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鍵分享

主打稿

2017年2月15日

新華社北京2月15日電

新華社記者李德欣、關桂峰、梁天韻

首都北京,一座3000多年的歷史古城,在近30年的時間裏,高速發展成為世界知名的特大城市。

然而,與發展相伴,大氣污染、交通擁堵、資源緊缺、人口無序增長、部分地區環境臟亂等問題日益凸顯,“城市病”愈發成為阻礙北京發展的頑疾。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考察調研時,要求北京市“健全城市管理體制,提高城市管理水準”。

近三年來,北京市委市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切實貫徹總書記指示精神,以加強城市管理為突破口,打響了一場治理“城市病”的攻堅戰。

萬眾一心 衝破體制藩籬

“交通擁堵如何緩解?”“安全隱患如何排除?”“環境臟亂如何整治?”……1月份召開的北京市兩會上,城市管理的相關問題再次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就要直面這些問題。”北京市市長蔡奇説。

直面問題,統籌推進。長期以來城市管理受困于分工過細,無法形成合力的情況,已經開始發生變化。

——市區聯動,破解城市管理體制困局

2016年7月28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揭牌成立。“以前一處垃圾,在馬路上歸一個部門管,掃到路邊綠化帶歸另一個部門管,再掃到河邊就是第三個部門的事了。”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主任孫新軍説,“現在都歸城管委管。”

成立城管委的同時,北京市將首都城市環境建設委員會調整為首都城市環境建設管理委員會。增加“管理”兩字,體現的是內涵和外延上的重大變化。“將一般性議事協調機構轉變為集重大決策、統籌協調、監督考核于一體的工作平臺。”孫新軍説,這次城市管理機構、職能的調整,徹底改變了以往“九龍治水”“各管一攤”的格局。

北京各區也在積極謀求創新,破解舊體制下“八個大檐帽管不好一個草帽”的痼疾。

2014年,石景山成為北京唯一一個城市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區。

“以前各種執法人員各管一攤,效率低。”石景山區八角街道黨工委書記宋永紅説,“現在8個職能部門進駐街道社會治理綜合執法指揮中心,街道發現問題,駐站部門解決問題。”

兩年多來,黑車、遊商、違建少了,街道更加幹凈整潔,石景山老城區面貌煥然一新。

——三位一體,城市管理不再勢單力孤

“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是城管委一項艱巨的任務。”孫新軍説,中心城區建設之初,沒有考慮到管線的後續發展,挖了埋、埋了挖的“拉鏈式”維修司空見慣。管廊建設的初衷是把各種管線集中容納、科學管理。

2016年7月,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成立。

職能合並,效果立竿見影。2016年底,北京市首次摸清了城六區4萬公里地下管線的“家底”,繪制出地下管網“一張圖”。“這張圖也為管廊建設難度大的區域提供了另外一種思路。”孫新軍説。

——上下齊管,城市管理要素全動員

朝陽區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可能是小區保安,可能是超市售賣員,也可能是普通路人。他們,是首都治安志願者。他們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朝陽群眾”。

“社區治安、化解糾紛、隱患排查,都是我們的職責。”68歲的治安志願者孫成虎説。

目前,北京實名注冊的治安志願者數量已突破85萬人,參與調節糾紛的成功率達97%。“城市管理需要包括‘朝陽群眾’‘西城大媽’‘海淀網友’在內的市民群眾廣泛參與。”蔡奇説。

攻堅克難 劍指四大頑疾

破解“大城市病”,北京面臨的狀況艱巨而復雜。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時指出,提高城市管理水準,尤其要加強市政設施運作管理、交通管理、環境管理、應急管理。

交通和環境問題是面上的“病”,市政設施運作和應急問題是暗處的“患”。面對病患,北京痛下決心。

——整治市政設施,強壯城市筋骨

多年無序發展,使得架空線爆發式增長,不僅影響城市形象,也埋下安全隱患。

2016年,北京市完成57條道路100公里通信架空線入地管道建設。未來4年,北京將完成五環路內約300公里主次幹路通信架空線入地。與此同時,2572項市政管線隱患被排除,地面設施與地下設施治理銜接進一步加強。

——梳理靜態交通,打通城市脈絡

東城區崇文門東大街10號是老舊小區。一年前,這裏樓間空地停滿了車。“早上出門,車緊挨著人,手裏拎著買菜筐就過不去了。”居民楊書慶説。

目前,北京市約有機動車570萬輛,停車位只有250萬個左右。

“中心城區靜態交通的矛盾這兩年越來越突出,成為城市擁堵新的症結。”崇外街道城建科副科長宋健兵説,經過一年治理,楊書慶家樓前有了70個正規停車位。

北京核心城區還在加快斷頭路打通、擁堵區域優化、慢行係統建設。“多管齊下才能打通脈絡,真正緩解核心城區交通壓力。”東城區城管委副主任徐永春説。

——打造綠水青山,美化城市容顏

在北京的城鄉交界處,一片片綠色正在不斷延展。

每天清晨,朝陽區孫河鄉沙子營村村民劉桂英和鄰居都要去沙子營公園遛彎。“公園種滿了各種植物,路也鋪了地磚,適合老年人鍛煉。”

佔地700余畝的沙子營公園,兩年前還是成片的非法砂石料場。“大車一過沙塵滿天,垃圾成山,大白天都不出家門。”村民趙甫説。

2014年起,朝陽區著手關停這裏所有砂石料場,未來將建成北京東北部最大的濕地公園。“你看看這一片片綠地公園,誰還能説我們住城中村啊?”劉桂英笑著説。

到2020年,1000公里市級綠道將串聯起北京的郊野公園、城市公園,真正落實還綠于民。

——提升應急能力,增加城市抗體

“下雨看海”曾經是北京的另類名片,市民張媛感受深切。2012年“7·21”暴雨中,她的車在蓮花橋下拋錨。“我趕緊下了車,沒過多久,水就沒到車頂了。”張媛回憶説。

4年後,北京再次經歷暴雨考驗。這次,蓮花橋下的場景卻大大出乎張媛預料,“大小車正常通行,還有人騎自行車。”

“7·21”後,北京痛定思痛,加緊中心城區防汛設施升級改造。“蓮花橋的防澇能力由3年一遇升級為10年一遇。”北京排水集團總經理鄭江説。

“在硬體改善的基礎上,指揮決策、預報預警、社會動員等制度建設也及時跟上,增強‘軟實力’,從而提升城市應急能力。”北京市防汛指揮部副指揮、水務局副局長潘安君説。

發掘潛力 探索“祛病”之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京要“推進城市管理目標、方法、模式現代化”。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首都,北京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的重要窗口。處在發展十字路口的北京,迫切需要提升城市管理水準。

而目前,北京的“病症”依然明顯:2016年末常住人口為2172.9萬人,逼近2300萬紅線;2016年空氣污染天數近半,“重污染”39天,PM2.5濃度超標109%;每人平均水資源量僅124立方米,不及全國水準的十分之一,遠低于國際公認的嚴重缺水警戒線;機動車超570萬輛,早晚高峰路網平均時速26.6公里,工作日擁堵持續時間接近2小時……

“人口資源矛盾依然突出,空氣污染、交通擁堵、垃圾污水治理任務艱巨,治理‘大城市病’還要下很大功夫。”北京市兩會上,蔡奇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硬體方面還有一些欠賬,軟件方面同樣有短板,主要是城市化管理不夠精細化。”

“長期以來的規劃缺位、標準滯後、缺乏統籌、體制不順制約著城市管理水準的提升,仍需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提升百姓獲得感。”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説。

一座城,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發展特別是城市管理中的一些問題,必須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來解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説。

部門整合、明確權責、力量下沉、社群共治……“將手術刀伸向自己”的體制機制變革持續深入推進。

2016年6月、9月,北京市相繼出臺《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準的意見》和《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城市管理髮展規劃》,明確提出:提高城市管理精細化水準;形成全民共建共用的社會治理格局;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十六區全部建成市、區、街鄉鎮三級網格化城市管理平臺……

北京正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莊嚴承諾:“十三五”末期,形成與城市功能定位相適應的城市管理設施建設和管理體系,打造優美、和諧、宜居的城市環境,保障城市安全、穩定、高效運作,實現城市管理髮展建設和城市管理水準全面提升。

建設和管理好首都,是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綿綿用力、久久為功。”郭金龍説。(參與記者:丁靜、孟菁)

———— 全文 ————

———— 收起 ————

高清圖集

  • 這是2016年12月28日拍攝的北京市德勝街道全響應網格化社會服務管理指揮分中心。

  • 這是2016年8月23日拍攝的南鑼鼓巷與前圓恩寺胡同交口處的一處地下升降停車庫。

  • 工人對北京南池子大街一座獨門院落的違建進行拆除(2016年12月1日攝)。

  • 一名網格員通過手機APP向網格化城市管理平臺報送資訊(拼版照片,2016年12月28日攝)。

協同發展三周年,京津冀交出怎樣的“成績單”

0100200506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