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創意營在邵武開展實地探訪調研。通訊員 高駿 攝
28日,第七屆大學生移動創意營暨邵武·兩岸融合發展移動創意營在邵武市“武夷竹立方”生態科創館結營。
在為期12天的活動中,11位來自兩岸設計教育界的知名專家和竹創意産業界的新銳藝術家,41名來自兩岸高校的學員會聚邵武,探訪古鎮、調研企業,體驗一段兩岸融合創新之旅、東方竹業創意之行。
“在同一種文化上進行更多交流,共同取得更好的成績,是我們舉辦此次活動的初衷。”移動創意營創辦人,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林家陽説,希望通過設計創新為教育事業培養更多有用的人才,也希望設計能夠幫助解決産業發展中的問題,助力高質量發展。
閩北的竹文化有多深厚?一根竹的産業鏈能有多長?
12天裏,移動創意營的導師和學員們走訪了邵武和平古鎮、味家竹科技集團和福建杜氏家居集團等,了解當地的竹文化、竹産業、竹設計的歷史和現狀,為創意設計累積客觀素材和主觀體會。
“邵武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毛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竹市場空間廣闊。”林家陽説,“移動創意營是一個&&,借由它,我們克服了諸多困難,實現高效率的運作、深度的交流和豐厚的成果産出。希望活動的創意成果可以為邵武竹産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調研過後,成員們從竹子的傢具設計、戶外裝置藝術設計、生態設計、燈具設計、文創禮品設計五個方面進行創意設計,用一件件新銳作品詮釋東方竹之美。
“我特別喜歡竹,它有韌性、有彈力,又特別環保,還有很好的舒適性,非常適合製作座椅。”來自台灣雲林科技大學的學生羅予岑的設計作品是城市家居“椅光影”,“我希望把它放在廣場或者公園裏,讓市民可以或坐或臥,不受限制地沉浸其中,讓他們在自然生活中就可以很輕易感受竹這個材質。”
中國美術學院學生王溢琦的團隊,帶來了竹燈具作品“萬家燈火”:“我們的靈感來源於和平古鎮的悠久歷史,這幾天,我們感受到邵武人的熱情,來這裡像回到自己家一樣。所以,我們的作品也想營造一種萬家燈火的感覺。”
在28日舉行的結營儀式上,五組學員依次作了設計作品展示匯報,最終決出最佳組織獎、最佳展示獎、設計實力獎、未來設計獎、全場創意大獎五大獎項。
此次移動創意營活動,也為兩岸青年交流交心架起了橋梁。
台灣實踐大學學生蔣仲期是第一次來到邵武。他説,在這裡,他感受到“鐵城”人民的熱情、古鎮的悠久歷史,以及山水的壯闊。“在短暫的學習之旅中,我學到許多知識,受益良多,也結識了不少朋友。結營儀式並不意味着結束,而是新的開始,説不定以後還會成為合作夥伴。今後,我們可能會繼續投身於竹産業,為産業發展貢獻力量。”他説。
“這次移動創意營實際上是兩岸師生的創意聚會,是兩岸青年展示才華和創造力的舞&,期待我們的創意能夠在邵武落地實施,真正推動産業發展。”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彭璐説,“我們帶着學生們深入企業調研,了解行業的動向以及城市的發展現狀,圍繞邵武的在地文化和竹産業展開了一系列的設計,這些設計不僅僅是對竹工業實踐的應用,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現代詮釋。”
接下來,師生們的創意成果將在邵武竹産業發展中進行轉化。“師生們立足於竹産業設計創新,把設計與邵武的産業、城市和文旅發展有機結合在一起,創意成果精彩紛呈,邵武將用好此次成果,加快轉化落地。這次移動創意營活動也為邵&交流交往、聯絡聯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架起了一座兩岸青年交流交心、厚植情誼的橋梁。”邵武市市長郭緋紅説。(記者 吳旭濤 通訊員 鄧賢龍 雷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