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先生遠隔一世之久,跨越陰陽之界,筆墨之間,見字如晤。欲告先生,如君所盼,國民已富強,教育正發展。感念先生創學貢獻之餘,亦諾承先生之精神,吾將於未來征途奮鬥不止,致知無央,充愛無疆……”
廈門大學思明校區全景。(圖片均由廈門大學供圖)
這是今年5月,一位在讀的“00後”廈大學子寫給愛國華僑陳嘉庚的信,道出許多廈大人的心聲。一直以來,廈大師生都親切地稱陳嘉庚為“校主”,以各種方式感念他的家國情,嘉庚精神也始終指引着一代代廈大學子為家國奮鬥。
150年前,這位陳氏子弟出生在廈門集美的小漁村,那裏的閩南人常為生計遠赴重洋。陳嘉庚17歲下南洋,後以橡膠業發家,富甲一方。在祖國風雨飄搖之際,他卻押上所有身家回國傾資辦學,為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進程開闢一條蹊徑,造就了今日“南方之強”的百年名校。
雖然廈門大學作為私立大學僅16年光陰,陳嘉庚因無力支撐遂將學校無償獻給國家,但他終其一生對廈大辦學的關切從未停止。斯人逝去,傳奇故事並未落幕。
廈門大學群賢樓前的陳嘉庚銅像。
走進廈大,陳嘉庚雕像屹立在最早落成的群賢樓群前,凝望著充滿生氣的校園和演武場,群賢、同安、集美、囊螢、映雪“一主四從”五座大樓,在他身後一字排開,白石墻、琉璃瓦、燕尾脊的建築風格一脈相承,氣勢磅礡且個性鮮明,被後人稱為“嘉庚建築”,傳遞着他對中華文化的赤誠與追隨。
陳嘉庚之於廈大,不僅是創辦者,更是一面精神旗幟。“志懷祖國,希圖報效,已非一日”“興學即所以興國”“四萬萬之民族,絕無居人下之理”“使廈大為世界有名之大學”……一句句振聾發聵的教育救國吶喊,言猶在耳。
廈門大學擁有完全知識産權的科考船“嘉庚”號駛向深海。
回望初心,一所大學之志何以延續?當“嘉庚”號科考船駛向深海,當嘉庚創新實驗室碩果纍纍,當馬來西亞分校在“一帶一路”沿線熠熠生輝……“感恩、責任、奉獻構築了廈大人的精神基底,廈大這所與黨同齡的高校,始終與祖國同行、與時代共進,‘嘉庚精神’仍指引着廈門大學與國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運,更在新時代奮進一流征程上,繼往開來,頡頏世界。”廈門大學校長張宗益説。
一位華僑赤子的“教育興國夢”從這裡啟航
廈門大學並非是陳嘉庚創辦的第一所學校,而是他辦學的集大成和最高峰。他一生所創辦與資助的學校多達100多所。然而論知識背景,陳嘉庚並沒有家學淵源,僅有過六年的私塾教育,更沒有上過大學,他作為僑商,為何傾其所有堅持回祖國家鄉辦教育?
走進陳嘉庚創辦廈大的心路歷程,或許能找到答案。
在陳嘉庚親手設計興建的廈門大學群賢樓二層,改造提升的陳嘉庚紀念館煥新開館,關於嘉庚先生與廈大的故事徐徐展開。站在展廳復原的廈門浮嶼陳氏宗祠雕塑前,一段慷慨激昂的閩南語在耳邊響起:“今日國勢危如累卵。所賴以維持者,惟此方興之教育與未死之民心耳……”將人們的思緒拉回那個年代。
1919年,踏着五四運動救亡圖存的激浪,陳嘉庚回到故鄉。7月13日下午,伴隨着響亮的鑼聲,他召集居住在廈門這個通商口岸的各界人士,來到原本只是陳氏族人聚集的宗祠內。他走到祖先牌位前,用閩南話開始了他那載入史冊的“倡辦廈大”演講。
陳嘉庚將我國與歐美先進國家、日本等國不識字者的人數作了比較,闡述了教育不興則國遭“天演淘汰”的現實。這一天,陳嘉庚當場宣布他認捐百萬元洋銀作為廈大的籌辦費用,另有經常費用三百萬元洋銀,分十二年付完。彼時的四百萬元洋銀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當年陳嘉庚全部實有資産也就只有這個數字。
從廈門陳氏宗祠中傳出的消息,很快在全國傳開了。影響力廣泛的《申報》在8月7日刊登了《南方將有私立大學》和《廈門將設大學》兩則新聞,以充滿讚譽和期待的語氣報道陳嘉庚創辦廈大的壯舉,稱其“使南方有中國自辦之最高學府”,讚揚陳嘉庚“孜孜以學,以為國家百年樹人之計,誠教育界之明星”。
經過近兩年的籌備,廈門大學在1921年2月1日開始招考,迎來第一批98名新生。陳嘉庚提出,招生“不限省界,凡我中華國民,均一體待遇”,也鼓勵“予華僑子弟以返國求學之機會,俾得發揚其眷愛祖國之熱忱,使國內外之民族精神得以團結”,還規定師範類學生除制服、書籍費自理外,學費、膳費和住宿費全免。
彼時由於校舍未成,當年4月6日,首屆開學典禮借集美中學會場如期舉行,確立校訓為“自強不息”,師生齊唱校歌:“自強,自強,人生何茫茫,誰歟普渡駕慈航?鷺江深且長,充吾愛於無疆。吁嗟乎,南方之強!……”
校區基建從選址到建築,陳嘉庚均親力親為。他選擇了沉寂已久的鄭成功駐紮廈門練兵演武場作為校址,稱讚此處“背山面海,坐北向南,風景秀美,地場廣大”。陳嘉庚將校舍開工儀式定在1921年5月9日,因為這一天是“國恥日”,北洋政府接受日本提出的喪權辱國“二十一條”。他希望,讓廈大師生見證廈大肩負起教育救國以雪前恥的莊嚴時刻,其意義深遠。
儀式上,陳嘉庚再次慷慨陳詞,“余以辦教育為職志,聊盡國民一分子之義務,乃不辭含辛茹苦,身家生命均不是念虛,披肝瀝膽,竭盡綿力,乃愛國愚誠所驅矣,教育乃立國之本,興學是國民天職,不為教育奮鬥非我國民也。”
説罷,陳嘉庚十分鄭重地把自己的講話稿放進石函裏,埋進石碑下,也將救國興國的希望種子就此埋下。
廈大創辦後,陳嘉庚高薪聘請海內外名師,教授月薪可達400元。相比之下,彼時的復旦大學校長與專任教授的月薪最高也只有200元,由於北京時局動蕩,北大正面臨着開不出工資的煎熬。一批教授紛紛南下,林語堂、魯迅、顧頡剛、陳萬里等一批知名學者相繼來到廈大國學研究院,“大有北大南移之勢”。
然而,一條前人所未及的路註定坎坷。廈大開辦以來,一切經費幾乎全由陳嘉庚獨立承擔。從1926年起,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陳嘉庚經營的企業也每況愈下。陳嘉庚在《南僑回憶錄》中提及,為廈大四處籌錢卻屢屢受挫。
他忍受了一切冷嘲熱諷,抱定“一息尚存,此志不減”“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的決心,在一次家庭聚會上力排眾議,把自己事業鼎盛時期在新加坡購置的三幢豪華大廈全部變賣,作為維持廈大的經費。
1937年,陳嘉庚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決定將廈門大學無條件地獻給國家,交給政府接辦。他寫信給當時的教育部部長王世傑,沒要任何的回報,而是反復強調辦好廈大的重要性,並深深自責。
與此同時,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廈門面臨着被日寇鐵蹄踐踏的危險,廈門大學往何處去?是跟着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往西南內地遷徙、流浪,還是探尋出一條自己的出路?
此時擔任廈大校長的薩本棟,想到校主陳嘉庚毀家興學的遠大見識和堅韌卓絕的精神,他決定,廈大要堅守東南,守住中國高等教育的東南半壁,因此選擇福建山城長汀為戰時廈門大學的內遷目的地。
長汀時期的廈大本着“為抗戰和戰後建國培養人才”的理念,創下許多舉世矚目的成績。學校先後創設了土木工程學系、機電工程學系、航空工程學系等,聚集了一批頂尖學者。英國生物化學和科學史學家李約瑟、美國地質學家葛德石等許多知名歐美學者不遠萬里來學術交流,讚譽廈大為“加爾各答以東之第一大學”。
1940年11月,陳嘉庚在帶領南僑總會慰勞團回國慰勞抗戰將士期間,到長汀視察廈門大學。薩本棟校長在《陳嘉庚先生蒞汀歡迎詞》中號召全校師生,“勿忘先生之事業,先生之精神人格,以及先生之識力眼光,時時引為楷模,時時求所以副先生之期望,庶無負先生拳拳愛國之忱”。
陳嘉庚高興地説:“廈大有進步”“比其他諸大學可無遜色”。其愛國愛校的言行,對處在抗日烽火中的廈大師生,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和教育。
新中國成立後,回國定居的陳嘉庚又親自主持了廈門大學擴建工程,興建了面朝大海的建南樓群。他對廈大領導説:要讓萬噸、十萬噸的國內外輪船從東海一進入廈門時,就看到新建的廈門大學,看到新中國的新氣象。
陳嘉庚從小漁村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又將世界的眼光帶回到家鄉。“在陳嘉庚身上,出生於古老國度的中國人現代教育意識與現代公民精神發揮到極致,把這位在海洋風浪中成長起來的中華兒女,推到了濫觴起來的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殿堂之上。”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朱水涌説,陳嘉庚直接將一所大學的創辦和中華民族復興相結合,雖然是在一個海島上,但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沒有掉隊。
重新布展的“陳嘉庚與廈門大學”紀念展館,位於陳嘉庚親手興建的群賢樓二樓,這裡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建築。
“為吾國放一異彩”的廈大新征程
當烽火歲月已成往事,教育強國之路繼續踏浪前行。廈大建南鐘聲響徹百年,巍巍學府篤行不怠,賡續榮光。校主陳嘉庚曾經擘畫的歷史藍圖,廈大正交出一份份新時代答卷。
2017年,海洋重器“嘉庚”號歷經三年的設計、建造及諸多試驗考核後正式交付廈門大學,使廈大成為國內第一所擁有完全知識産權科考船的綜合性高校。而其“嘉庚”之名,是由廈門大學的全體師生、海內外校友和社會各界人士們的一致票選所得。
百年前,身在異邦的陳嘉庚既痛感近代以來中國海權喪失的恥辱,又深知海洋資源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性,他創辦廈大時就意識到海洋與民族富強的緊密關係,秉持着“力挽海權,培育專才”的海洋初心設立全國第一個海洋係,也是在海洋生物學科最早産生國際影響的中國高校。
百年後,“嘉庚”號帶着校主的初心馳騁於遠海大洋之上,將廈門大學的海洋學科建設和海洋人才培養同建設海洋強國的國家戰略緊緊地&&在了一起。
“船舷兩側標注了陳嘉庚的名字‘TAN KAH KEE’,船上也挂着陳嘉庚的照片,這是我們和校主的&&,‘嘉庚’號的使命不僅是為廈大海洋學科建設,也共享給有需求的科研單位,影響更多有志海洋研究的人,共同推動國家乃至世界的海洋事業發展,圓了百年廈大的一個夢。”“嘉庚”號科考船建造項目技術總負責人、運行管理中心主任王海黎説。
“以往我們只能乘坐小船出海科考,一出海就沒了信號,還很顛簸,如今‘嘉庚’號上的設備一應俱全,甚至有全球頂尖的採樣設備如痕量潔凈系統,還可以布放水下無人艇、迷你版的‘嘉庚’號無人船,代替人工採集數據,讓我們的科研更加自強自信。”海洋與地球學院博士生林文説。
截至目前,“嘉庚”號海上航行天數已超過1700天,平均每年235-250天在海上,航程近20萬海裏。它承載着遠洋科考、海洋科學人才培養和海洋科普等功能,是一艘可媲美世界頂尖水準的中國科考船。廈門大學的師生們還親切地稱“嘉庚”號為廈大第五校區、海上廈大。
“嘉庚”號是百年廈大燦爛星河的一顆新星。百年來,一代代廈大人秉承嘉庚精神,篳路藍縷,勇攀高峰,持續造就“南方之強”新輝煌,這裡培養了數學家陳景潤,中國財政學奠基人鄧子基,開中國高等教育研究之先河的潘懋元,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張存浩……誕生了中國第一塊導電玻璃、第一批硫化鋅加微量稀土雜質的電致發光材料,研發出國內唯一的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産權的化學鍵計算軟體,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10納米級超薄窗口液體池芯片……
陳嘉庚認為,“科學之發源,乃在專門大學。有專門大學之設立,則實業、教育、政治三者之人才,乃能輩出”,所以廈門大學要“以切於實用造就應用科學人才為前提”,注重實用學科的建設,培養時代所需的應用型人才。
回應嘉庚先生的辦校誌向,嘉庚創新實驗室在2019年9月應運而生。實驗室自立自強做科研,在科技成果向産業化轉移的“峽谷”上架起了一座橋梁。
“以嘉庚為名,是希望秉承嘉庚先生自強、創新精神,瞄準作為全球科技與産業競爭的能源材料領域,圍繞‘卡脖子’與‘産業化’目標,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匯聚各方資源,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地方産業發展需求。”嘉庚創新實驗室主任助理謝堂堂説。
自成立以來,嘉庚創新實驗室布局氫能與燃料電池、半導體關鍵材料、儀器裝備網絡等9大項目群80余項科技與産業化項目,在氫能、半導體等方面攻克關鍵技術難題20余項,多項技術有望打破壟斷,自主研發的制氫裝備入選全國第三批能源領域首&(套)重大技術裝備。
早在陳嘉庚辦學之初,他就已獨具世界眼光,欲將廈大建成“世界有名之大學”,“博集東西各國之學術及其精神”,使學生所受之教育“能與世界各大學相頡頏”。近年來,廈門大學朝着“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目標,在國際舞&上嶄露頭角。
廈大發起組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已吸引2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70所高校加入;積極推動“G50戰略夥伴計劃”,與53所世界前200名高水平大學開展實質合作;舉辦世界人文學術會議、中外大學校長論壇;由廈門大學領銜的海洋負排放(ONCE)國際大科學計劃被列入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行動計劃,成為碳中和領域我國第一個獲聯合國批准的國際大科學計劃……
作為中國第一所由華僑獨資興辦的高等學府,廈門大學與東南亞、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着天然的&&和特殊的淵緣。
2013年,廈大開創中國高校走出國門辦學的先河,來到陳嘉庚先生曾經奮鬥過的馬來西亞建設分校。十多年來,廈大馬來西亞分校從零開始,全面提升辦學水平,讓中國高等教育走向海外。
從吉隆坡郊區一片900畝棕櫚林地到一座可容納一萬名學生學習生活的優質校園;從最初開設15個本科專業到現在擁有24個本科專業、12個碩士專業、7個博士專業;從2016年迎接首批500名新生,到累計培養6000余名學子走向世界……廈大馬來西亞分校以逐年穩步提升的辦學水平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嘉庚精神”始終指引學子為家國奮鬥
一所大學的氣質,在於其人文精神的延續。陳嘉庚留給廈大遺産,不論有形無形,都成為特殊的文化基因,讓廈大人懂得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為校為國奉獻力量。
在廈門大學芙蓉湖畔,有一棟廈大最高建築,名為“頌恩樓”。這是在本世紀初擴建的主樓,依然遵循“嘉庚建築”風格,一主四從排開,塔樓紅瓦坡頂,卷剎翹脊,重檐錯落,富有閩南傳統韻味,俗稱“穿西裝、戴斗笠”。
背山面海的廈門大學思明校區,最高樓為頌恩樓,“穿西裝、戴斗笠”的嘉庚樓群一主四從排開。
“嘉庚先生尤其注重保存國故,廈大在海內外新建的每一個校區,建築風格都一脈相承。”廈門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張建霖説,“最重要的出發點,是不能讓中國人尤其是在異邦的中國人忘了自己的文化和根。”
受嘉庚精神感召,百餘年來,一批批愛國華僑、社會賢達和廈大師生捐資興學,永續接力,圖振中華;一代代“廈大人”發憤圖強,前赴後繼,蔚然成風。
“人在天堂,錢在廈大。我會在有生之年竭盡所能地為母校做出一份貢獻。”1944級台灣校友周咏棠在去世前30多年持續捐助廈大,陸陸續續為廈大捐款近3000萬元人民幣;1944級校友紀華盛把20多年積蓄全部捐給母校廈大:“薩本棟校長的其言其行及學校員工在長汀時期的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成為我後來做人做事的不竭動力”;1943級菲律賓校友邵建寅感念薩本棟校長師恩,捐建薩本棟微機電研究中心大樓“亦玄館”,捐修校友之家“懷賢樓”,還成立多項教育基金……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傳承嘉庚精神,讓更多人走近嘉庚,理解嘉庚,這是廈大持續探索的課題。
近年來,廈大圍繞陳嘉庚創作了不少文藝作品,打造了歌劇《陳嘉庚》《嘉庚頌》《南強頌》等校園文化精品劇目,將嘉庚精神融入美學教育,成為文化育人的有效載體。
歌劇《陳嘉庚》參演人員逾兩百人,包括交響樂團、合唱團、飾演劇中角色的獨唱演員等,既有廈大師生,也有廈大校友。歌劇《陳嘉庚》主創、廈大藝術學院副教授黃飛介紹,此部歌劇為廈門大學首次用歌劇表現形式講述陳嘉庚矢志辦學的壯舉,最大的特色是沒有一句對白,將人物對話融於音樂中,由音樂推動劇情走向,通過美育實踐課程傳承自強不息的精神。
“每場歌劇的演出,都吸引無數人前來觀看。特別是在演到‘公司風雨飄搖的時候,寧可賣大廈,也要建廈大’,嘉庚先生含淚寫下廈大的校訓,&上台下都眼淚一片,觀眾都深深地被嘉庚精神感召。”黃飛説。
把嘉庚事跡、嘉庚精神融入思政課。廈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原宗麗告訴記者,廈大“四史”課程組織師生多次赴陳嘉庚紀念館、歸來堂、鰲園、華僑博物院等地開展社會實踐教學,學生們通過寫劇本、做視頻、給嘉庚寫信等方式,自發蒐羅資料,更加全面了解嘉庚生平事跡,理解校主的初心和期盼,進而將嘉庚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在這個學期的‘四史’課堂上,系統學習了解陳嘉庚先生的光輝事跡,我深深被嘉庚先生的個人魅力所折服。他那無私為國的赤子之心和過人的智慧無不激勵着我奮勇前行……先生雖已故去,但我仍能感覺到他創校時對於我們的殷切期望。這也將激勵着我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不斷前進,磨練自己的本領,有所成就。”廈大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2022級本科生胡雯綺説。
今年以來,學校面向全校學生開展“我給嘉庚先生寫封信”的活動,已經有近3000名學生參與,走近嘉庚先生的事跡、思想,從學習生活感悟回應嘉庚辦學理念,真情實感溢於文字。
在廈大人心中,“嘉庚精神”的內涵不斷豐富,是“志懷祖國,希圖報效”的愛國精神,是“犧牲自我、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是“堅毅果敢、百折不撓”的自強精神,是“盡民天職、先憂後樂”的擔當精神,是“革故鼎新、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是“博集東西、造福世界”的開放精神,是“艱苦奮鬥、節儉為本”的勤儉精神,是“堅持真理、追求進步”的鬥爭精神。
“縱觀陳嘉庚先生一生,愛國主義始終貫穿其中,他所説的、所做的一切,最終都是為了服務國家,造福人民,愛國主義是‘嘉庚精神’的核心,賦予了廈門大學永遠不變的鮮亮底色。傳承嘉庚精神,就是要讓更多學子走近嘉庚,理解嘉庚,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鬥者。”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榮説。(記者 鄭良 鄧倩倩 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