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區後溪鎮推出“地名+農産品”系列IP。
同安區褒美村以“地名+品名”的形式打造“褒美進士芋”。(廈門市民政局供圖)
初冬時節,驅車行駛在廈門,一棟棟樓宇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縱橫交錯,建業路、會展路、展鴻路等一個個路名見證了鷺島發展,也沿襲了傳統地名文化,地名管理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如何以地名管理服務賦能高質量發展?
廈門市民政局對此高度重視,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加強統籌謀劃,健全規章制度,強化地名研究,規範道路命名,持續推進“鄉村著名行動”,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力服務廈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發掘地名文化
傳承地方價值認知
“同文路”因同文書院得名。同文書院成立於1898年,是廈門第一所現代化意義的學校,為傳承歷史記憶,市民政局提議用“同文”命名旁邊道路。
將歷史文脈保留,轉化為城市印記,是市民政局做好地名管理的題中之義。從開展地名普查到明確“將歷史悠久,具有重要傳承價值的地名納入保護範圍”,從匯聚專業力量成立地名專家庫到組織地名專家調研論證,種種舉措都是為了在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中,守住百姓心中的精神地標。
“局口街”,從清朝乾隆年間保留下來的老街名稱,沿用至今;“百家村路”,是廈門最早的安置房社區,百來戶人家遷至此,故名;“圖強路”,取奮發圖強之意;“白鷺洲路”,伴隨着筼筜湖整治得名,白鷺又為廈門市鳥,獨具廈門特色……這些廈門人熟悉的路名,展示着一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時刻提醒眾人“知所從來,方明所去”。
“寥寥幾字的地名往往能將城市特色鮮活地呈現出來,或代表地理舊貌,或代表商業活動,抑或是民俗風情,民政部門傳承地名文化之舉具有前瞻性和規劃意識。”廈門市行政區劃與地名學研究會副會長楊羽翔對市民政局深謀遠慮、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讚賞。
規範地名命名
滿足城市發展需求
2024年11月起,廈鼓海域3個客運碼頭啟用新名稱,此舉旨在為游客提供更加精準、便捷的引導服務。據了解,此前碼頭名稱在實際使用中指向性不夠清晰、易讓人産生混淆。市民政局從群眾需求出發,加強與港口管理部門的溝通,嚴格執行《地名管理條例》,積極參與客運碼頭更名工作。
隨着城市的發展壯大,城市道路網不斷更新,市民政局統籌推進道路命名及名稱規劃工作,滿足城市發展需求。一方面,&&《廈門市道路命名導則》等多份文件規範道路命名工作,經充分徵求意見、邀請地名專家論證,完成500余條地名申報。另一方面,加強新開發片區內道路命名規劃,順利完成馬鑾灣新城片區、翔安新城片區、機場片區等600余條規劃地名確認,避免工程名等不規範地名亂用。
推進著名行動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城區有名,鄉村亦有名。自民政部、省民政廳部署“鄉村著名行動”以來,廈門高度重視,印發《廈門市“鄉村著名行動”實施方案》,結合地名命名、地名設標、地名文化保護、地名信息服務、地名賦能等5項行動13個重點任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褒美村是同安區革命老區基點村,該區緊扣褒美村獨特的地域環境、人文因素和産業特點,於今年2月以“地名+品名”的形式成功註冊了“褒美進士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該商標的註冊,讓地名賦予了農産品更多價值,有力地促進了老區人民增收。在市委宣傳部、市民政局、市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集美區後溪鎮邀請&&團隊策劃推出“地名+農産品”系列IP,幫助黃地村打造地名特色農産品。本月,“黃地臍橙”IP正式對外亮相。
“鄉村著名行動”,起名是基礎。在翔安區,鄉親們口中“翔安隧道旁那條路”變成了“揚帆路”;在同安職業技術學校旁,立起了“篤行路”的路牌,一些村莊還安裝了“數字門牌”……“鄉村著名行動”開展以來,廈門已設置門牌12.7萬餘塊,較好地方便了群眾生産生活。
“著名”也是助發展。目前廈門已完成3000余個地名、興趣點採集上圖,鄉村游的旅人不用急着找當地人問路,田園風光之旅多了幾分自在;從事民宿、自助採摘的經營者等在家裏,也自有游客上門……地名與農村電商、&&經濟和農文旅發展等深度融合,打通要素流動壁壘,讓城與鄉實現“雙向奔赴”,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市民政局還通過“鄉村著名行動”,挖掘閩南傳統文化,開展民俗文創,有力地帶動了紅色文化遺存保護和利用,打造了集美區崎溝村、海滄區新垵村、同安區後宅社區、翔安區彭厝社區等一批老區建設品牌,讓老區綻放新容顏。(鄧婕 林小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