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鍵分享

我要評論

主打稿

2016年6月26日

新華社北京6月26日電

新華社記者華春雨、胡錦武、黃小希

95年披荊斬棘,中國共産黨由小到大,歷經挫折與勝利、苦難與輝煌,成為任何敵人和困難都壓不倒、摧不垮的時代先鋒。

95載引領征程,中國共産黨由弱到強,寫下革命、建設、改革的壯麗篇章,成為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引領民族走向復興的核心力量。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從革命勝利的重要法寶到復興圓夢的根本保證,黨的建設貫穿中國共産黨近百年奮進歷程,成為黨永葆生機之本、充滿活力之源,推動黨的事業不斷前進,寫下引領中國進步發展的恢弘篇章。

人民解放軍濟南部隊某部“英勇頑強岱崮連”幹部戰士在演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從救亡圖存到復興逐夢——95年滄桑巨變,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確保黨在不同時期擔負起歷史賦予的使命

開啟歲月的塵封,追尋歷史的足跡。在位於北京西郊的中央檔案館,記者查閱到,一份建黨20周年之際中國共産黨送給自己的特殊的“生日禮物”。

75年前的7月1日,中央政治局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增強黨性的決定》。這是建黨以來第一個以增強黨性為主題的文件。

年代久遠,當年的文件已紙面泛黃,字裏行間流露的自信與自豪依然清晰可感:“中國共産黨經過二十年的革命鍛煉,現在已經成為全國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的決定的因素。”

複雜歷史因素和當時的緊迫現實,讓我們黨意識到,必須“進一步的成為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的黨,要求全黨黨員和黨的各個組成部分都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和統一紀律下面,團結起來,成為有組織的整體”。

“沒有這樣堅強統一的,集中的黨,便不能應付革命過程中長期而殘酷複雜的鬥爭,便不能實現我們所擔負的偉大的歷史任務。”文件寫道。

中國共産黨就是這樣一個黨:她自誕生之日起,就承擔起爭取民族獨立和實現國家富強的歷史重任,並為了更好地擔負使命,而不斷武裝頭腦、強身健體、提升能力。

從提出着重從思想上建設黨,始終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到把“支部建在連上”,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再到通過整頓學風、黨風、文風,使黨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

2015年8月17日,福建福清市漁溪鎮漁江社區黨支部書記陳文旭(右一)在“一月一述職,一月一述廉”會上進行述廉述職。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 攝

尋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上,走向勝利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黨的建設的不斷加強。

在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這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中,黨的建設處於關鍵地位。

從以黨的建設有力保證“三大改造”順利進行,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到圍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條件下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開創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實現國家富裕和人民幸福的建設征途中,邁向輝煌的每一程,都伴隨着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的努力。

中國中共黨史學會會長歐陽淞説:“黨之所以總能戰勝風險、力挽狂瀾,是因為黨的事業代表着歷史前進的方向,黨的建設把黨鍛造得堅強而有力量。”

奮鬥征程漫漫,復興曙光在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往開來,把歷史的珍貴啟示,凝練成“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錚錚誓言,將全面從嚴治黨納入治國理政戰略布局,以改革創新精神書寫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時代篇章。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黨中央強調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強調提高黨領導發展能力和水平更好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既是改革目標也是改革保障。

——建設法治中國,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被確立為總目標的重要內容,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相提並論,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説,“我們今天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歸根到底,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從“兩個務必”到“權力進籠”——95年錘煉鍛造,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確保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

1933年,一份《關於懲治貪污浪費行為》的訓令在中央蘇區頒佈。這是中國共産黨歷史上的第一個反腐規定。

“有的蘇維埃幹部用信封用多了、點蠟燭點多了要通報批評,有的幹部用公家的錢給自己的槍買了一塊紅綢布要受處分,用公家的錢下館子吃飯要受處分,騎公家的馬回家也受處分。”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陳勝華説。

“中央蘇區還建立了舉報箱,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監察制度來懲治腐敗。”他説。

拒腐防變,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是一道嚴肅的考題,像一場與自己的賽跑,戰爭年代如此,和平年代更是如此。

2016年2月6日,在北京首都機場,被押解回國的“百名紅通”嫌犯付耀波(後)、張清曌(前)依次在逮捕證上簽字。三年多來,黨中央堅持反腐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打虎”“拍蠅”“獵狐”全面推進。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

中國共産黨人深刻認識到,黨的先進性並非一勞永逸、一成不變,過去先進不等於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於永遠先進。

面對“四大考驗”“四大危險”,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發出“歷史使命越光榮,奮鬥目標越宏偉,執政環境越複雜,我們就越要增強憂患意識,越要從嚴治黨”的宣示,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推動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邁出新步伐,躍升新境界。

擰緊思想上的總開關。三年多來,相繼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使各級黨員幹部不斷堅定信仰、明確宗旨,不斷強化“嚴”和“實”的要求,不斷提高尊崇黨章、遵守黨紀的自覺,不斷增強“政治”“大局”“核心”“看齊”的意識。

打響改進作風的持久戰。三年多來,黨中央管黨治黨的實踐以作風建設開篇,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從細處入手,向實處用力,聚焦反“四風”、改作風,一環緊着一環擰,一錘接着一錘敲,清除了痼疾頑症,恢復和發揚了優良傳統,嚴肅起黨內生活,逐步建立起長效機制,打壓了歪風邪氣,弘揚了乾坤正氣,提振了民心士氣。

2016年6月15日,河北深州市魏家橋鎮孟家村老黨員孟凡濤(中)在“胡同黨校”朗讀黨章(攝)。三年多來,黨中央相繼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擰緊思想上的總開關。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揮出嚴厲反腐的組合拳。三年多來,黨中央堅持反腐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打虎”“拍蠅”“獵狐”全面推進,既有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又有滴水穿石、抓常抓長的耐心,更有着眼長遠、改革創新的信心,推動反腐敗壓倒性態勢逐步形成。

要建設和管理好一個有8700萬黨員的大黨,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

從落實治黨責任,到推進從嚴治吏;從明確選人用人程序標準、改進考核方法、推進能上能下,到嚴把黨員入口、打牢基層基礎;從實現“紀”“法”分開,到強化監督、執紀、問責……

伴隨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步步深入,一系列黨內法規制度不斷&&和完善,構建起相互銜接的制度體系,劃出紅線、紮緊籠子,努力實現用制度管人管權管事。

剛剛過去的端午節,新華社記者在北京、安徽等地高端酒店及超市了解到,以往動輒上千元的粽子禮包已鮮見蹤影。安徽一家五星級酒店大堂負責人説,這幾年高端粽子禮盒訂購量直線下滑,“今年乾脆取消了千元以上的禮盒。”

“查得這麼嚴,沒必要以身試法。”“別人都不拿,自己也就不想著拿了。”記者採訪時,不少公務人員的心態已有明顯轉變。吉林省一家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前大節小節都要給各相關部門備禮,這幾年“閒”了下來,“禮品費都審不下來了”。

看似尋常實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用新形勢下管黨治黨的新實踐,再度詮釋了中國共産黨永葆先進的秘訣。

“中國共産黨有一個突出優點,就是有能力、有魄力、有辦法反對和糾正黨內一切脫離人民群眾、腐蝕黨的健康肌體的消極現象。”中央文獻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説。

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95年血肉&&,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確保黨始終踐行根本宗旨

八項規定,三年多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詞,更是加強黨的建設帶來風氣一新、人心一振的鮮活例證。有人感嘆,八項規定改變了中國。

80多年前,同樣是一份言簡意賅但內涵深刻的規定,助燃了中國革命的燎原星火。

井岡山,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起點。

“秋收起義爆發時是5000多人,打了不到4天就剩下不足2000人,從文家市出發是1500來人,到達三灣的時候不足1000人,經過三灣改編剩下了700多人。”陳勝華教授對這段歷史異常熟悉。

課堂上,他經常向學員提出這樣的問題:“在中國革命處於最低潮的時候,一個僅有700多人的部隊在一個偏僻的山區,四週都是白色政權包圍,説要去奪取全國政權,你相不相信?”

奇蹟是怎樣創造的?“首先,嚴明紀律,獲得群眾的信任,這是最重要的。”陳勝華説。

正是從秋收起義到井岡山時期,我們黨先後制定頒佈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並最終豐富完善成為著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在六項注意中,有一項原來是還門板,後來改成上門板。”陳勝華解釋,“紅軍戰士沒有床,為了防潮只能借老百姓門板再鋪上稻草休息,而還門板的時候,各家門栓的高度不一樣,只有把借來老表的門板裝上去才真正是還了。”

一字之改,寓於其中的,是中國共産黨人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本色初心。

2010年7月1日,寧夏銀川市興慶區法院在街頭舉行“黨員奉獻日”法律諮詢活動,組織黨員為百姓提供免費法律諮詢服務。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從井岡山出發,行程萬里初心不忘。心繫人民,也由此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産黨人的執著堅守。

從一名朝氣蓬勃的大學青年教師到積勞成疾溘然離世,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把太行山區生態治理和群眾脫貧奔小康作為畢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層200多天,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帶領10萬農民脫貧致富。

35年如一日,以生命作筆,李保國在太行山區寫下一位共産黨人的為民情懷。

“我是共産黨員,是黨和人民成就了我,我必須永遠服務於人民。”李保國生前的話語樸實無華卻震撼心靈。

人民是黨的力量之源和勝利之本。

正因為有無數“李保國”式的中國共産黨人,我們黨才會有“真正的銅墻鐵壁是群眾”的思想認識,才會贏得人民群眾“最後一碗米拿去當軍糧,最後一尺布縫在軍裝上,最後一個娃送去上戰場,最後一床被蓋在了擔架上”的衷心擁戴。

95年來,從帶領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到走向強起來的歷程中,為人民服務是黨的一切理論和行動的根本指導方針,黨的建設始終圍繞更好踐行根本宗旨進行和展開。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人民的莊嚴承諾,也是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加強自身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築夢圓夢的征程上,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新發展理念中貫穿着鮮明的群眾導向、民生導向,彰顯着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努力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讓億萬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

正風肅紀的過程中,黨中央着力把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深植於黨員幹部的思想和行動之中,着力查處吃拿卡要、庸懶散拖,着力解決高高在上、脫離群眾、“為官不為”,着力治理髮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改革推進的深水區,改進行政審批,打通服務和&&群眾的最後一公里。一張張權力清單、一幅幅辦事流程圖,一座座社區服務中心、一項項代辦服務背後,是廣大黨員幹部創新形式開展便民服務的探索與努力。

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幹部力量向貧困地區傾斜,考核指標向減貧、民生側重,基層黨組織成為脫貧攻堅的戰鬥堡壘,“第一書記”成為脫貧致富的領路人。同時,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不斷加強,堅決遏制扶貧領域腐敗現象。黨的建設,為實現“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目標提供有力保證。

“&&八項規定、加強作風建設、踐行群眾路線、開展學習教育、大力倡廉反腐等等這些舉措,都是要讓我們黨員牢記黨的宗旨,真正踐行黨的宗旨,提升組織群眾、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説。

2016年5月5日,山西婁煩縣米峪鎮鄉柴廠村“第一書記”楊林棟(左)在指導柴廠村村民羅鐵娥切土豆種子。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基層黨組織成為脫貧攻堅的戰鬥堡壘,“第一書記”成為脫貧致富的領路人。新華社記者 燕雁 攝

打鐵還需自身硬,萬峰磅礡看主峰。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毫不松懈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更加堅強有力的中國共産黨,必將引領中華民族開創更加燦爛美好的明天。(參與采寫記者:余賢紅)

———— 全文 ————

———— 收起 ————

中國共産黨成立95周年專題

01002005063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