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既關乎國家的大發展,也關係人民群眾的“小幸福”。近年來,福建民政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部署,緊盯困難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問題,用心用情用力打造溫暖品牌,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因地制宜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兜住兜準兜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以更實舉措、更強擔當、更優效能,讓民生保障變得更有溫度、更富溫情、更加溫馨。
長者食堂處處飄香
一頓熱乎飯,托起老年人幸福“食”光。
臨近中午,福州市鼓樓區慶城社區長者食堂飯菜飄香。肉末蒸蛋、地三鮮、青菜……剛出鍋的熱菜散發出陣陣香味,居民張依伯和許多老人照例在這裡用餐。
“菜色每天都有新花樣,食材新鮮可口,很符合老人的意願。”張依伯説,“日子過得舒心甜美,生活真是越來越好。”
慶城社區工作人員説,社區共有23個小區65棟樓,1萬多名居民裏老齡化佔比近20%。做好為老服務,是基層社區的重點工作之一。
在鼓樓區委區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福州首個“明廚亮灶”長者食堂於前年落地慶城社區,採取“政府搭&建設+企業運營管理”的方式,老年人持“銀齡卡”用餐可享受“一葷一半葷一素”套餐9.9元優惠,每餐可選菜品達10余種。行動不便的老人還可以享受送餐上門等服務,有效解決轄區老人“三餐之困”。
目前,福州已建成長者食堂528家,提供餐位2.13萬個,惠及轄區61萬老人,年均可提供助餐服務88.63萬人次。
放眼全省各地,從城區到鄉村,長者食堂處處飄香。近年來,在民政部的指導下,我省老年助餐服務以老年人滿意不滿意為目標,聚焦“辦得快”“辦得起”“辦得久”“辦得好”,作了大膽探索和有益嘗試,並取得較好成效。
因地制宜“辦得快”“辦得起”。2022年、2023年,省級連續兩年補助建設600個示範性長者食堂,並納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民政部等11部門&&《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後,我省加快推進項目建設。2023年11月,省級一般公共預算提前下達2024年轉移支付資金6000萬元,繼續支持建設400個示範性長者食堂。
在建設過程中,通過“功能疊加一批、新建改建一批、整合利用一批、鄰里互助一批”,將有條件的各類服務設施納入老年助餐服務體系,作為老年助餐服務的主陣地,擴大和優化老年助餐服務有效供給,如整合盤活原有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站)、農村幸福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存量資源,更快更有效地推動實現老年助餐服務便利可及。
因勢利導“辦得久”“辦得好”。建立“個人出一點、企業讓一點、政府補一點、集體添一點、社會捐一點”的多元籌資機制,堅持有償服務、實施分類補貼,加大政策扶持、鼓勵多元籌資,推動實現老年助餐服務持續發展。
為進一步規範長者食堂規模化布局、建設和發展,2022年,省民政廳會同省發改委、省住建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消防救援總隊聯合&&《關於長者食堂建設運營的指導意見》;2023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福建省養老服務條例》,專門條款要求做好老年助餐工作。同時,積極探索各具特色、靈活多樣的老年助餐服務方式,推行“長者食堂+學堂”“孝老食堂”等模式,將“福”文化、新閩菜文化等獨具福建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助餐服務,不斷提升助餐服務質量和水平。
目前,全省已建成長者食堂(助餐點)2871個,其中53個市(區、縣)實現長者食堂鄉鎮(街道)全覆蓋,日均服務老年人15萬餘人次。
應保盡保應救盡救
“低保申請批下來了!”從轄區民政幹部口中得知家裏3人被納入低保的消息後,鄭霞(化名)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鄭霞是莆田市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一位普通群眾。不久前,北岸經濟開發區民政局社會救助經辦的吳鳳萍通過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發現鄭霞家存在一戶多殘的情況,經數據比對分析,迅速作出風險預警標識並派單至鄉鎮。鄉鎮會同村幹部入戶調查核實後,初步判斷其符合低保條件,指導協助鄭霞提出救助申請。鄭霞和她的哥哥、兒子一戶3人很快被納入低保,每月可領取低保金1720元。村民政協管員還為鄭霞的兒子申請了“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補貼。
這是民政部門開展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運用大數據比對和“鐵腳板”走訪,通過線上預警、線下摸排,主動找到困難群眾的一個典型案例。
建立困難群眾主動發現機制,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實現“應保盡保”“應救盡救”。2021年,福建率先開展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及救助幫扶工作,創新建設省級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將100多萬名低收入人口納入監測範圍,加強數據比對分析,定期梳理和交辦預警信息,把主動發現、及時救助困難群眾作為民政部門深化運用“四下基層”制度的重點任務和城鄉基層組織的重要職責,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
不斷優化制度功能定位,從“保生存”向“促發展”拓展。針對救助對象多樣化需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和在全省11個縣(市、區)組織實施試點,創新救助方式,支持各地大力發展服務類社會救助,為困難群眾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疏導、精神慰藉、社會融入、能力提升、資源鏈結等服務,加快形成“物質+服務”救助模式。2023年全省累計投入資金約2.1億元,購買社會救助服務項目459個,探索形成了“微心願”助困圓夢、“四幫四扶”等一批特色做法。
不斷擴大社會參與,先後&&《福建省慈善事業促進辦法》《福建省志願服務條例》等,推動政府救助和慈善組織、專業社工、志願者幫扶服務有效銜接。近三年來,各類慈善組織年均開展慈善幫扶近百萬人次,1100余個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聯動6萬餘名志願者,共服務困難群眾180多萬人次。
不斷提升救助服務效能,通過將低保、特困、臨時救助審核確認權限全部有序下放至鄉鎮(街道),並在福建省網上辦事大廳、“閩政通”APP中開設民政專區,實現困難群眾在線自主申請救助等有力舉措,為他們提供更加便捷可及的救助服務,讓困難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民生保障的溫度。
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66.65萬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享受基本生活保障,28.77萬名低保邊緣人口納入專項救助範圍;2023年各級共支出低保、特困供養等救助資金47.05億元,實施臨時救助14.59萬人次,支出3.08億元;低保、特困供養標準城鄉一體,年人均分別為10099元、25356元,比“十三五”末增長22.3%、18.1%。(記者 何祖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