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大橋連接着尤溪縣半山村和汶潭村。新華網發(林青 攝)
新華網福州12月6日電(劉豐)福建尤溪縣梅仙鎮半山村一直是“名村”。過去是全鎮有名的貧困村、垃圾村、賭博村、空殼村,如今是遐邇聞名的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省級文明村、金牌旅游村。
“半山蝶變”緣於選出了好班子、好班長。2015年6月,剛從旅長崗位退下返鄉的林上鬥全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阿鬥書記”推薦一批人品端正、才幹服眾的黨員幹部充實村領導班子,組建起一支“低得下頭、彎得下腰、動得了手”的先鋒模範隊伍,帶動全村向好發展、向新而行。
“半山蝶變”是福建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縮影。鄉村要振興,建強農村基層組織是關鍵。近年來,福建堅持黨建引領,在築牢戰鬥堡壘、發展特色産業、推動基層治理上下足功夫,形成了“機制活、産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振興新格局。
不拘一格用人才 鄉村振興添活力
“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讓村莊變得美麗,更重要的是要讓每一位村民的口袋鼓起來、心裏暖起來,邁向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這是莆田市涵江區雙福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郭玲玲3年前當選時許下的心願。
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美麗雙福村。新華網發(福建支部生活雜誌社供圖)
如今,雙福村在村黨支部帶領下,荒棄魚塘化身為釣魚場、臭水溝蝶變為游泳池、撂荒果園地平整為生態停車場、廢棄公廟改造為咖啡館……這些變化美化了環境,還讓村民“坐屋裏收錢”,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0萬元。
鄉村振興,村黨組織書記是責無旁貸的“領頭雁”。近年來,福建不拘一格用人才,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圍繞選優配強村“兩委”目標,福建組織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指導員、科技特派員、金融助理員等人才下沉農村,為鄉村振興充實“智囊團”“精兵庫”。目前,全省共有24196名“一書記三大員”活躍在鄉村振興一線。
福建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説,2021年集中換屆後,村“兩委”全面實現“一肩挑”,村黨組織書記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佔44.2%、比上屆提高18.4個百分點,平均年齡43.9歲、比上屆年輕2.6歲,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等經濟能人佔比達72.3%。
“做好人才文章,才能不斷夯實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築牢鄉村振興‘橋頭堡’。”該負責人説,今年福建啟動了村主幹“頭雁強·産業興”專題培訓,通過集中培訓提升村主幹謀劃推動鄉村産業發展和致富帶富能力;同時,全面實施村黨組織書記後備力量培育儲備三年行動,注重從本地現有村“兩委”成員、退役軍人、致富能手中物色人選,目前已初步確定6.1萬名村“兩委”成員後備力量。
柑桔是三明市三元區莘口鎮西際村的主打産業。莘口鎮黨委帶領村黨支部積極向省、市、區有關單位爭取選派第一書記、黨建指導員、農業專家等25名黨員幹部、專家人才下沉到村幫扶,為蜜桔産業發展提供政策指導及技術支持。
西際村黨支部副書記余振遠説,在各類人才幫助推動下,西際村累計向上爭取項目資金近2000萬元,順利實施蜜桔採後數字化處理中心、水土保持、引水灌溉等産業提升項目8個。2023年,西際蜜桔最高訂購價達每公斤7元,總産值達560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7.8萬元。
“跨村聯建”黨旗揚 黨員帶頭奔共富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在福建,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成為帶動鄉村産業發展、帶領農民群眾增收的“主力軍”。
俞邦村村貌。新華網發(福建支部生活雜誌社供圖)
“沙縣小吃”是三明市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的金字招牌。2021年,夏茂鎮以俞邦村為主,聯合周邊5個村黨支部和2個非公企業黨支部,成立俞邦片區黨委和聯村産業公司,探索“跨村聯建”黨建引領機制,“一盤棋”推進區域協同發展。
在夏茂鎮長阜村,阜興面幹廠生産車間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依託俞邦片區這個品牌,我們成功對接永輝超市等線上線下渠道,銷售額相比之前提高了近兩成。”面幹廠負責人羅奮忠説,目前,工廠研發面幹、小吃醬料等品類30種,年産量超2500噸,年銷售額超1500萬元。
“跨”起來有奔頭,“聯”起來有勁頭。2023年,俞邦片區聯建村村財收入447萬元、同比增長42%,村民人均收入3萬元、同比增長18%。
“‘跨村聯建’模式是福建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生動探索,解決鄉村發展不平衡、産業發展缺乏後勁問題。目前,全省已建立聯村黨組織1095個,覆蓋行政村4018個、佔總數的28.2%。”福建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近年來,福建立足區位特點和資源稟賦,強化鄉鎮黨委和村黨組織引領,探索出“跨村聯建”、支部領辦合作社、村企合作等多種發展模式,努力培育新産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寧化縣淮土鎮鳳凰山村是中央紅軍長征的4個出發地之一,如何將這裡的“紅色資源”轉變為“紅色産業”? 2021年底,在上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推動下,淮土鎮將鳳凰山村、赤嶺村等7個村串點連線,組成鳳凰山紅色聯村黨總支。
在聯村共建的基礎上,鳳凰山村越來越多村民在紅軍街開起了商鋪,紅色村莊逐漸吃上了“旅游飯”。2023年,鳳凰山村年接待游客數量達到6萬人次。
村黨組織協調一致“齊步走”,黨員也帶頭同奔共富路。
“村裏産業的帶頭人都是黨員!”提起村裏如今的産業發展,邵武市水北鎮龍鬥村駐村第一書記游旭輝非常自豪。
龍鬥村位於富屯溪畔,土壤富硒富鋅,農産品品質上乘,但早年一直沒有賣出好價格。村黨支部書記梁伯安和游旭輝積極對接上級部門,成功引入“五社聯動”項目,培育了楊梅産業協會、龍馬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在村“兩委”的帶領下,2023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1萬元、村集體經營收入達242萬元。
一個鄉村一個鄉村提升,一個産業一個産業壯大,一個片區一個片區變強。放眼福建廣大農村,特色産業多點開花,鄉村振興枝繁葉茂。
鄉村治理成效顯 和美與共氣象新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近年來,福建着力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通過推行網格管理、推動村莊建設、推進鄉風文明一系列創新實踐,推動基層治理全面開花結果。和美新風,吹遍八閩鄉村,彰顯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我上個月登上了村裏文明分的‘紅榜’,這個月不能落下,要爭取再次上榜。”羅源縣白塔鄉南洋村村民蘭寶金一説起“文明積分制”,就有説不完的話,“垃圾分類、積極參加村裏組織的各種志願活動都可以攢積分,積分可以在小超市當錢花。”
南洋村駐村第一書記陳俊峰説,人居環境整治文明“三積分”制度是村黨支部結合當地鄉情、村情、民情制定的創新舉措,實施後村容村貌大有改觀,“文明行為—累積積分—兌換實物—文明行為”實現良性循環,村民從“一旁看”轉為“一起幹”。
在福建,越來越多鄉村村容村貌華麗轉身,文明內涵不斷提升,文化建設長足進步,成為幸福新標地。
“早些年大家都説嫁人不要嫁經兜。現在你看,治好了溪,鄉村變化很大,很多地方的人都來旅游,村民收入也跟着增加了。”在安溪縣經兜村樂享晚年的村民孫瑞遵感慨良多。
幾年前,經兜溪由於缺少管護,河道淤積,環境衞生臟亂差。2015年,在外經商的孫開明回鄉擔任村幹部,從治水着手,引發村莊蛻變。村“兩委”通過治污染、治人居、治陋習,讓村莊從“面子”美到“裏子”,吸引游客慕名而來,走出一條“綠”與“富”協同共贏的道路。
在半山村,“阿鬥書記”倡導誠實為人、誠信做事、誠心相待“三誠”文化,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不斷躍上新&階。2018年,黃艷紅在民宿開放空間推出全村首家無人值守小鋪,如今這樣的小鋪已增至8家,時鮮果蔬、零食飲料、多肉盆栽等商品不一而足,從未丟失過。
尤溪縣半山—汶潭農民樂隊在新知青藝術公社排練。新華網發(福建支部生活雜誌社供圖)
“三誠”文化塑造的淳樸民風讓半山村引得來人、留得住人、辦得成事。自二胡演奏家洪緯和青年舞蹈家周青2020年成立新知青藝術公社以來,迄今已有20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青年藝術家前來開展藝術文明振興鄉村志願服務活動。他們用新思想、新技能培養新型農民,為村民開展短視頻製作、抖音直播培訓,為農民樂隊提供專業指導。村民不僅物質生活富起來,精神生活也同樣富起來。
扭住目標不放鬆,一張藍圖繪到底。“機制活、産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宏偉藍圖,既繪在八閩大地希望的田野上,更繪在福建農民熱盼的心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