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稿
2018年7月16日
新華社莫斯科7月16日電 題:中國足球要有“坐冷板凳”的定力——世界盃啟示錄
新華社記者
2018世界盃大幕落下,克羅地亞繼1998年後再次創造奇蹟,亞洲球隊取得長足進步,法國、比利時和英格蘭等通過青訓的默默耕耘,新的“黃金一代”崛起於世界足壇的高地。俄羅斯48年後首次殺入八強的輝煌戰績和世界盃的成功舉辦,帶給東道主的經濟增長、信心提振、文化傳播和國際認同作用明顯。
雖然再次缺席了世界盃,中國不甘也決不能只做一個看客,對再次挺進世界盃,乃至承辦一屆世界盃的願望也從未如此強烈。中國足球應當充分研究和遵循本屆世界盃再次展示出來的本質規律,把握最前沿的“技戰術風向標”,保持定力,抓住機遇,在自省、自律、自強中為實現體育強國夢貢獻力量。

圖為2018年7月15日,在莫斯科進行的2018俄羅斯世界盃足球賽決賽中,法國隊球員在頒獎儀式上慶祝。法國隊以4比2戰勝克羅地亞隊,繼1998年後再奪世界盃冠軍。新華社記者曹燦 攝
亞洲球隊進步明顯 歐洲一枝獨秀
自揭幕戰沙特阿拉伯隊0:5被東道主俄羅斯隊擊敗後,亞洲球隊在本屆杯賽上的表現就不被看好。然而,韓國隊在小組賽末輪中2:0爆冷擊敗衛冕冠軍德國隊,日本隊成功晉級16強並在八分之一決賽中險些掀翻最後晉級四強的比利時隊,伊朗隊小組賽中逼平歐洲冠軍葡萄牙隊,沙特隊也在最後一輪小組賽中取得一場勝利。亞洲“鄰居們”表現驚艷,讓中國球迷羨慕不已。

圖為2018年6月24日,在葉卡捷琳堡進行的2018俄羅斯世界盃足球賽H組小組賽日本隊對陣塞內加爾隊的比賽中,日本隊球員本田圭佑(左)在進球後慶祝。最終,日本隊以2比2戰平塞內加爾隊。新華社記者劉大偉 攝
無論是亞洲強隊還是世界強隊,堅持不懈地紮實做好青訓,培養頑強拼搏、永不放棄的精神氣質,源源不斷地向海外職業聯賽派出年輕球員“取經”成長,都是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日本隊23人中有15人在海外俱樂部效力。伊朗鋒線有“留洋三傑”:阿茲蒙、賈漢巴赫什、安薩裏法德,其中賈漢巴赫什以21粒進球獲得本賽季荷甲聯賽金靴獎。
韓國足協明確規定從體育樂透彩票獲得的收益必須用於培養青少年球員,一半的收益用於各級別職業聯賽球隊建立青少年足球隊及培養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另外一半則用於資助小學、中學和大學的校級足球隊的運營和發展。
亞洲的日本、韓國和伊朗,歐洲的克羅地亞、冰島,都在本屆世界盃賽上向全世界展示了其奮力拼搏、“逆天改命”的決心和勇氣,面對強敵時勇敢打出自己的風格,贏得了對手的尊重與球迷的讚譽。
本屆世界盃四強全部為歐洲球隊所“壟斷”,世界盃最後成了“歐洲盃”,這説明世界範圍內其他大洲與歐洲足球在競技水平上的差距正逐漸拉大。
記者了解到,歐洲經濟社會相對長期穩定發達,這保證了他們青訓體系的不斷完善和成熟。如果把歐洲的青訓體系看作是培養優秀選手的“工廠”,那麼這些“工廠”可以成批、標準化地“生産”各個位置上的青年才俊。
歐洲足球與非洲球隊的“互補”現象,也成為當代足球世界的一大景觀。如突尼斯、摩洛哥、塞內加爾、埃及等國家或借助自身青訓體系培養球員,或借助法國等歐洲國家青訓體系培養自己的足球人才,非洲優秀選手可以選擇為歐洲或者自己出生地的國家隊效力。跨國選材、融合競爭、雙向選擇,這樣的足球發展趨勢讓歐洲和非洲都獲益良多。
中國足球應該學什麼?
審視世界盃,中國足球從業者無疑感到差距,但決不能灰心喪氣,也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緊緊結合中國足球的頂層設計——《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瞄準本屆世界盃的“技戰術風向標”,保持久久為功的定力,不打折扣地將總體方案落實到底,才能讓億萬球迷看到希望。不妨以參賽隊為標杆、找差距、明方向:
——十年培養一代人的青訓體系必須夯實。

圖為2018年7月6日,在喀山進行的2018俄羅斯世界盃足球賽四分之一決賽中,巴西隊球員保利尼奧(中)與比利時隊球員維爾通亨(左)、孔帕尼在比賽中拼搶。巴西隊以1比2不敵比利時隊,無緣四強。新華社記者杜宇 攝
比利時的“黃金一代”閃耀本屆世界盃,而在16年前韓日世界盃上,當時完敗巴西的“歐洲紅魔”其實也面臨人才斷檔,並接連錯過了2屆世界盃和3屆歐錦賽。但與此同時,比利時足協臥薪嘗膽,啟動青訓計劃,建立一批足球學院,足協為俱樂部青訓提供大量資金扶持,將眾多年輕球員送往歐洲五大聯賽。經過十年左右的積累,費萊尼、孔帕尼等球星的涌現直接帶來了球隊成績的大幅提升,再次驗證堅持青訓的定力是一國和地區足球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經濟學家》最近有文章提及,首次晉級世界盃的冰島雖然僅有約33萬人,但培養了600多名足球教練在基層俱樂部執教。
——競賽體系“下沉”的人才普及面不可缺。
闖進決賽的法國隊頂着球星身價最高的光環,但他們背後有着高水平教練支撐的“克萊楓丹國家足球學院”體系,輻射和培養全國有潛力的青少年球員。從12歲起的每一個年齡段,法國大概有8萬名註冊的小球員,經過8年高水平選拔和培養,這一年齡段中最終也只能培養出80名職業球員,其中産生3個國家隊球員。由此可見,在人才普及面足夠“下沉”到基層的基礎上,法國足球才能有着優中選優的資本,這是“高盧雄雞”盛産球星、青訓領先世界而且國家隊長盛不衰的關鍵要素。
秉承着“足球走進每一個社區”的英格蘭足總,在遍及全英每一個地區的俱樂部體系輻射下,也有雄厚的人才儲備。因此,“三獅軍團”打進四強、掀起“青春風暴”絕非偶然,他們在2017年連續收穫了U17和U20世界盃兩項冠軍,已經為未來成年隊稱雄世界打下堅實基礎。
——“消極傳控”沒落印證技戰術能力的重要性。
雖然西班牙、德國等傳控足球的代表早早出局,但“只要苦練體能和防守反擊”的誤區絕不能有,因為高技術含量的傳球、控球技術,依舊是強隊立足之本。在此基礎上,才能根據對手的不同,制定更為務實和高效的戰術打法,才可能在“電光石火”之間完成快速高效防反。因此,這對青訓如何把先進的技術理念和本國足球“DNA”有機結合提出更高要求。
——“中超舒適區”不能沖淡年輕球員“走出去”歷練的決心。
在足改發展推動下,中超聯賽有長足進步,逐步躋身亞洲頂級聯賽,但進取心和意志力不強、技戰術含量不足、攻防速度和強度不夠,仍是需要努力改進的地方。
有參加過韓日世界盃的前國腳認為,在如今國內聯賽球員薪水不斷高漲下,一些有潛力的年輕球員,往往會滿足於中超的“舒適區”,沖淡了靠實力和志向走向歐洲聯賽歷練的決心。對比來看,烏拉圭、比利時、克羅地亞及冰島的高水平球員,無不是通過青訓體系培養出來後,靠實力去歐洲高水平聯賽長期歷練,哪怕是從低級別聯賽的小俱樂部起步。而中國不少年輕球員,在國外“鍍金”沒兩年就被國內高薪吸引回國,這反映出我們的青少年球員還欠缺立足歐洲的實力和進取心。
——要重視國家隊建設但不能違背規律。
據報道,中國足協高層已表態,要有打進卡塔爾世界盃的決心和勇氣。這樣的信心要有,但歷史教訓顯示,既要重視國家隊建設,比如吸取12強賽取得進步的經驗,保證國家隊技戰術風格和團隊建設的延續性,也要防止重蹈“為了一棵樹,毀掉一片林”的覆轍。

圖為2018年5月27日,在四川成都舉行的2018“熊貓杯”國際青年足球錦標賽中國U19國家青年隊對陣烏拉圭U19國家青年隊的比賽中,中國隊球員蔣聖龍(上)在比賽中爭頂。最終,中國U19國家青年隊以3比1戰勝烏拉圭U19國家青年隊。新華社記者薛玉斌 攝
事實證明,青訓體系和國內職業聯賽是足球長遠發展的根基,如果違背規律、過早抽調適齡球員長期集訓,影響了他們所在俱樂部和聯賽體系的正常比賽,不可持續性發展就會顯現。而諸如U23新政等引發的爭議,也説明足球政策需要更嚴謹和科學的設計,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世界盃紅利超越足球 中國足球當自強
世界盃給一個國家帶來的不僅僅是足球乃至體育本身的快速進步,其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的溢出效應更是越來越得到重視,達到場內場外“雙贏”的效果。
本屆世界盃給東道主俄羅斯帶來的“紅利”遠超預期:球隊晉級八強,振奮了整個俄羅斯,經濟也被注入一劑強心針。據俄羅斯一家銀行統計,僅在小組賽期間,球迷在該行網點的刷卡消費就高達170億盧布(約合18億人民幣)。研究機構預測,世界盃的舉辦將為俄羅斯帶來約150億美元的收益。
除此之外,世界盃還成為世界了解俄羅斯的一扇窗口。各國球迷在這裡歡聚一堂,零距離體驗俄羅斯的風土人情,他們中的很多人會在未來成為傳播俄羅斯文化的種子,影響更多人。
荷蘭籍的伊朗人阿夫欣今年37歲,兩歲隨父母移民荷蘭,今年追隨伊朗觀看了三場小組賽,他告訴新華社記者,這是他第二次(現場觀看)世界盃,上一次是在巴西世界盃現場觀看伊朗隊的比賽。“俄羅斯不像西方媒體所説的那樣不堪,完全沒有想到俄羅斯世界盃組織這麼有序,而且人們非常友好。”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世界盃期間就&&,世界盃改變了外界對俄羅斯的刻板印象。國際足聯主席因凡蒂諾13日也説:“俄羅斯世界盃是歷史上最棒的一屆。世界盃改變了全世界對俄羅斯的看法,每個球迷都體會到了俄羅斯人的熱情。”
無論是作為參賽國,還是主辦國,中國都毫無理由在這場盛宴中長時間充當看客。國足闖入2002年世界盃的光輝時刻,至今仍被懷念和津津樂道。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本屆世界盃給中國足球帶來諸多方面的啟示應當得到重視。中國足球需要踏實按規律辦事,夯實根基,久久為功。對於國家隊來説,榮譽感和使命感需要樹立,要從一點一滴入手,在細節中日積月累。
欲速則不達,中國足球若想早日闖入世界盃,就要做好坐十年冷板凳的準備。
在超越足球的層面,中國更可以利用世界盃這個大舞&,促進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本屆世界盃的眾多贊助商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縮影,而中國申辦世界盃的時機,也已經越來越成熟。(新華社記者樹文、岳東興、吳書光、王浩明、姚友明、馬鍇、韋驊、張逸飛)
———— 全文 ————
———— 收起 ————
高清圖集
相關鏈結


由俄羅斯世界盃技戰術趨勢看中國足球“芯”在何方(上)
新華社莫斯科7月12日電(記者 鄭道錦)技術流傳控足球和攻勢足球主宰天下,極簡主義和實用主義足球則繼續扮演有力挑戰者的角色,這是俄羅斯世界盃到決賽以前呈現出的整體技戰術趨勢,而西班牙和德國隊踢出的一種“偽傳控”則成為一曲詭異而消極的變奏。

由俄羅斯世界盃技戰術趨勢看中國足球“芯”在何方(中)
新華社莫斯科7月13日電(記者鄭道錦)我們研究國際足球的技戰術趨勢,不宜只通過單一一屆世界盃去分析,那樣的話可能會由於足球的偶然性和“成王敗寇”的判斷而得出錯誤的結論。


南美足球為何在與歐洲足球的較量中敗下陣來?
俄羅斯世界盃落下帷幕,法國隊捧得桂冠,亞軍克羅地亞隊也贏得了尊重,兩支歐洲球隊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對決。其實從四強開始,歐洲球隊登頂就已經成為事實,曾經的歐洲南美分庭抗禮變成了歐洲包攬前四,再也沒有什麼歐洲球隊和南美球隊巔峰對決,其實從前幾屆世界盃來看,進入四強的球隊中南美洲就早已經處於劣勢,南美足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尷尬局面呢?

“快樂足球”從娃娃抓起 ——英格蘭青訓觀察
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記者肖世堯)“在英格蘭,踢球的小孩裏只有0.003%能夠最終成為職業球員,但他們100%都會成為這個社會的公民。因此我們訓練小球員時,首要的目的是將他們培養成快樂的人,讓他們快樂地踢球。”在英足總開設的中級教練員培訓班上,這句話記者曾聽過不下十次。

足球專家上海熱議:校園足球短板怎麼補?
新華社上海7月15日電(記者吳振東、郭敬丹)2018世界盃如火如荼之際,14日下午,2018中國(上海)國際青少年校園足球高峰論壇在上海市七寶中學舉行。論壇上,不少業內人士&&,我國校園足球工作近年來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在推進過程中仍有不少制約,其中較為突出的是高水平師資力量及專業足球場地的緊缺。

新華社記者與世界盃名帥們的八次對話
新華社莫斯科7月15日電(記者岳東興 韋驊)回顧俄羅斯世界盃,在中國足球缺席下,中國媒體的採訪機會遠不如參賽球隊的媒體機會多。新華社記者在官方新聞發布會上對法國、比利時、英格蘭、葡萄牙以及俄羅斯隊的主教練和球員們進行了採訪,從中獲得了他們對本屆杯賽的技戰術特點、中超聯賽的現狀等問題的看法。他們的回答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現了本屆杯賽的總體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