動。

無論是從每堂課的授課教師人數、授課方式,還是與學生的互動方式等來看,《深度中國》課程都可謂另辟蹊徑。而類似的形式創新、內容創新和方法創新,貫穿于課程始終。

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黃嶺峻教授介紹,課程結合的,多是開課一段時間內廣受關注的話題,比如中美經貿摩擦、精準扶貧等。避免“填鴨式”的教學,將思政理念融入“接地氣”的教學全過程,讓學生在思辨中增進對中國道路的自信,增進對中國方略的認同。

每學期的十二次課,分別確定不同的主題,結合不同主題,又推出了專題式、辯論式、對談式等形式多樣的授課方式。

“專題式主要由一位老師主講,辯論式由兩位老師分正方、反方共同主講,對談式則是三位或多位老師共同參與,在對談中交流真知灼見。不拘一格,根據課程的需要靈活選擇。”授課教師李建國副教授説。

《深度中國》課程還廣泛“借智”,除了來自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任課老師之外,還廣邀校內外名家學者。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邵新宇、原校長丁烈雲,以及武漢其他高校的知名學者,都曾登上講臺。

更有深度的內容、更有新意的表達,贏得了學生們的更多共鳴。

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學生王孫超感慨:“課程回答了我們很多疑惑,也為大家打開了一扇窗,更加全面、深度地了解了祖國。”

“有的學生,原本對思政課存在偏見和誤解,認為課程枯燥、不易理解。《深度中國》課程希望成為‘供給側改革’的一種嘗試。”授課教師閆帥説,“思政課不能‘曲高和寡’,貴在‘潤物細無聲’。”

“在授業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

對于電腦科學與技術學院2016級學生丁健豪而言,精準扶貧,原本是一個有些遙遠的概念。

聽了《深度中國》課程:“從精準扶貧看大學責任——來自瀾滄江邊的故事”這一生動結合一線支教故事的專題內容,讓他印象深刻。“學以致用,以後我要爭取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為推動貧困地區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李晶説,“能夠啟發學生思考,給學生帶來觸動,課程的目的就實現了。”

《深度中國》課程,同樣為青年學子們提供了更多觀察中國和認知世界的視角和方法。

談及民主問題,課程以部分西方國家的大選為例,直擊“金元政治”的弊端,“我們的民主是人民民主,體現大多數人意願,更能集中力量辦大事……”

“通過國際比較,我們更加全面、深度地了解了當今中國的發展。這也讓我們懂得要更加主動地去關心國家大事,更加明白作為大學生應有的責任與擔當。”管理學院學生蔡嘉琪説。

“大學時代,就像學生進入了小麥的‘灌漿期’,這個時候陽光、水分跟不上,就會耽誤一季莊稼。思政課,就是要給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多的‘陽光’‘水分’。”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胡艷華説。

邵新宇説,創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離不開更有貼近性的載體。“大學之為大,就是在授業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使人成為棟梁之材。思政教育,要不斷探索將‘高度’與‘溫度’結合,把‘天下事’更好地講成‘身邊事’,立德樹人,打造‘有靈魂的卓越’。”

“既有高的‘到課率’‘抬頭率’,又有正確價值觀的‘入腦’‘入心’”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樣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鄉愁的等待……”

當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四韻》,伴隨著悠揚的旋律在教室中回蕩,思鄉愛國之情深深地感染著莘莘學子。初冬時節,一學期的《深度中國》課程畫上句點。

通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對時事熱點的講解與分析中,《深度中國》課程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代中國以及外部世界,引導學生“理解中囯、認同中國、振興中國”,進一步增強了“四個自信”。

“聆聽課程,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了我們的國家。我們在享受制度優勢的同時,也要理解發展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我們會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自動化學院學生戴志偉説。

“我們需要在未來保持這種關注國事的態度,將從這堂課中學到的思考方式和角度應用在之後的生活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進步、不斷踐行,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貢獻。”電腦科學與技術學院學生馬富為説。

《深度中國》課程,也是華中科技大學不斷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縮影。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邵新宇在思政課《深度中國》課堂上與學生互動探討(2018年5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邵新宇介紹,學校正著力全面抓好“思政課程”建設,努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教育體係,打造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堂,推動形成專業課教學與思政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格局。

“《深度中國》不僅是課程的創新,也是一次成功的思政課改革探索。”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省委高校工委書記王艷玲説。

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日前在華中科技大學召開全省高校“五個思政”建設現場推進會。128所高校黨委負責同志、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等參加會議,並觀摩了《深度中國》課程教學演示。

湖北省教育廳廳長陶宏説,只有遵循思政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才能像《深度中國》課程一樣,既有高的“到課率”“抬頭率”,又有正確價值觀的“入腦”“入心”。

———— 全文 ————

———— 收起 ————

高清圖集

  • 學生們在華中科技大學思政課《深度中國》課堂上認真聽講(2018年5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 學生們在華中科技大學思政課《深度中國》課堂上認真聽講(2018年5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 華中科技大學思政課《深度中國》課堂(2018年5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邵新宇在思政課《深度中國》課堂上與學生互動探討(2018年5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0100200506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
01002005064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