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水産品“躍”出海上漳州-新華網
漳州從種苗抓起,向深海養殖發力,以融合破題,壯大現代漁業産業體系,打造百億級“藍色糧倉”。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在線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交互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信息

水産品“躍”出海上漳州

2024-06-11 10:32:45 來源: 福建日報
字體:

  日前,記者從漳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漳州2023年水産品總産量達219.82萬噸,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近年來,錨定“海上漳州”建設目標,漳州從種苗抓起,向深海養殖發力,以融合破題,壯大現代漁業産業體系,打造百億級“藍色糧倉”。

  壯大“芯”動力

  天氣放晴,在漳浦世倍水産的育苗車間,一串串三倍體牡蠣苗正被放進海水養殖池進行附苗。在顯微鏡下,三倍體牡蠣苗活力充足,快速游動。這是該公司去年通過驗收的“世倍1號”福建牡蠣三倍體新品,是由遺傳和倍性穩定的四倍體群體通過雜交生産而成的三倍體牡蠣苗種。

  漳浦世倍水産養殖合夥企業位於漳浦縣佛曇鎮軋內村,保種場佔地面積26.12畝,育苗池總面積4043.52平方米,大港灣保種海區2000畝,保有四倍體和二倍體福建牡蠣親貝10萬斤以上。4月,企業通過考評獲得了“省級牡蠣良種場”的牌子。至此,漳州共有12家省級水産良種場,數量居全省第一。

  如何成為省級良種場?漳州在種苗上下大功夫。

  “‘世倍1號’具有生長速度快、養殖周期短、抗逆性強、品質優良等優點,且肉質飽滿、四季可食,價格是二倍體的2~3倍。”漳州市水産技術推廣站高級工程師陳艷翠説。

  去年9月,福建省水産學會組織以廈門大學柯才煥教授為組長,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漳州市水産技術推廣站和漳浦縣水産技術站等單位有關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世倍1號”的養殖工作進行現場驗收。自2020年以來,該産品累計在福建、廣東和廣西等地示範養殖10萬畝以上,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近三年間,漳浦世倍水産與集美大學、廈門大學、台灣海洋大學及福建省水産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累計培育銷售優質三倍體福建牡蠣苗種6.5萬畝、成品4500畝,擁有10多項牡蠣三倍體、四倍體及海産貝類專利技術。

  “漁業發展,良种先行。有了好的種苗,才能讓漁業養殖産業更新迭代。”漳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遠洋告訴記者,為了壯大“芯”動力,漳州在“保、育、壯”三方面做足文章。

  通過在東山灣、詔安灣等主要海灣和大型水庫增殖放流魚、蝦、貝類苗種約30.28億尾(粒),聯合省水産研究所共建“閩南漁業種質資源庫”,解決種源對外依賴的“卡脖子”問題;探索良種繁育新路子,先後培育出“新吉富”羅非魚、珍珠龍膽石斑魚等新品種、新品係,推廣養殖面積10萬多畝,打破“一苗難求”的局面;進一步擦亮“漳州種苗”新名片,創建“中國鮑魚種苗之都”和“中國蛤類種苗之都”,支持現有2047家水産苗種場提升創新能力,培育種苗龍頭企業。

 拓深養殖域

  “漳州綠鰭馬面鲀人工育苗實現規模化生産了!”這條消息傳出,詔安縣海洋與漁業局立刻組織專家前往詔安苗潤水産公司,對該項目進行現場測産驗收。通過聽取匯報、現場抽樣驗收,最終確定企業培育優質苗種128.8萬尾,規格整齊,巡游活潑,一致通過驗收。

  “綠鰭馬面鲀”乍一聽很陌生,它還有一個別名叫“剝皮魚”。早在20世紀70年代,它就成為沿海人民餐桌上的常客,是我國重要的海産經濟魚類之一。曾經,我國的綠鰭馬面鲀資源量十分充足,年産量最高可達30萬~50萬噸,是我國僅次於帶魚的第二大傳統捕撈産品。到了20世紀90年代,因為過度捕撈、環境變化等原因,綠鰭馬面鲀的年産量顯著下降。

  2019年,綠鰭馬面鲀的規模化人工繁育在山東突破200萬尾,因其病害少、成活率高、養殖周期短,又兼具深加工價值,産業前景十分廣闊。隨着養殖技術的提升,如今,綠鰭馬面鲀養殖産業逐步實現了從“北繁北養”到“南繁南養”“南繁北養”的轉變。

  目前,詔安苗潤水産公司綠鰭馬面鲀人工育苗規模可達128萬尾,預計在明年達到500萬尾,解決該魚種南繁之難。

  “試驗中還發現,馬面鲀能夠適應深海網箱養殖,為下一步的深遠海養殖提供了更多可能。”漳州市水技站的專家告訴記者。

  詔安灣外6號海域,靛藍的海面上,一個個明黃色的“大環”相繼下水。這些深海網箱採用分子鍵雙層空間桁架鋼結構,可抗17級颱風,使用壽命達15年以上。

  “項目總投資4.43億元,擬新建濾食性貝類養殖區500畝,藻類養殖區200畝,大型深水養殖網箱23口,建成後養殖總産量可達6000噸以上。”該項目的投資企業丹詔資産公司項目運營部負責人林懷宇介紹。

  近年來,漳州&&《漳州市發展深海裝備養殖建設海洋牧場試點工作方案》《關於支持和促進深海養殖産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等政策措施,為扶持和引導企業開發海洋牧場和深水網箱養殖提供助力。去年,漳州在龍海海區、宮前灣、詔安灣新建深水抗風浪網箱60口,新增水産品産量950噸。

  走上“融”賽道

  在向深藍進發的同時,漳州的漁業也搭上“網絡特快”,“走”上了更多的餐桌。

  東山島東南端的陳城鎮澳角村,近幾年的名頭響亮起來。“全國文明村”“全國最美漁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等稱號讓澳角村一躍成為旅游熱門目的地。

  彼時,這個位於海島之南的小漁村,以討海作為主要産業。隨着近海資源的日益枯竭,傳統捕撈業已經無法適應現有的發展形勢,亟待轉型“破局”。

  作為最早一批“觸電”的討海人,漁民沈志輝將自己的漁船賣掉,“上岸”做起了電商。

  “在電商&&上,你的海鮮品質只要夠好,就不愁賣不出去。”2014年,沈志輝招待了來自外地的朋友,他們對於當地的海鮮讚不絕口,並建議他把本地海鮮放到網上賣,讓澳角的海鮮“走”上外地的餐桌。2015年,沈志輝自學了“淘寶大學”課程,開啟電商之路。目前,日訂單近百單,年營業額近千萬元。

  品質優良的海鮮産品、實惠的價格、便捷的物流網絡,讓澳角村的發展走上了全新賽道。2023年,澳角村社會生産總值15.5億元,村集體收入147萬元,人均純收入5.58萬元;澳角村的100多家電商企業,創造了4億元的年銷售額。

  通過電商、旅游多點開花,探索“漁旅”融合的全新業態。目前,漳州市共有省級“水鄉漁村”22個,培育了東山陳城澳角村、詔安梅嶺田厝村、漳浦佛曇東坂村、古雷霞美北江村四大省級特色(漁業)億元強村。

  “錨定‘海上漳州’建設目標,我們着力構建完整完備的現代漁業産業體系,為漁業現代化貢獻漳州力量。”遠洋説。(記者 楊凌怡 通訊員 韓曉婷)

[責任編輯:程立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