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新春走基層|福建松溪:0.7畝甘蔗地如何“逆襲”帶富山村?-新華網
這個古老村落吃上了“旅遊飯”,10年間,夢想照進現實。
首頁 政情 産經 金融 房産 健康 臺灣 旅遊 訪談 視頻 無人機 VR
頭條視點原創政情視頻

新春走基層|福建松溪:0.7畝甘蔗地如何“逆襲”帶富山村?

2022-01-24 18:22:32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福州1月24日電(肖和勇 袁羽 林晨)王仕有種的200來畝“百年蔗”又豐收了。“每畝年收入都在5000元左右,這幾年都很穩。”

  王仕有彎腰將一攏甘蔗捆扎起來,扛著走向田埂。他的身後,成片甘蔗綠林在風中颯颯作響;不遠處的村辦糖廠裏,又一鍋糖漿新鮮出爐,清甜的滋味彌漫開去,縈繞在人們心間。

  王仕有所種的“百年蔗”,是閩北小城松溪縣萬前村特有的作物。根據當地史料記載,萬前村先民在清朝雍正四年開始種植這種甘蔗,迄今已有近300年歷史。“百年蔗”名頭由此而來,聲名遠播。

  但盛名之下,這種稀罕作物卻曾遭遇嚴峻的生存困境。

  萬前村坐落在青山綠水間,位置偏僻,交通閉塞。多少年來,村民們以“百年蔗”為原料,堅持土法熬制蔗糖。可到糖漿凝成方塊時,另一重憂愁擺在了眼前:山重水復的村子,怎麼把糖塊賣出去?村民們只能背著扛著,走山路、蹚水路,追趕著日光,在群山峻嶺間奔走。

  終于,年復一年的苦心經營,在現代工業化生産的衝擊下越來越撐不下去了。在萬前村,種“百年蔗”的農戶越來越少。大片甘蔗地改種水稻和茶葉。到了王仕有這一輩,萬前村的“百年蔗”種植面積,只剩下0.7畝。

  一晃經年。就在母蔗地近乎被村民遺忘時,“百年蔗”突然重回人們視野。

  那是在2012年,萬前村黨支部牽頭成立百年蔗蔬菜專業合作社,決心開發這一稀有資源,帶領村民“點綠成金”脫貧致富。

  一開始,村民不願入股,更不願引種。于是,那年春天,最早加入合作社的7名黨員帶頭拿出約5畝田地試種“百年蔗”。他們“眾籌”了15萬元購買制糖設備,農閒時還相約出了趟“遠門”,到浙江義烏學習制糖技術。

  在他們忙得熱火朝天的時候,松溪河畔打樁架橋的聲響打破了這個山村的寧靜。那是萬前村的第一座大橋。修路致富這一樸素道理,還有那片綠意蓬勃甘蔗林,讓村民看到了生機,有了盼頭。

  要説村民真正吃下了“定心丸”,是到了2013年春節。

  試驗田長出的第一茬甘蔗熬出糖,賣了好價錢。最早入股的王仕有至今記得,合作社賺到的“第一桶金”,是11萬元。消息不脛而走,在返鄉過年的村民當中引起不小的轟動。

  這一年合作社開門納新,30多名農戶自願入股。嘗到甜頭之後,更多農戶加入了進來。幾年之後,萬前村黨支部對合作社進行改革,推出股份認購模式:村集體入股持有合作社5%的股份,全村200多戶村民認購其余95%的股份。

  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上,萬前村沒讓一個村民掉隊。時至今日,萬前村“百年蔗”種植面積已達480畝,畝産年收入穩定在5000元左右。而在萬前村之外,松溪縣另有6個鄉鎮也引種了“百年蔗”。到2021年,這6個鄉鎮種蔗面積達2000畝,未來3年內擴種規模將達到1萬畝左右。

  大寒節氣已過,萬前村“百年蔗”採收、熬制也到了尾聲。0.7畝母蔗地上,甘蔗依舊綠意蔥蘢。不遠處,合作社成員多年前“眾籌”蓋起的2000多平方米村辦制糖廠,仍在熬制生産著糖漿。

  萬前村這一“甜蜜事業”走上産業化發展之路後,並未止步。

  從最初的糖塊加工起步,“百年蔗”已被開發出零食、酒類、飲料等特色産品。近年來,這些産品試水“觸網”,通過電商渠道、直播帶貨打開了更大的市場。當地注冊了“萬前百年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不斷深挖産業鏈,持續提高産品附加值。

  今天的萬前村,一棟棟簇新的農家小院在甘蔗林邊“長”出來,沿著水泥村道向外鋪陳。蔗園裏,機耕道被改造成觀光道。糖廠旁,“百年蔗”主題鄉村集市也已建成。村子裏,更有村民辦起了民宿。

  這個古老村落吃上了“旅遊飯”,10年間,夢想照進現實。

  臨近春節,王仕有終于閒了下來。這名60多歲的老蔗農常常“造訪”那片0.7畝的母蔗地,一遍一遍看根、看葉、看長勢。大地寂靜的時節,一切都回到最初的模樣,等待下一個春天的到來。

[責任編輯:陳醉 連雨欣]
分享該新聞到微信朋友圈:
1、打開手機軟件“微信”--“發現”--“掃一掃”。
2、對準左邊二維碼進行掃描
3、識別成功後,彈出是否瀏覽該頁面,點擊確定。
4、點擊手機右上角分享按鈕,分享到朋友圈。
手機適配版    |    電腦PC版 
Copyright © 2016 FJ.news.cn
返回
01007010001000000000000001111504112829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