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山植被茂密,有着“華南虎故鄉”的美譽。黃海 攝
年初,梅花山中國虎園傳來喜訊:經過106天妊娠期,華南虎“歡歡”誕下三胞胎。“三小只”正在母乳喂養下,茁壯成長。
華南虎,中國特有虎亞種,也曾是中國境內分佈最廣的虎亞種。歷史上,受人類活動干擾、棲息地破碎化、食物匱乏等影響,其生存空間不斷收窄,1986年以後便不再有可靠的野外個體記錄。昔日,虎嘯山林;如今,人們只能在動物園一睹百獸之王的風采。
梅花山是“華南虎的故鄉”。1998年,龍岩市在全國率先實施拯救華南虎工程,開展華南虎繁育與野化訓練。截至2023年,位於上杭縣古田鎮馬坊村的中國虎園累計繁育成活71隻華南虎,成活率超70%。
在梅花山養虎人的努力下,這些人工圈養的華南虎正逐步恢復野性,慢慢找回食物鏈頂端物種該有的樣子。虎爸虎媽們希望,在未來的某一天,他們的孩子能夠回到大自然。那裏,才是真正屬於它們的家。
拯救華南虎
林錫潘出生於1986年,屬虎,從小就對老虎有特殊的感情。在他眼中,老虎是力量與威嚴的象徵。2011年,動物醫學專業出身的林錫潘加入福建梅花山華南虎繁育研究所,成為一名專職養虎人。
梅花山歷來是愛虎者眼中的神山聖地。
億萬年前的板塊運動,造就了這裡獨特的地質地貌。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明顯的垂直地帶性植被和複雜的氣候環境,使之化身天然的“物種基因庫”,華南虎便是其中的旗艦物種。
翻閱地方志,關於虎的記載不勝枚舉,1938年編纂的《上杭縣誌》提到:“杭星多山,故時虎患。”過去,許多人談虎色變。福建梅花山華南虎繁育研究所副所長羅紅星,還記得兒時在農村老家,兄弟姐妹睡大通鋪,天冷了都想往中間擠。這時候,大人們就笑言:“中心中心,老虎當點心。”
為除虎患,我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展了大規模打虎運動,導致華南虎野外種群數量銳減。隨着生態意識覺醒,人們開始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但此時,華南虎已難見蹤跡。它們的近親裏海虎(又名新疆虎)、爪哇虎和巴厘虎,更早已被宣布滅絕。
不能讓華南虎重蹈覆轍!
1998年,剛剛撤地設市的龍岩,籌措200多萬元資金,在全國率先啟動華南虎拯救工程,建設華南虎繁育中心,引進人工圈養的虎種,開展華南虎保護繁育研究。當年7月,黃兆鋒、傅文源、林開雄、羅紅星4人作為梅花山第一代養虎人,被派往蘇州動物園學習養虎技術。
“那時候,全國人工圈養的華南虎只有50多只,分散在各地10多家動物園。”福建梅花山華南虎繁育研究所所長林開雄還記得,大家都是第一次見到老虎真容。清理籠舍、科學投喂、防治疾病、觀察母虎發情表現、人工配對、哺育幼虎……一切都要從頭學起。
給老虎打針用藥,就是技術活兒。老虎畢竟是猛獸,需要遠距離吹針注射。和普通注射器不同,吹針所用的針頭,針孔不在尖端,而在側壁上。那時候,市面上還沒有專用針頭。因此,只能用土辦法,把針尖堵死,再手動打磨針壁,直到磨出合適的小孔。這必須用繡花功夫,稍有不慎,細長的針頭就可能折斷。
一個多月後,林開雄等人學成歸來。9月,編號為“278”“284”“285”的二雄一雌3隻華南虎,從蘇州動物園出發,風塵僕僕地來到梅花山。此後,從廣西、上海、河南等地引進的8隻華南虎,也相繼落戶梅花山。2000年,龍岩市在華南虎繁育中心的基礎上,選址海拔1200多米的馬坊村茶盤洞山場,建設規劃面積5000畝的中國虎園。
在“華南虎的故鄉”,一場生物多樣性保衛戰拉開了序幕。
散放區的華南虎。張閩 攝
大型相親會
6時30分,老大呱呱落地;7時09分,老二緊接其後;8時32分,老三姍姍來遲;10時40分,母虎排出胎盤,産程結束……1月17日,福建梅花山華南虎繁育研究所的監控室內,虎爸虎媽們圍坐一團,目不轉睛地盯着屏幕,實時關注母虎“歡歡”生産全程。看到“歡歡”母性大發,吃掉胎盤,逐一舔舐幼崽,清理掉小傢伙身上的羊水和胎糞,大家才松了一口氣。
這樣的場景,林開雄數不清經歷了多少次。
2001年7月,從廣西引進的4號母虎分娩産下兩雄一雌3隻小老虎,實現了華南虎在高海拔地區的首次繁殖。從那以後,梅花山不斷“添丁”。每一個新生命的降臨,都來之不易。
“老虎是獨居動物,平日裏,異性之間不相往來,只有發情交配時才短暫結合。”林錫潘説,母虎長到兩歲半左右,就到了談婚論嫁階段,一年四季都能發情。發情表現雖存在個體差異,但大多有跡可循——採食量下降,興奮異常,頻繁走動,身體蹭擦墻壁和地板,向四週噴灑尿液,周邊公虎不時發出求偶的吼叫聲。
找到規律後,催婚心切的家長們就謀劃着為閨女擇良婿了。
這可不是隨意拉郎配。首先,要講倫理。早在1995年,中國動物園協會便為國內華南虎建立了譜係,編制親緣系數表,以制定最優的配對計劃,盡可能避免近親繁殖帶來的遺傳缺陷。其次,要充分尊重孩子們的意願。在老虎的世界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套是行不通的,雄雌雙方互相看對眼了,才肯為對方“亮燈”。
每當母虎發情期,繁育基地就成了大型相親現場。
“我們先要調虎離山,讓雄雌老虎互相串籠,熟悉對方的氣味,再試着讓它們隔着門縫打招呼。”林錫潘説,如果雄雌老虎互不感冒,相親便宣告失敗;反之,安排它們合籠見面,等待進一步發展。但即便走到了最後一步,雙方也可能隨時談崩,大打出手。飼養員必須時刻警惕,一發現氣氛不對,就點燃事先準備好的鞭炮,用響聲嚇退進攻的一方,或者用水管沖水,將雙方分開。
在梅花山,華南虎表現出了極強的擇偶性。母虎“歡歡”只對公虎“旦旦”情有獨鍾,其他求愛者一湊上來,便是巴掌伺候;相較之下,“旦旦”就花心多了,經常對其他母虎暗送秋波。這和感情專一的公虎“賽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面對年輕貌美的母虎“薔薇”和“梅妞”姐妹花投懷送抱,“賽賽”依然坐懷不亂,只對母虎“岩岩”情深似海。
正因如此,儘管梅花山中國虎園現有36隻華南虎,但真正走入婚姻殿堂的老虎並不多。適齡母虎中,暫時只有“歡歡”和“岩岩”參與繁殖。
小老虎萌態可掬。(受訪單位供圖)
全能育嬰師
成家立業後的虎孩子依然不讓人省心,很可能生而不養。
“母虎生産後,我們必須實時監測其健康狀況與母性表現。”“90後”虎爸黃鋮説,像“歡歡”這樣母性十足的老虎,帶孩子親力親為。但“岩岩”卻是個不太稱職的母親,常常對親骨肉不管不問,甚至棄養。2021年,它産下兩雄一雌三胞胎,結果老大“萌萌”被泡在了糞便裏,老二“嘯嘯”被丟在了外舍,老三“阿香”則柔弱得讓人心疼。“放大監控鏡頭看細節,母虎被吮吸過的乳頭通常呈膨大狀態,反之則是未喂過奶。如果超過12個小時母虎還未哺乳,我們就要及時介入,將幼崽帶到育幼室,人工育幼。”
離開了母乳,幼虎喝什麼奶呢?育嬰師們試過找來哺乳期的母羊當奶媽,甚至考慮過狗奶,但都因效果不好而作罷。行業內普遍採用進口寵物奶粉,但其成分與天然虎奶差異很大。
育嬰師們隨即化身營養師,採集母虎乳汁,檢測分析其成分。結果顯示:華南虎母乳中,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非常高,二者之和佔比超過85%。在此基礎上,他們成功配置出了成分接近天然乳汁的老虎專用代乳粉。這項成果近年來已在國內多家老虎飼養機構推廣應用。
讓小老虎愛上喝奶,並不容易,尤其是嘗過母乳味道後遭遇棄養的幼崽更難。飼養員們只能用吸管一滴一滴喂食,遇到挑食的,狠下心來採取“飢餓療法”。餓上一天后,淘氣虎就成了好好吃飯的乖乖虎。
母老虎看起來兇猛,但其實也有溫柔的一面。它們的舌頭佈滿倒鉤,猶如一把可收縮的鋼刷,在獵物身上舔過,能輕易帶出碎肉,但到了幼虎身上,就成了愛的撫摸。人工育幼要盡可能還原這一過程。在喂食前,飼養員需要用熱毛巾或者搓熱雙手,輕柔地按摩幼崽的肛門和尿道口,刺激其排泄。他們還買來了梳齒又密又長的梳子,模擬母虎的舌頭,時不時為幼虎理順毛髮。
一般來説,人工哺育的小老虎,7天左右就能睜眼,23天左右前肢可站立,28天左右後肢站立,學習吃肉和獨立行走,70多天后就能斷奶並吃整塊肉了。但也有先天不足的小可憐,讓虎爸虎媽們揪心不已。
去年6月7日,模範夫妻“賽賽”和“岩岩”再度産下一隻雄性虎崽。由於是一胎獨苗,小傢伙長得又大又壯,加上當天正值高考日,飼養員們為其取名“壯狀”。但經過一段時間飼養,他們發現不對勁。相比正常的虎崽,“壯狀”的胸部輪廓扁平,到了20多日齡前肢依然無法站立,只能像烏龜一樣爬行。他們判斷,很可能是骨骼發育不良,抓緊補鈣、補維生素,情況依然沒有改善。林錫潘急得長了一嘴潰瘍。
不過,大家並沒有放棄。經驗豐富的林開雄為“壯狀”制定了訓練方案:將其放入用木板自製的矯正器,強制“壯狀”保持四肢站立的姿勢,一天訓練10多個小時,睡覺時也不能放鬆。在人虎共同努力下,到了49天,“壯狀”前肢可以站立了,到了76天,後肢也恢復了正常。由於落下了小病根,“壯狀”跑起來總是邁着滑稽的“外八字”,但它已經可以追着活雞捕食了。
每當看到這樣的畫面,林錫潘總是一臉欣慰。他自己也有兩個孩子,大的7歲,小的4歲。不過,林錫潘説,自己陪伴虎孩子的時間,遠比自家孩子要多得多。在福建梅花山華南虎繁育研究所,許多飼養員和他一樣,常常在育幼室裏,陪着虎崽吃陪着虎崽睡,有時一個多月都回不了一次家。
小虎追逐野豬。(受訪單位供圖)
為找回野性
讓華南虎吃好喝好,不斷開枝散葉,不是梅花山養虎人的唯一目標。比起捧在手心裏,他們更希望孩子們有朝一日能夠真正獨立。當務之急,是找回失去的野性。
“在野外環境中,虎崽斷奶後,母虎便會帶着它們學習尋找、伏擊、進攻、撕咬獵物等生存本領。”羅紅星説,在長期圈養條件下,華南虎的野性正逐漸退化。他還記得最初從各地動物園引進的幾隻種虎,看到活雞時嚇得連連後退,甚至反被追着跑。
這與近交導致的遺傳衰退不無關係。我國自1955年開始人工圈養華南虎,從野外共捕獲18隻華南虎,其中6隻有繁殖記錄。截至2023年底,全國圈養華南虎數量已達248隻,均為最初6隻的後代。儘管我國建立了華南虎譜係,在全國範圍內統籌開展血緣調配,但高度近交導致的遺傳衰退依然難以避免,由此導致生育能力降低、遺傳病高發、幼崽死亡率高等問題。
對抗近交衰退最行之有效的辦法,是從野外引進新鮮血液。眾所周知,華南虎已在野外絕跡多年。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展野化訓練,讓圈養的華南虎走出“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舒適圈,習得生存技能,逐步恢復野性,顯得尤為迫切。
成立之初,福建梅花山華南虎繁育研究所便將野化訓練擺在了和人工繁育同等重要的位置。
“我們採取‘循序漸進、自我學習、逐步提高、不斷鞏固’的方法,對3月齡以上的虎提供活體野兔、山雞進行捕獵訓練;對亞成體虎提供小野豬進行捕獵訓練;對成年虎提供成年野豬、梅花鹿等大型動物進行捕獵訓練。”林開雄説,為了提供充足的活體獵物,虎研所引進了野豬、梅花鹿、河麂等種群,並自我擴繁。2005年,首次實現了虎在人工散放條件下的野外成功繁殖並哺育成功。2017年建成的華南虎野化訓練基地和華南虎食物種源基地,是全國面積最大的華南虎繁育野化訓練基地。目前,梅花山中國虎園飼養的36隻虎中,有20隻能夠在散放區捕食野豬等大型活體獵物,並實現繁育後代。
不過,目前的野化訓練依然局限於較小範圍內,相當於將活體獵物送到了華南虎眼前。林開雄希望,未來能夠在更大範圍、更加複雜的倣野生環境中,開展華南虎野化訓練。今後,當地將開展華南虎原棲息地本底調查,為科學合理優化華南虎野化訓練場地提供理論依據;讓華南虎在接近自然的環境中,不斷增強在野外的適應能力、追蹤能力、捕食能力等生存能力;引入現代化監測與人工智能分析技術,收集整理基礎數據,不斷優化華南虎野化訓練方案。
林錫潘則希望,能夠在梅花山建立華南虎基因研究中心,破解更多華南虎遺傳密碼,從基因層面打好華南虎生物多樣性(或物種)保衛戰。同時,普及華南虎文化,打造華南虎IP,開發相關文創産品,讓更多的人像關注大熊貓一樣關注生存現狀更堪憂的華南虎。
上個月底,梅花山自然教育基地——中國虎館揭牌儀式在上杭縣舉行。作為集科普、自然教育、研學旅游等功能於一體的專題展館,中國虎館面積近4000平方米,分“虎嘯”“虎境”“虎福”三部分,全面展示華南虎的生命特徵、生存環境特點及其與人類的關係,多維度展現梅花山的生物多樣性。
讓孩子們真正回到大自然,是梅花山養虎人的終極目標。儘管這一願景目前還不具備現實基礎,但他們希望未來的某一天,梅花山的崇山峻嶺間,能夠重現虎嘯,並一直為這一天而努力着。(記者 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