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東南,海歌閩聲。《山海經》載:“閩在海中。”福建境內山多田少,沿海島嶼星羅棋佈,自古以來閩人牧洋為田、與海共榮共存。“以舟為車,以楫為馬”的福建人世代將海洋品格流淌在血脈之中。
2023世界航海裝備大會正在福州舉行。10月13日,福建海洋文化展在中國船政文化城拉開帷幕。一起去感受福建向海圖強的歷史和海洋強省的最新實踐,聆聽“海洋福建”的故事。
閩在海中
中華海洋文明是東方海洋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南島語族的向外擴散,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地處東南的福建在中華海洋文明中扮演着重要而獨特的角色。
漳平奇和洞遺址出土的魚形配飾等裝飾藝術品,是目前福建發現的最早的藝術品。新華網發(福建省文物局供圖)
福建是海洋族群——南島語族的祖源地之一。漳平奇和洞遺址是中國最早的海洋文明遺存之一。有研究認為,奇和洞人是福建及毗鄰地區距今8400年的古南方人群,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南島語系人群。
平潭殼丘頭遺址。新華網發(平潭綜合實驗區旅游與文化體育局供圖)
平潭殼丘頭遺址群,距今6500年至5500年,可以説是以奇和洞個體為代表的東亞古南方人群先民向海洋遷徙的第一塊踏板。平潭殼丘頭遺址群已被考古定性為福建海洋文化肇始的地方,是目前福建沿海地區發現最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是研究南島語族起源地的關鍵區域。殼丘頭遺址發現大量的海生貝殼和鹿類骨骼,表明當時人類謀生的主要手段是海洋捕撈和狩獵。
曇石山遺址。新華網發(曇石山遺址博物館供圖)
從平潭出發,沿海岸線到達閩江口,再溯閩江而上,約60公里就到達了如今的閩侯縣城。閩侯曇石山遺址距今5000年至4300年。五千年前,曇石山先民以閩江下游為中心,開創了八閩人文血脈的先河。同時,以拓展海洋的氣度,衝破驚濤駭浪,駛向遼闊的大海,在廣闊的太平洋上開枝散葉。
福航天下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興盛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歷經千年,是古代世界各文明間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商貿之路、文化之路、和諧之路。福建福船福天下。沉船、港口與貿易品,是考古學家解讀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金鑰匙。
平潭“碗礁一號”沉船出水瓷器——清康熙景德鎮窯黃青花黃釉葫蘆瓶。 新華網發(福州市博物館供圖)
“碗礁一號”沉船遺址2005年發掘於福建省平潭嶼頭島附近海域,其沉沒年代約為清康熙中期。經發掘出水1.7萬餘件瓷器,大部分為景德鎮民窯産品,有青花、青花釉裏紅、單色釉等品種。
來自聖杯嶼元代沉船的高足杯。新華網發(漳州市博物館供圖)
水下考古工作者清理後的瓷器原始堆積。新華網發(漳州聖杯嶼水下考古隊供圖)
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遺址聖杯嶼沉船是繼平潭大練島沉船之後,福建沿海發掘的第二艘元代沉船遺址。聖杯嶼沉船是我國目前已發現保存較好的元代沉船,它的發掘對研究元代中晚期龍泉窯瓷器的生産和銷售、福建古代海洋交通線路,以及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方式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考古資料。
鄭和下西洋的壯麗航程中,福建同樣扮演了濃墨重彩的角色。鄭和選中福州長樂作為下西洋的駐泊基地和開洋起點港,在鄭和七下西洋的28年間,航隊往返駐泊長樂達4年之久,航隊在此補充給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留下許多珍貴歷史遺存。
《天妃靈應之記》碑。新華網發(鄭和史跡陳列館供圖)
在福州市長樂區鄭和史跡陳列館內,保存着一塊《天妃靈應之記》碑,俗稱“鄭和碑”,是鄭和等人在第七次出使西洋前所刻。碑文詳細記載了鄭和船隊下西洋的時間、地點、人員以及所到達的國家、海外貿易和友好往來等情況。
馬尾羅星塔。新華網發(福建船政文化管委會供圖)
鄭和航隊所用的國際航海圖中的福州馬尾羅星塔,後被標示為“中國塔”,至今仍巍然屹立。
“海舟以福建為上。”福建造船業歷史悠久。
泉州灣南宋海船。新華網發(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供圖)
早在戰國,建安郡侯官 (今福州)設典船校尉。六朝時福建“商舶遠屆,委輸南州”“舟舶繼路,商使交屬”。宋元時期,福建成為全國造船業中心之一,福船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運用最為廣泛的船型之一。明代,福船成為我國航海木帆船的三大類型之一,民船的質量甚至超過了官船、戰船,一些國家紛紛來福州造船、修船、買船。
福建船政輪機廠舊影。新華網發(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供圖)
這裡是生産船用蒸汽機的車間,1871年製造出中國第一台船用蒸汽機。福建船政由此完成了核心技術從仿製到自主的飛躍。
傳承歷代福建海洋文明優秀傳統,福建船政開闢了中國近代第一個造船業基地,繼而成為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發祥地、近代中國“向海圖強”的發端。
向海而興
中國船政文化城核心區船廠片區一角。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閩天不長閩海長,福建不僅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之一,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近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立足福建實際和區位優勢,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建”,全力推進海洋強省建設。
繁忙的廈門港。新華網發(廈門港口管理局供圖)
安裝在三峽集團福建海上風電場區域的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是全球首&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大、單位兆瓦重量最輕的風電機組。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福建寧德三都澳白基灣海域新型塑膠漁排鱗次櫛比,與藍天碧海相映,成為海上一道亮麗風景。新華網發(寧德市委宣傳部供圖)
“閩投1號”是全國首&漁旅融合的半潛式深海養殖&&、福建省首個深海智慧漁旅&&。新華網發(閩投深海公司供圖)
我國首艘全數配備國産化科考作業設備的載人潛水器支持保障母船“探索二號”,由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適應性改造。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 攝
向海而歌,奮楫逐浪。悠遠綿長的福建海洋文化,流淌着閩人與海洋相擁逐夢的故事。
因海而興,向海圖強。放眼遼闊海域,福建海洋科技創新勢頭正旺,“海上福建”建設正劈波斬浪,揚帆遠航。
文案:劉豐
資料來源:福州市馬尾區人民政府、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員會、福建博物院、新華社、福建日報、福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