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線雕技藝是從古代佛像表面裝飾手法中逐漸演化,並最終獨立發展出來的一種工藝類型。其運用漆線立體堆疊的手法,通過貼金、配彩,達到“錯彩鏤金,雕繪滿眼”的藝術效果。

傳統的漆線雕工藝是用陳年的磚粉、大漆和熟桐油等原料調和,反復舂打、手工搓成柔軟而又富有韌性的漆線,然後在涂有底漆的坯體上用漆線盤、結、繞、堆,塑造出浮凸的圖形。它的製作包括打稿、舂泥、搓線、盤線、安金油、貼金、洗金等諸多工序。創作一件作品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

如何讓漆線雕這項傳統技藝不被時代淘汰?廈門蔡氏漆線雕第十三代傳人、廈門漆線雕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蔡超榮通過借鑒現代雕塑等領域的藝術理念,並在作品的選題上大膽突破,將現代元素融入古老技藝,創作出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漆線雕作品。

2006年,廈門漆線雕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漆線雕也逐步從瀕危的手工技藝蛻變為了世人矚目的國禮,成為閩南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

從用途單一的塑像裝飾手法到非遺技藝,再到世人矚目的藝術瑰寶,其間無不展現工匠們的傳承和堅守、匠心與智慧。在一代代傳承人的不懈努力下,歷經歲月的漆線雕藝術正在煥發新的光彩。

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
中共福建省委講師團
新華社音視頻部紀錄片工作室
聯合出品
[責任編輯:鄭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