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19世紀末誕生於美國。它發起於平民階層,貼近生活,易於創作和演唱,在戰火紛飛社會動蕩的年代,為飽受摧殘的世界人民帶去精神之慰藉。近些年,隨着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流行音樂兼容並包,補充能量,不斷求新,成為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篇追溯至流行音樂形成伊始,梳理並分析了120年間流行音樂的演進路徑和關鍵節點,並輔以視聽素材,以期引領廣大聽眾尋找多彩旋律背後之啟迪。
世界流行音樂族類110年演進環
Hologram for Evolution of World Popular Music in 110 Years
(以藍調,爵士,鄉村,民謠,節奏藍調,靈魂樂,搖滾,放克,雷鬼,嘻哈為例)
二戰中及結束前後(1940-1960),
藍調和爵士樂的出現多個子類別,之後由盛轉衰,但對後世其他音樂類別形成貢獻較大。
1960年之後20年(1960-1980),
眾多流行音樂子類別在期間出現,搖滾樂迅速崛起並在向外輸出音樂元素的同時博採眾長;
放克、嘻哈、雷鬼音樂在其影響之下誕生。
融合曲風興起,並隨着時間的推進而增多,其中藍調、爵士、搖滾、節奏與布魯斯等出現時間較早的類別貢獻較大;但與此同時各樂種衍生的子類別逐漸減少。
20世紀80年代以後(1980-2000),
嘻哈音樂、搖滾樂以及節奏藍調較為活躍,吸取多種音樂風格的同時輸出自身風格元素。
鄉村和民謠音樂起源較早,産生的子類別對其他曲風貢獻相對較少,發展較為獨立,子類別時有出現。
音樂時間軸節選自谷歌新聞實驗室大圖片與智慧音樂項目(Music Timeline, the Project of Big Picture and Music Intelligence),空缺部分音樂類別非本次討論範圍。
世界流行音樂120年記事
Timeline of World Popular Music in 120 Years
該圖以藍調,爵士,鄉村,民謠,節奏藍調,靈魂樂,搖滾,放克,雷鬼,嘻哈等十種主要流行音樂為例,討論了
從1890年至2010年世界流行音樂演變規律。其中,戰後部分節選谷歌實驗室“世界音樂時間軸”,區塊代表對應樂種各年代間
的流行程度,面積由歌手影響力、唱片銷量、受眾數量等因子帶入算法得出;樣例音樂為該樂種的代表性歌曲。
藍調BLUES
起源於美國南部,融入宗教音樂、種植園小調等元素,發展為“一呼一應”的形式。後從集群表演轉為個人形式,分為鄉村和城市兩個風格。前者是吉他口琴伴奏的即興演唱,衍生出孟菲斯藍調,三角洲藍調。後者分化為古典女性藍調、布吉烏吉舞曲以及跳躍藍調。
爵士JAZZ
起源於非洲,形成於美國新奧爾良,集合根源藍調、拉格泰姆音樂及白人音樂,以小型管樂隊和鋼琴即興演奏。一戰時期出現狄西蘭爵士和搖擺樂,在“大樂團”的助推之下為風靡一時;二戰期間,極具反叛的咆勃樂和內斂自省的酷派爵士形成對比。在承襲傳統的基礎上追求創新和突破。
鄉村COUNTRY
興起於美國南部,曲調簡單,節奏平穩,帶有敘事性,親切熱情而不失流行元素。歌曲表現對流浪生活的厭惡,對溫暖安寧家園的嚮往等。早期用小提琴代替人聲演奏,形成蘭草音樂。三四十年代,出現西部牛仔音樂,傳播甚廣。
民謠FOLK
由傳統民謠演變而來,五六十年代“第二次民謠復興運動”壯大,融入了電子、搖滾、朋克等元素,具有鮮明的流行音樂特色。表現內容廣泛,歌頌讚美或針砭時弊。
節奏藍調R&B
又稱節奏怨曲,節奏與布魯斯,是美國告示牌提出的營銷術語。最初由非裔樂手演奏,融合爵士樂和福音音樂,後吸取新傑克搖擺、嘻哈靈魂樂以及新靈魂樂等元素,發展為當代節奏與布魯斯。
搖滾ROCK
源自Rock and Roll和洛卡比裏,由藍調、鄉村音樂等演進而來,節奏連貫強勁,曲調形態多樣,不僅唱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還有對現實的不滿。
靈魂樂SOUL
起源於節奏藍調,用來表達愛的渴望,激發非裔美國人的自我認同感。獨唱伴唱相配合,節奏緊湊,配合擊掌和即興肢體動作。
放克FUNK
融合了靈魂樂、靈魂爵士樂和節奏藍調,旋律的隨意性較強,注重電貝斯與鼓的節奏律動,適合舞蹈。
雷鬼REGGAE
又稱雷吉,起源於牙買加,融合了節奏藍調、爵士樂以及西印度群島的民謠音樂,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
嘻哈HIPHOP
誕生於美國的貧民區,八十年代成為流行文化之一。包含説唱音樂以及唱片騎師,伴隨地板舞和街頭塗鴉,其它元素包括採樣器和節奏口技。
具有地方性質的藍調曲風隨着歌者多樣化的嘗試出現了融合,電子藍調[1]得到充分發展。
“硬式咆勃”[2]誕生,音調和諧,旋律易懂,後演變為靈魂爵士樂[3]。
“硬式咆勃”[2]誕生,音調和諧,旋律易懂,後演變為靈魂爵士樂[3]。
洛卡比裏[4]佔據鄉村音樂主導,納斯菲爾德之聲[5]後來居上。
洛卡比裏[4]佔據鄉村音樂主導,納斯菲爾德之聲[5]後來居上。
甲殼蟲樂隊單曲[1]連續7周蟬聯美國公告牌榜首,“英倫入侵”開始,帶動了藍調搖滾樂[2]的成長。民謠[3]和鄉村音樂的影響下,根源搖滾[4]産生,“唱作型”表演者出現。
甲殼蟲樂隊單曲[1]連續7周蟬聯美國公告牌榜首,“英倫入侵”開始,帶動了藍調搖滾樂[2]的成長。民謠[3]和鄉村音樂的影響下,根源搖滾[4]産生,“唱作型”表演者出現。
甲殼蟲樂隊單曲[1]連續7周蟬聯美國公告牌榜首,“英倫入侵”開始,帶動了藍調搖滾樂[2]的成長。民謠[3]和鄉村音樂的影響下,根源搖滾[4]産生,“唱作型”表演者出現。
甲殼蟲樂隊單曲[1]連續7周蟬聯美國公告牌榜首,“英倫入侵”開始,帶動了藍調搖滾樂[2]的成長。民謠[3]和鄉村音樂的影響下,根源搖滾[4]産生,“唱作型”表演者出現。
搖滾界“反文化運動”催生迷幻搖滾[5]、前衛搖滾[6]和車庫搖滾[7]。
搖滾界“反文化運動”催生迷幻搖滾[5]、前衛搖滾[6]和車庫搖滾[7]。
搖滾界“反文化運動”催生迷幻搖滾[5]、前衛搖滾[6]和車庫搖滾[7]。
迷幻搖滾、節奏與布魯斯等融入藍調音樂中,開啟“英式藍調繁榮[8]”時代。
放克和靈魂樂開始流行,女子樂隊組合助推節奏與布魯斯[9]。
硬搖滾[1]、重金屬[2]以及朋克搖滾樂[3]呈現繁榮態勢。
硬搖滾[1]、重金屬[2]以及朋克搖滾樂[3]呈現繁榮態勢。
硬搖滾[1]、重金屬[2]以及朋克搖滾樂[3]呈現繁榮態勢。
慢搖滾[4]挑戰另一個極端,大大豐富了搖滾樂的表現內容。
加入了放克、迷幻搖滾和節奏與布魯斯等音樂元素的融合爵士[5]廣受歡迎。
多種鄉村音樂涌現,融合了藍調、搖滾等元素的鄉村流行[6]以及傳統與酒吧音樂相結合的叛道鄉村樂[7],尤為聽眾喜愛。
多種鄉村音樂涌現,融合了藍調、搖滾等元素的鄉村流行[6]以及傳統與酒吧音樂相結合的叛道鄉村樂[7],尤為聽眾喜愛。
雷鬼音樂[8]靠融合創新後來居上。
後朋克[1]先勝後衰,新浪潮音樂[2]掀起第二次“英倫入侵”。
後朋克[1]先勝後衰,新浪潮音樂[2]掀起第二次“英倫入侵”。
結合了放克、後朋克等風格的另類搖滾[3]從地下舞&崛起並逐漸受到關注。
拉丁美洲“西班牙搖滾[4]”風潮擴散至全球,對同時代各類搖滾樂産生影響。
當代節奏與布魯斯[5]産生,融合了同時代的嘻哈、靈魂、放克和迪斯科等風格。
嘻哈音樂[6]運用人聲、動作、節奏等元素創作,在流行文化中獨具特色。
嘻哈音樂[1]進入“黃金時代”,成為美國流行音樂中“最激動人心的潮流”。
女歌手[2]在當代節奏與布魯斯的發展中表現突出。
融合了嘻哈風格的新靈魂樂[3]産生並贏得較多受眾。
在嘻哈、搖滾、靈魂和節奏布魯斯等多種風格音樂的共同影響下,鄉村音樂[4]迎來“爆炸式”熱潮。
另類金屬[5]和垃圾搖滾樂[6]由另類搖滾衍生而來,與此同時産生了獨立搖滾[7]和新金屬音樂[8]。
另類金屬[5]和垃圾搖滾樂[6]由另類搖滾衍生而來,與此同時産生了獨立搖滾[7]和新金屬音樂[8]。
另類金屬[5]和垃圾搖滾樂[6]由另類搖滾衍生而來,與此同時産生了獨立搖滾[7]和新金屬音樂[8]。
另類金屬[5]和垃圾搖滾樂[6]由另類搖滾衍生而來,與此同時産生了獨立搖滾[7]和新金屬音樂[8]。
搖滾樂不再“一曲獨大”,流行搖滾[1]、流行朋克[2]等融合風格勢頭強勁。
搖滾樂不再“一曲獨大”,流行搖滾[1]、流行朋克[2]等融合風格勢頭強勁。
電子元素融入嘻哈音樂,南部説唱[3]發展迅速。
雷擊頓音樂[4]成為拉丁音樂主流之一,並促進了嘻哈音樂的繁榮。
當代R&B[5]和城市靈魂音樂[6]進入黃金時代。
當代R&B[5]和城市靈魂音樂[6]進入黃金時代。
多位歌手嘗試跨界創作和表演,為鄉村音樂[7]注入新活力。
年輕的藍調音樂家涌現,將人聲以及不同風格音樂助推藍調音樂復興[8]。
索引 Index
A
酸性爵士Acid JazzB
貝克斯菲爾德之聲Bakersfield SoundC
一呼一應Call to ResponseD
跳舞樂隊DansbandE
電子藍調Electric BluesF
巴洛克民謠Folk BaroqueG
匪幫放克Gangsta FunkH
重搖滾Hard RockI
獨立搖滾Indie RockJ
果醬樂團Jam BandK
德國搖滾KrautrockL
拉丁爵士Latin JazzM
艾姆貝斯M-BaseN
納什維爾之聲Nashville SoundO
叛道鄉村音樂Outlaw CountryP
朋克放克Political HiphopR
雷鬼搖滾Raga RockS
桑巴雷吉頓Samba ReggaetonT
德克薩斯鄉村音樂Texas Country MusicU
英式放克UK FunkyW
南部靈魂樂Western Soul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英國皇家學會 南洋理工大學 台灣大學 谷歌新聞實驗室 Allmusic.com
監製:馬軼群 編輯:馬倩 設計:魏文彬、馬倩 前端:趙祎鑫
Copyright © 2000 - 2016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網 版權所有 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