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廬豐畬族鄉迎來了水稻種植期。隨着煙葉收割結束,農戶們趁着晴好天氣進行插秧作業,一片農忙景象。
利用冬天和春天低溫環境種植煙葉,夏季收成後播種一季水稻,實現兩季水旱輪作,這種模式被稱作“煙稻輪作”。眼下,正值煙後稻種植“黃金期”。
福建煙稻輪作歷史悠久。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龍岩地區就摸索出了“前季種煙、後季種稻”的煙稻水旱輪作模式。近年來,這種模式在福建龍岩、三明、南平等地區得到了大面積推廣。2023年福建全省煙稻輪作面積超過90萬畝,煙稻産業融合度達到98%。
近日,龍岩市上杭縣廬豐畬族鄉迎來了水稻種植期。圖為農民在插秧機上工作。新華網發(郭子雄 攝)
以“煙葉子”保障“米袋子”
8日,在廬豐畬族鄉的水田裏,插秧機正在來回作業。水田裏新綠一片,生機盎然。
今年以來,村民張秀娥通過流轉土地種植了100畝的煙葉。剛忙完煙葉采收,張秀娥就馬不停蹄地投入煙後稻的種植工作。“如果一直種水稻,産量沒那麼高。煙後稻的産量更高,質量更好,這兩個必須得輪着種。”
張秀娥口中的“輪着種”説的就是煙稻輪作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將水稻和煙葉輪番種植。由於烤煙和晚稻都是季節性較強的作物,煙葉收成完,正好接着種水稻,時間上“無縫銜接”。
“煙稻輪作是福建省水旱輪作農業耕作制度的典型代表,使農田全年得到合理利用,能有效改善土壤生態條件,減少病蟲害發生,實現農田節肥減藥、糧食産量增加,農業産值也得到顯著提升。”福建省種植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傅志偉説,這種模式有利於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長時間單一種植不僅會導致病害頻發,還會造成土壤營養元素虧缺。福建省煙草專賣局煙草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唐莉娜&&,煙稻輪作不僅解決了土壤保育的問題,還實現了煙糧互促融合及配套産業的高質量發展。“深耕與淺耕作搭配,有利於科學利用土壤養分。從目前來看,種了煙以後再種稻,那麼稻可以少施氮肥20%—30%,煙跟水稻可以增産15%—20%。”
“為了煙稻種植‘完美銜接’,我們推廣耐低溫的‘翠碧一號’品種,將煙葉移栽時間提早了15天左右,為後作水稻提供更長的適宜生育期,從根本上解決了煙糧爭地的矛盾。”福建省煙草專賣局煙葉管理處處長張漢千説。
據了解,福建省煙後稻種植面積從2019年59.67萬畝增加到2023年93.02萬畝,煙後稻種植比例從2019年90.13%提升到2023年98%,煙後稻産量從2019年25.84萬噸增加到2023年40.84萬噸。
在龍岩市長汀縣,稻田和煙田構成一幅美麗畫卷。新華網 林晨 攝
讓農民鼓起“錢袋子”
這些天,龍岩市長汀縣的農民傅橋算了一筆賬:去年種了103畝烤煙和煙後稻,一年有15.27萬元的收益。
一地兩用,一年兩收。這幾年,越來越多的農民嘗到了煙稻輪作的“甜頭”。據統計,目前龍岩市煙後稻種植面積達到25.6萬畝,推動1.07萬畝拋荒地復墾用於稻煙輪作,帶動1.08萬戶煙農增收。
“95後”青年陳明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城市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同村村民那裏聽説煙稻輪作風險低、有保障。陳明抱着試一試的態度加入了這個隊伍。
“最初回家務農,是想著離家近可以照顧父母。”回到上杭老家的陳明,用兩年多的時間,從零基礎到逐漸熟悉各項流程,他慢慢摸到了其中的門道。“這兩年收成不錯,煙稻加起來每年也有十多萬的收入。今年我想繼續擴大種植面積,還打算把發小叫回來一起做。”
如今,越來越多像陳明一樣的年輕人回鄉當起了“新農人”。荒地得到復墾,土地得到合理利用,田間地頭,可以看見越來越多農民的身影。
村民們在“家門口”就業,既保障了“米袋子”,又鼓起了“錢袋子”。煙稻産業深度融合、高效生産的模式在福建大地上運用得越來越廣。
“水稻跟煙的輪作,體現了它的合理性、科學性和高效性,所以老百姓才會大面積應用。”中國科學院院士、植物遺傳育種學家謝華安&&,煙稻輪作模式可以在全國有條件的地方進行應用和推廣。
“稻子收成後到第二年種煙前,大概還有兩個多月的時間。這段時間我們就鼓勵村民種一些蘿蔔、豆豉、芥菜等周期性比較短的蔬菜。”龍岩市上杭縣廬豐畬族鄉鄉長藍開喜説,這幾年來,他們還積極探索“煙+稻+N”的輪作模式,幫助農民再增收。
農田“四季不閒”,農民的小日子也越來越紅火。(陳丹 楊濛 林晨)
煙葉采收完,就要進行水稻播種。圖為農民在采收煙葉。新華網 林晨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