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鄉村振興丨花卉集鎮“新農人”:在故鄉熱土打造“美麗産業”-新華網
如今,永福鎮有上千個杜鵑品種,把盆景工藝結合到花卉的形態上,使永福杜鵑從簡單的農産品變成工藝品,價格翻了好幾番。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在線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交互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信息

鄉村振興丨花卉集鎮“新農人”:在故鄉熱土打造“美麗産業”

2023-04-03 10:16:23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新華社福州4月1日電 題:花卉集鎮“新農人”:在故鄉熱土打造“美麗産業”

  新華社記者周義、吳劍鋒

  曾幾何時,走出鄉村是一代人逐夢的起點。但在福建龍岩漳平市永福鎮,一批“新農人”帶着新思想、新技術、新農具,扎根大山,在故鄉熱土盡情施展才華。

  農民專家:創辦花卉研究所

  永福鎮平均海拔780米,年平均氣溫17.3攝氏度,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花。

  “永福被譽為‘中國杜鵑花之鄉’,杜鵑花種植面積達5.5萬畝,盆栽杜鵑花佔全國市場份額的70%以上。”永福鎮副鎮長王秋鵬説。

  陳子望是當地最早種植杜鵑的花農之一,但本土杜鵑繁殖難、生長慢,所以國外進口的杜鵑品種長期廣受歡迎。作為土生土長的永福鎮人,陳子望看到本土杜鵑逐漸銷聲匿跡,急在心裏。

  為解決這一問題,陳子望召集村裏懂技術的骨幹,帶頭創辦了花卉研究所,專攻杜鵑的栽培技術和品種研發。陳子望試驗了土質的類型、水分等多種要素,並引進國外品種與本土品種進行雜交,選育出新品種,實現了露天栽培向盆景栽培的轉變。

  “以前杜鵑作為工程苗,一棵苗賣幾塊錢到十幾塊錢不等。如今,永福鎮有上千個杜鵑品種,把盆景工藝結合到花卉的形態上,使永福杜鵑從簡單的農産品變成工藝品,價格翻了好幾番。”陳子望説。

  創新無止境,陳子望還帶領科研人員綜合應用花期調控技術,實現了“永福杜鵑四季開”的目標。

  創業青年:打造家庭“後花園”

  這個春天,永福鎮鴻浩園“出了圈”,引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村民稱其為“後花園”。記者走進這裡,只見木涼亭居水而建,顏色各異的杜鵑花裝點其中,宛如世外桃源。

  3月16日,游客在永福鎮觀賞杜鵑花。新華社發(肖和勇 攝)

  多年前,這裡是一片荒蕪之地,返鄉創業青年黃艷的到來使其發生了巨大變化。

  “我大學學的是園林設計,正好家鄉在發展花卉産業,就想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打造一個與眾不同的鄉村花園景觀。”永福鎮鴻浩園負責人黃艷説。

  如何選取花的擺放位置、顏色、造型?如何把它們融入生活環境中?如何讓人為景觀體現自然山水的意境?帶着這些問題,黃艷還專門回校請教了自己的導師。

  “整個花園有十幾畝地,七八百個品種的杜鵑。”如何讓花園産生經濟效益,黃艷自有一套生意經。她説,自己不只賣花,還賣配套服務,會根據顧客的家居風格和布局提供設計方案,上門為其打造家庭“後花園”。

  賦予花卉更高的審美價值,把園林設計作為核心競爭力,黃艷的想法符合當下大眾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她也因此獲得成功。“一年銷售額可達30多萬元,現在基本上忙不過來。”黃艷説,未來她打算推廣這种經營模式,讓花卉經營更上一層樓。

  鄉村網紅:帶領農婦當主播

  不僅是杜鵑花,永福的茶花、蘭花等花卉産業也順勢發展起來。但如此美麗的花卉,如何走出大山,是擺在村民面前的一道難題。

  遠在江蘇從事電商服務的陳玉鳳聽到家鄉的花難以打開銷路,毅然放棄月薪上萬元的工作,帶着運營團隊回到永福,既開實體檔口,又幫村民線上賣花。

  “租了場地,我自己做主播,把花擺在身後,向觀眾展示永福杜鵑,慢慢就小有名氣了。”陳玉鳳説,她和團隊拍杜鵑的美照、視頻,傳到各個社交&&,讓家鄉的杜鵑花被更多人知曉。

  電商&&成為村民的新銷售渠道,一時間,當地不少三四十歲的婦女紛紛上門拜師學藝。陳玉鳳開始轉為幕後,傳授直播技巧,她培訓出來的兩名主播一晚上就能直播帶貨過萬元。

  鋻於“農村主播”越來越多,永福鎮投資建成了佔地10畝的電商産業園,依託“互聯網+農業”,為花農打造集花卉生産、農産品展銷、物流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花卉産業集聚地,使永福花卉形成了新的業態模式。截至目前,永福鎮從事電商的農戶已超3000人。

[責任編輯:袁羽]
0100701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489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