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青山如黛,一灣碧水繞村而過;村舍錯落有致,庭院乾淨整潔,道路兩側丹桂飄香;村民文化廣場上,古樟樹枝繁葉茂,孩童們在旁奔跑嬉戲……金秋時節,走進福建省邵武市水北鎮龍鬥村,一幅美麗宜居的鄉村畫卷映入眼簾。
“沒想到,這些年龍鬥的變化這麼大。”年逾古稀的馮開雲曾擔任龍鬥村村幹部,他説,龍鬥全村有8.7萬畝林地,山多是龍鬥最大的優勢。但過去,龍鬥的鄉親們吃飯靠“吃山”、村財靠砍樹。
隨着山上的樹木越來越少,龍鬥人越來越意識到:竭澤而漁非長久之計。在當地政府的積極引導下,龍鬥村及時轉變發展理念,調整産業結構,劃定生態公益林、營林補綠擴綠,把森林保護起來。
得益於護林帶來的好生態,如今龍鬥村“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龍鬥村村支書梁伯安告訴記者,2012年,龍鬥村以福禪溪及兩岸旅游資源為依託,引入福建雲靈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峽谷漂流、野外露營、農業觀光、森林康養等生態旅游項目,不少龍鬥村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2013年初,得知村裏的峽谷漂流項目正在“招兵買馬”,龍鬥村村民賴佳林火速報名並順利就業。經過多年努力,目前他的月收入已將近8000元。“在家門口就業,不僅收入可觀,還能照顧家人。”賴佳林説。
在龍鬥村,像賴佳林這樣實現就近就業的村民不在少數。福建雲靈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鄭祖良説,去年,雲靈山景區接待游客數量超過30萬人次,穩定帶動村民就業60人,臨時性季節用工每天達120人以上。
游客紛至沓來,一些村民也從中覓得了商機。每逢周末,龍鬥村村民戴華光都格外忙碌。為了讓游客品嘗到新鮮可口的農家飯菜,他和妻子元小平通常一大早就要在廚房裏忙活起來。最近幾年,看到村裏的游客越來越多,戴華光將自家農家樂的經營面積從100平方米擴大至300平方米,每年的營業收入超過100萬元。
隨着龍鬥村旅游産業的發展,一些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開始返鄉創業。
鋤草、施肥、修剪枯枝……清晨時分,在龍鬥村一處山坡上,楊梅種植大戶田榮和幾名村民正忙得熱火朝天。
田榮在查看蜂箱。新華社記者張華迎 攝
今年35歲的田榮此前先後在福建廈門、河北保定等地工作。2015年返鄉過年時,他看到村子變美了,不少游客前來游玩,於是在自家楊梅林裏套種水蜜桃、蜜柚、油茶等作物,同時發展林下養蜂項目,現在年收入超過30萬元。
這是龍鬥村通過發展特色産業帶動群眾增收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龍鬥村立足自身生態稟賦,引進産業項目,培育發展龍鬥楊梅、“富硒”蘿蔔等“土特産”,努力讓村民在家門口有事幹、有錢賺。2022年,龍鬥村村集體收入達187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9萬元。
村子發展起來了,還要想方設法讓村民受益。梁伯安説,為提升村民的獲得感,這些年龍鬥村每年從村集體收入中劃出30萬元,為60歲以上的老人繳納城鄉居民醫保費用、發放重陽節慰問金,對考上本科院校的大學生實施獎勵。
“從以前的砍樹為生到如今的護林為榮,好生態給龍鬥帶來了好日子。”南平市民政局幹部、龍鬥村駐村第一書記游旭輝説,未來龍鬥村將堅持走農文旅融合發展路子,大力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産業,爭取帶動村集體收入穩步增長、群眾持續增收。(記者張華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