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集美學村:百年建築背後的“嘉庚故事”-新華網
這些穿越百年的建築,構成了集美學村最靚麗的風景線,也成為了這座城市深厚文化積澱的象徵。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在線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交互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信息

集美學村:百年建築背後的“嘉庚故事”

2024-10-21 19:50:50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新華網福州10月21日電(劉默涵)秋日,與朝陽清風做伴,漫步於嘉庚故里——廈門集美學村。放眼望去,中西合璧、獨具一格的“嘉庚建築”,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今年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陳嘉庚先生誕辰150周年。

  130年前,年僅二十歲的陳嘉庚出資兩千塊銀元,在故鄉集美創辦了“惕齋學塾”,開啟了長達67年的興學生涯。此後的歲月裏,陳嘉庚傾其所有,在家鄉創辦了小學、中學、師範、幼稚園、水産航海、商科教育等學校,興建了一大批規模宏大的校舍,留下了一批風格鮮明的嘉庚建築。

  如今,這些穿越百年的建築,構成了集美學村最靚麗的風景線,也成為了這座城市深厚文化積澱的象徵,向人們娓娓講述嘉庚先生的故事。

  尚忠樓群:開女子受教育風氣之先

  這是《百年集大嘉庚建築》裏的一張老照片。照片中,一群身穿民國學生裝的少女,在敦書樓、文學樓前做操。新華網發(集美大學 供圖)

  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集美校友總會陳嘉庚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董立功的案頭,擺放着一本名為《百年集大嘉庚建築》的圖書。翻開這本略顯厚重的書籍,有一張照片令人印象深刻。照片中,一群身穿民國學生裝的少女,在敦書樓、文學樓前挺直軀幹、伸展雙臂,整齊做操。

  這張照片攝於1927年。雖然歲月靜默,照片中的許多人已成過往,但他們背後的校舍仍然光彩奪目,歷久彌新。

  圖為尚忠樓群一角,敦書樓和文學樓為尚忠樓群西樓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華網 劉默涵 攝

  “這一片,就是照片裏集美學校女子師範部做操的操場,後面的這一排樓,就是照片裏的敦書樓和文學樓。”漫步集美大學財經學院,董立功指着眼前的尚忠樓群西樓説道。

  尚忠樓群的西樓由1921年建成的原誦詩樓和1925年建成的文學樓、敦書樓三樓聯合而成,由北到南依山勢而建,1955年改造後連為一體,現在統稱敦書樓。樓群中的中樓,是始建於1921年的尚忠樓,東樓則是興建於1955年的新誦詩樓。

  尚忠樓群的中樓、西樓是嘉庚建築的起點之作和精品之作,是集美學校保存最好的早期中西合壁風格建築。興建之初,主要作為集美學校女子師範部及女子小學的校舍使用。

  董立功説,一百多年前,男尊女卑的觀念盛行。當時集美地區的女孩沒有機會上學,是嘉庚先生開風氣之先,讓女子也享受到教育的權利。除了關注女童教育外,陳嘉庚還關注婦女教育,開設了婦女夜學、夜校、民眾學校,讓婦女走進課堂學習文化知識。無數女性通過教育,改變了的命運。

  “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改變人生,這不是一句空話。這麼多年過去了,人們為什麼一直在緬懷陳嘉庚?就是因為他傾其所有,支持民族教育,使一大批青年得以改變命運。”董立功説。

  集美大學財經學院航拍圖。新華網發(集美大學 供圖)

  允恭樓群:播撒向海圖強的火種

  集美學村的牌坊式大門。新華網發(李大同 攝)

  從集美學村的牌坊式大門,沿着光滑的石板路蜿蜒而上,不多時,一片恢宏的建築群便出現在左側的視線。這裡便是集美大學航海學院的院址。

  校園內,五幢融合中西風格的校舍一字排開,以儒家思想中的“溫良恭儉讓”依次命名為:即溫樓、明良樓、允恭樓、崇儉樓和克讓樓。五幢樓組成了嘉庚建築的典型代表——允恭樓群。該建築樓群以允恭樓為中軸線,形成一主四從的格局。

  這五幢樓,除了明良樓是2013年按原樣重建,即溫樓、允恭樓、崇儉樓和克讓樓都有着悠久的歷史,其中允恭樓、即溫樓的歷史已過百年。

  集美大學航海學院黨委書記王小軍説,這些歷經風雨洗禮的嘉庚建築,見證了嘉庚先生創辦的航海教育的百年變遷和集美大學航海教育的發展歷程。

  集美大學航海學院前身是陳嘉庚於1920年2月創辦的集美學校水産科,是我國最早培養航海人才的學校之一。

  陳嘉庚出生於1874年。此時的舊中國,經歷了鴉片戰爭,積貧積弱乃至任人宰割。1890年,陳嘉庚遠渡重洋到南洋經商。在此後的人生經歷中,他逐漸意識到海洋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集美學校水産科創辦之初,便承載着陳嘉庚先生“內利民生,外振國權”的期待。

  辦學之初,陳嘉庚殫精竭慮,多方請教。此後學校建設雖經歷了一系列改革演變,但在培養應用型航海人才方面,陳嘉庚始終定位明確,堅持其向海圖強的理想。

  王小軍説,自辦學以來,學校源源不斷地為國家培養航海人才。特別是抗戰期間,脫胎於集美學校水産科的集美水産航海學校在艱苦的條件下輾轉遷至福建安溪、大田等地堅持辦學,是當時國內唯一一所沒有停辦的航海類學校,創造了遠離海岸線辦航海教育的世界奇蹟,為新中國的航海教育事業留下了燎原火種。由此發展而來的集美大學航海學院現已成為我國培養高級航海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國內以及東南亞地區頗具影響,被譽為“航海家的搖籃”。

  集美大學航海學院航拍圖。新華網發(集美大學 供圖)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集大航海校友日益成為我國航運事業的中堅力量。

  在集美大學航海學院允恭樓前,有一塊已有5億歲、重達2.5噸的南極石屹立在廣場上。南極石基座上鐫刻的文字,記錄了“雪龍”號船長袁紹宏等八位集大校友對我國極地科考事業的貢獻。

  據不完全統計,建校百餘年裏,集美大學共培養了3萬多名中高級航海專門人才,以至於航運界盛行着這麼一個説法——中國航運人才 ,集美“三分天下有其一”。

  王小軍説,經過多年發展,集美大學航海技術專業已經是國家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和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嘉庚先生“內利民生,外振國權”的宏願正由一代代集大航海人接力實現。

  “嘉庚建築”:讓“嘉庚精神”永續傳承

  集美龍舟池畔的南熏樓群。新華網發(李大同 攝)

  陳嘉庚與集美嘉庚建築的故事數不勝數。

  來自廈門市私立集美學校委員會(以下簡稱“集美校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集美學村共有允恭樓群、南薰樓群、南僑樓群和葆真堂等17棟早期建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嘉庚建築是陳嘉庚教育理念、教育實踐和教育成就的濃縮精華與現實載體。”集美校委會副主任張志方説,近年來,校委會不斷推進嘉庚建築保護修繕工作,挖掘、闡釋嘉庚教育遺産內涵價值,促進嘉庚教育遺産活化利用。

  特別是1990年以來,集美校委會先後投入5.24億元,支持各單位完成20余棟建築的修繕保護工作,出資3700萬元完成福南堂、博文樓、青少年宮修繕工作,提供13.39億元支持廈門大學集美校區和集美醫院等集美學村相關機構、院校建設發展,使嘉庚建築在新時代持續煥發生機活力。

  廈門是陳嘉庚先生的家鄉。2014年,廈門市將每年10月(陳嘉庚先生誕辰月)確定為“嘉庚精神宣傳月”,2018年起每年10月舉辦“嘉庚文化周”活動,傳承、弘揚“嘉庚精神”,讓“嘉庚精神”落地生根。  

  集美城區滿眼望去都是嘉庚風格建築。新華網發(李大同 攝)

  集美學村所在地的集美區,早已打上了濃濃的嘉庚印記。承襲陳嘉庚的文化和精神遺産,如今的集美,打造出23平方公里的文教區,匯聚了1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校高校生16.7萬餘人,形成了以“嘉庚精神”為內核,華僑文化、閩南文化、學村文化為特徵的寶貴人文特質,城區活力不斷提升。

  集美區相關負責人&&,集美將始終把“嘉庚精神”作為浸潤城市品格的精神富礦和推動經濟特區蓬勃發展的動力源泉,以人的發展為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價值歸宿,深入推進“人文集美”建設,讓文化軟實力持續轉化為城市發展競爭力,助力城市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陳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