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4月15日電(程立葳 肖和勇)周一上午8:30,福州八中高一(10)班學生坐在教室裏,等待一場他們十分期待的時政演講。這堂課,有學生的演講、老師的講評和同學的互動交流,孩子們很喜歡這種模式。這是已在福州八中推廣普及的思政課。
長期以來,思政課往往被貼上“枯燥”的標籤,很難與學生的“喜愛”沾邊。如何把思政這堂課既講深講透,又講出趣味、講出吸引力?福州正在打破傳統,探索各類創新形態的“大思政課”教育模式。
一堂有故事的思政課
每次思政課的前5分鐘,福州八中高一(10)班都會有一位同學上&演講。從福州改革開放的生動案例、“逆行者”的抗疫事跡,到波瀾壯闊的航天工程建設、“一個都不能少”的脫貧故事,孩子們被帶入生動的情境中。這個班的學生黃宇軒覺得,聽同學講故事,“不説教”“有意思”。而更讓他膜拜的,是思政課老師林曉楓,“她每次點評同學的演講,居然都能和我們課本學習的學科內容‘無縫銜接’”。
留出5分鐘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開展演講,這樣的思政課在福州八中很受學生歡迎。
“我們準備演講內容,要去學習很多知識,無形中就拓寬了知識面。從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輸出,很有成就感。”高一(10)班學生戴月宸説。
“學生喜歡案例式教學,有議題、有互動,能激發主動思考。”福州八中思政課教師朱永欽很讚同這種教學創新。
3月23日,朱永欽開了一堂市級公開課,主題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課堂上,他引入了三位八中校友——被譽為“刀尖舞者”的“時代楷模”王智煌、走紅網絡的“靈魂砍價”張勁妮、“逆行者”消防幹部黃新傑的故事,並設置了三個議題讓學生辯論。
王智煌的故事,讓孩子們了解了我國如何統籌發展與安全,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張勁妮的故事,告訴孩子們“每一個小群體都不應該被放棄”的道理;黃新傑的故事,引導孩子們思考怎樣成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
課堂氣氛活躍,看似枯燥的話題在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中變得生動起來。
對於讓思政課“活”起來,福州教育研究院德育處主任嚴權綱的思考是“應着眼學生發展的學段特徵,改‘硬灌輸’為‘善 啟發’,改‘想當然’為‘接地氣’”。
福州八中黨委書記林曉楓説:“理論要冒着熱氣和地氣走進學生。”
吸引“網絡原住民”
福州三中西湖校區高一(7)班高上涵、林志浩、楊俊傑三位同學,坐在校園電視台的演播室裏,完成了一期《榕樹下共話讀本》的微訪談節目錄製,思政課老師莊少娥全程指導。
幾位同學觀看了從網上找到的新華網視頻短片《鄉村振興看福建》和央視短視頻《什麼是福》。孩子們觀看後很受觸動,展開熱烈討論,從福建鄉村振興的視角,暢談自己對人民幸福、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理解。
林志浩舉了個身邊的例子:他的家鄉永泰縣産青梅。以前沒有銷售渠道,農戶只能把青梅賣給小攤販,收入並不高。後來政府派來專家指導農戶種植,提高了品質和産量,又找來合作方,把永泰青梅銷往全國各地,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這組由學生自主策劃、製作的微訪談節目,除了在課堂上播放外,還被上傳到學校微信公眾號、“福州教育”微信公眾號以及學習強國&&等。
“把話筒交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性還給學生,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時,讓《榕樹下共話讀本》更有感情、更有滋味、更有力量。”福州三中團委書記趙曉丹説。
“這一代的孩子是‘網絡原住民’,他們是在電子産品陪伴下長大的。思政教育就應該善用‘聲光電’、走進互聯網。”福州市教育局思想政治處處長徐章海説。
在福州各中小學校,思政教育創新如雨後春筍。例如福州三中讓學生穿上漢服,在“劇本殺”游戲中學習金融知識,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福州八中構建“講求整體效益,重情、重導、重實踐”的“一體三重”教育教學模式,打造一批基於智慧課堂的代表性課題;福州十一中圍繞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開展教師崗位大練兵活動。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融合,是教育提質增效的必修課。”福州八中校長陳晨説。
種下一顆真與美的“種子 ”
無論是有故事、有思考、有互動,還是“網言網語網趣網游”,最終的目標都指向讓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
在福州市倉山區實驗小學,每當升旗儀式的國歌奏響,校園裏無論是老師、學生,還是保安、清潔人員,都會停下手中的事情,面向國旗方向肅立行注目禮。即便是遲到的孩子,此時此刻也必定停下腳步,就地敬禮。這樣的細節,多次被家長拍成視頻上傳網絡。
陳醉 製作 福州倉山區實驗小學提供素材
“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細節中,作為日常行為習慣來養成,這樣的工作我們已經堅持多年。”福州市倉山區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副校長李兵説。
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一小學校長王衛紅認為,基礎教育階段的思政教育,其實就是在孩子心中埋下一粒“種子”。而種子成長所需的土壤,就是榜樣的力量。
“給孩子樹典範,引導他們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這就是我們説的‘環境育人’。”王衛紅説。
在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一小學的操場、走廊等空間,處處都懸挂展示着榜樣人物的事跡,他們邀請奧運冠軍石智勇等走進校園給孩子們講課、鼓勵孩子動手畫出自己心中的榜樣、樹立學生榜樣、打造“昂首挺胸 蘭星好少年”……
拼版照片: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一小學校內展示的學生剪紙、繪畫作品(3月30日攝)。新華網 肖和勇 攝
“從2017年開始,我們就大力倡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福州市教育局思想政治處處長徐章海説。為此,福州市&&了各種舉措來支撐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開展。2018年,&&了《福州市中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實施綱要(2018-2020)》,着力培育“好學上進、文明有禮、健康生活、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好習慣,發布中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之歌《新時代榕城好少年》;2020年,福州市評出31所習慣養成教育基地校和100名“習慣養成之星”;2021年2月,由福州市教育局組織編寫的《習以為常——福州市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系列讀本(幼兒版、小學版、初中版、高中版)》,按照不同年齡段學生不同特點編寫,細化五大好習慣,形象生動、淺顯易懂。
福州市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系列讀本。新華網發(福州市教育局供圖)
“這項工作影響是無形的,但受益卻是一生的。”徐章海説。
構建“潤物無聲”的大思政課堂
“環境育人”的環境要素遠不只是學校環境、課堂環境,課堂以外的時間、學校以外的場景同樣不能“失守”和缺位。讓思政教育走出課堂、走進社會、走上網絡、走入家庭,創造覆蓋學校、社會、家庭和網上網下的全維度“大思政”良好育人環境,才能真正讓思政教育實現成風化人之效。
“教學只是育人的一個環節。”福州教育研究院院長方穎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應形成一體化。
為促進家校融合教育,2022年福州十一中牽頭編印了匯集117個家庭教育心得的《共研家教智慧 凝聚成長力量》。這本家庭教育案例手冊,請家長現身説法,從“小事中學會擔當”“營造輕鬆和諧家庭氛圍”“理解的力量”“和孩子一起成長”等不同側面提供了參考。
“家庭教育的影響,對孩子成長是非常關鍵的。”福州十一中校長王恩奇説。
拼版照片:福州十一中七年級學生在明信片上寫下夢想,郵寄給未來的自己(3月29日攝)。新華網 肖和勇 攝
拼版照片:近日,福州市鼓樓第二中心小學舉行一年級“爸爸家長會”,探尋家校協同育人新路徑。新華網 蔣巧玲 攝
福州十一中還牽頭成立“家校社網協同育人共同體”,將該校對口小學、社區和家庭都納入成員單位,定期互相推送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文章及微課,給家長共享學習;定期召開共同體家委會代表會議,討論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習、生活等習慣養成和家庭指導技巧;邀請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專家開展心理、行為、普法等講座,並通過線上直播向社會開放共同講座資源。
福州三中設立了家長學校,組織分享會,開展心理講座,動員家長參與“百年黨史我來講”主題宣講活動,加強與近鄰黨建共建單位和社區&&,與社區共同組織“湖濱青年説”宣講隊,組織學生參加志願者服務活動,參與垃圾分類公益宣傳……
“讓學生走出去,在社會的環境裏去感悟、印證理論知識,這是‘大思政課’的應有之義。”福州三中黨委書記連仁昌説,未來他們還打算與周邊更多單位合作,形成一個“環西湖帶思政教育圈”。
福州三中高一(5)班同學在西湖公園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新華網發(福州三中供圖)
3月30日,福州市倉山區實驗小學流花溪校區,學生在語文課上回答問題。新華網 肖和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