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鍵分享

我要評論

主打稿

2017年8月16日

新華社鄭州8月16日電

新華社記者劉雅鳴、雙瑞

一彎蛾眉月挂在墨藍的天空。河南蘭考的老農魏善民摸黑就起來了,電動三輪車馱著掃帚、簸箕,駛往1公里外的焦桐。46年來,這條路他走過無數遍。

今天尤顯特殊——8月16日,焦裕祿的生日。如果他還活著,整整95歲了。

斯人已逝,泡桐長綠。54年前,焦裕祿親手種下的一株小麻稈,如今已是華蓋如雲。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這棵樹始終矗立在那裏,帶給人們一片綠蔭,也活在百姓心中,大家親切地稱它“焦桐”。

睹樹思人。“要是焦書記還活著,看見它現在仨人都合抱不過來,不知道得多高興。”像往常一樣,比焦裕祿小整整20歲的魏善民,拿著掃帚,輕輕地清掃,再把落葉歸攏,不時抬眼望向他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這棵樹”。焦桐54歲,他和他的父親兩代人持續守護焦桐54年。

焦桐,活在魏善民心中,活在百姓心中。

焦桐:生命奇跡的背後

焦裕祿有一張廣為流傳的照片,肩披外套、雙手叉腰、側頭目視遠方,背後斜伸出一片桐樹葉。那棵未露全貌的泡桐,就是他親手栽下的焦桐。

“他很高興地説,咱春天栽的泡桐苗都活了,十年後會變成一片林海。”時任蘭考縣委辦公室通訊幹事的劉俊生還能回憶起當時的神態,那是1963年9月,焦裕祿下鄉查看春天栽的泡桐。

照片是劉俊生偷拍的。他經常隨焦裕祿下鄉,給群眾拍了上千張照片,給焦裕祿拍的只有4張,其中3張都是偷拍的。“我一想拍他,他就擺擺手説‘鏡頭要多對準群眾’。”劉俊生説,從這個小小的細節,足可見焦裕祿的為民情懷。

當時蘭考風沙肆虐,沙子一起就打死一片莊稼,一畝地收不到40斤麥子。剛調任蘭考縣委書記幾個月,焦裕祿就帶人種泡桐樹。泡桐是華北平原上最常見的樹種,成活率高、生長快、材質好,特別適應蘭考的鹽鹼風沙地。

“有時候他拿樹苗我刨坑,有時候我拿樹苗他刨坑,搭檔得很好。”20歲剛出頭的魏善民和焦裕祿分在了一組,這份特別的經歷,使他對焦桐懷有深深的感情。

在風沙最大的胡集大隊,50畝生態林迅速栽起來了。路邊還扔了一棵樹苗,大家都沒在意。通常泡桐苗的長度約3米,這棵苗只有2米,短了一大截。焦裕祿把樹苗撿起來,刨個坑種上了。

“他説這棵苗個子低,但是根好,如果長起來了,比其他樹長得還快,扔了可惜。”魏善民感覺,焦裕祿的話倣佛還回響在耳邊,就是這棵小苗已經長成5米粗、26.4米高的焦桐了。

泡桐對土壤不挑剔,好種、易活、長得快,3年成檁、5年成梁,生命周期短,還不和農作物爭奪水、光、溫、氣和養分。但泡桐全身是寶:根,防風固沙;軀幹,用作板材;枝杈,粉碎後做膠合板,花和葉子還是一道風景……説起泡桐,已經80多歲的老林業局局長李仙海如數家珍。

由樹及人,這種以短暫的生命奉獻自己全部的泡桐精神,不正是焦裕祿精神的真實寫照嗎?

泡桐是一種生長比較快,但壽命相對較短的樹種。通常情況下,一棵泡桐十來年就能成材,樹齡三四十年已屬罕見,而焦桐今年已經54歲了,相當于一名百歲老人。如此高齡,卻依然枝葉繁茂,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

請教林業專家,也對此連連稱奇。“無法解釋、堪稱奇跡”的背後,其實是普通百姓的力量。多年來,正是他們,守護了這一樹澄碧。

“樹是充滿靈性的,我們只能説,眼前這棵焦桐樹是焦裕祿的化身,代表焦裕祿不朽的精神。”這是當地一位宣傳幹部的感悟。

守護:不只是“這棵樹”

每天,75歲的魏善民與焦桐一起迎來日出。

打掃落葉,澆水,施肥……“看這棵樹就跟伺候老頭兒一樣,吃多少喝多少,再沒有我清楚了。”他説,從淩晨5時起,一天三遍看焦桐,跟吃飯一樣自然。

旁人口中滿含敬意的“焦桐”,在他這兒,只是簡簡單單的“這棵樹”,語氣中透著熟稔和親昵。1971年至今,這棵樹,他照顧了46年。

在那之前,他的父親魏憲堂照顧了8年。焦裕祿去世後,這位老人無處寄托自己的哀思,經常到離家不遠的地頭,看看故人親手種下的泡桐。他總是念叨:“焦書記領著咱,日子一天比一天強,啥時候也不能忘了。”

其實,不只魏善民,還有太多不知姓名的蘭考百姓一直都在小心地守護著這棵焦桐,稍有風吹草動就牽腸挂肚。

去年桐花飄香的季節,焦桐遲遲沒有動靜,急壞了不少人。樹的年齡太大了?肥料沒跟上?直到經驗豐富的老農看出端倪,趕緊報告,人們在樹根附近的水泥臺上鑽了100多個小孔澆水,焦桐最終開花,人們才放心地奔相走告。

與其説守護這棵樹,不如説是在守護對焦裕祿的感情。

在蘭考工作僅僅470多天,焦裕祿卻在群眾心中鑄就了永恒的豐碑,他的事跡至今仍是被津津樂道的話題。到最窮的人家吃派飯,了解百姓實情;忍著腹痛工作,把藤椅頂出個大窟窿;批評兒子看白戲,讓女兒去又苦又累的醬菜園……幾乎每個在焦桐下乘涼的人,都能講出一段焦裕祿的故事。

“焦書記是好官啊,把命都給蘭考了,就撇下這一條根,咱不看好能行嗎?”這是魏善民接班守護焦桐時,父親告誡他的話,也是許多默默守護焦桐的百姓的心願。

李仙海曾在蘭考縣委工作,焦裕祿頂出窟窿的藤椅,是他坐過的舊椅子。泡桐落葉多的時候,他會到焦桐下和魏善民一起打掃。這對老夥計,談起焦裕祿就有説不完的話。

“附近來搭把手的人很多,特別是老一輩人,對焦裕祿都有很深的感情。”李仙海説,焦桐是焦裕祿留下的一個念想。他常用詩歌表達對焦裕祿的緬懷,“思君夜夜肝膽碎,憐民百姓一片心”。他説,寫的不只是自己的心情。

呼喚:只有扎根人民才能萬古長青

桐花開謝間,附近的泡桐林更新了三四代;一座以焦裕祿命名的幹部培訓學院拔地而起;焦桐樹下變成了小小的廣場。每年,大批參觀者在焦桐樹下聆聽焦裕祿的故事。

焦桐是長在蘭考百姓心中的樹,更是澤被世人的精神之樹。50多年過去,焦桐早已成為蘭考的地標。焦桐下,從來都不缺人氣,有從各地慕名而來的參觀者,有蘭考的百姓。

“這棵泡桐已成為焦裕祿精神的象徵”,石碑上刻的焦桐簡介裏,有這樣一句話。早在1984年,焦桐就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蘭考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張彥介紹,那時候群眾對焦裕祿精神的推崇和景仰就十分強烈了。

“誰不盼好官啊,老百姓光想多出幾個焦裕祿呢!”魏善民常在樹下聽見人議論,某件事如果焦裕祿在世會怎麼處理。這裏樹高蔭濃,附近的百姓喜歡逗留,有什麼不順心的事也願意來這兒坐坐。

給參加培訓的幹部講課時,魏善民和李仙海從不吝嗇語言和時間——盡管是義務勞動。他們想盡己所能把焦裕祿的一言一行告訴更多人,就為一個樸素的願望,讓“現在的幹部能受觸動”。

在焦桐下忙碌時,兩位老人經常被晨練的外地學員認出來。對方往往會致以敬意,有時還提出合影。欣慰的同時,李仙海更期待幹部們回去後的表現:“最好的紀念是實實在在為群眾辦事,最好的傳承是老老實實為人民服務。”

隨著樹齡增長,當地百姓為焦桐留後的想法越來越強烈。十多年前,魏善民等人就開始掘出少量根段,培育幼苗。如今,焦裕祿陵園、焦裕祿幹部學院都散落著焦桐的後代。

焦裕祿當年選泡桐作為治理三害的看家樹,看重的是其耐沙荒、耐鹽鹼、耐瘠薄、耐幹旱,特別是根系深,一般都扎幾米深,最深到18米,能直達豫東平原的淺水層。“這就是泡桐與眾不同的根系——沒有一種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堅實。”年輕的縣委書記蔡松濤由衷地感嘆。

沒有一種力量,比從群眾中汲取更強大;沒有一種執政資源,比贏得民意更珍貴持久。徘徊樹下,清風習習,仰望焦桐,如一座挺拔的精神坐標,看似無語,卻帶給人們深深的思考。

今年春天,魏善民又培育了9棵泡桐苗,就種在焦桐周圍,以紀念焦裕祿95歲生辰。他説,已經跟唯一留在自己身邊的小兒子説好了,將來由他接班守護焦桐。

———— 全文 ————

———— 收起 ————

高清圖集

  • 左圖為時任蘭考縣委辦公室通訊幹事劉俊生1967年拍攝的焦桐,右圖為2017年8月9日新華社記者馮大鵬拍攝的焦桐(拼版照片)。

  • 在河南省蘭考縣焦裕祿幹部學院門口,遊客從焦桐下走過(8月9日攝)。

  • 在河南省蘭考縣焦裕祿幹部學院門口,蘭考的老農魏善民在打掃泡桐的落葉,他旁邊是用焦桐的根培育的泡桐樹苗(8月9日攝)。

  • 在河南省蘭考縣焦裕祿幹部學院門口,小朋友在焦桐下玩耍(8月9日攝)。

  • 在河南省蘭考縣焦裕祿幹部學院門口的泡桐樹下,黨員幹部在聆聽焦桐的故事(8月9日攝)。

  • 在河南省蘭考縣焦裕祿幹部學院,蘭考的老農魏善民(左一)在給培訓班學員講焦桐的故事(8月9日攝)。

  • 這是航拍的焦桐(8月9日攝)。

  • 焦桐旁的焦裕祿幹部學院(8月9日攝)。

  • 用焦桐的根培育的泡桐樹苗(8月9日攝)。

0100200506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