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塢海産開發公司培育出優質海帶品種。記者 原浩 攝
連江定海灣,湛藍的海面上分佈着大大小小的海帶基地、種苗場,這裡被譽為“中國海帶之鄉”,全國每3株海帶苗就有2株來自連江。
“海上豐産豐收,好品種是一大關鍵。”作為新晉的“國家級福建連江海帶良種場”,連江官塢海産開發公司負責人林哲龍説,自從掌握核“芯”技術後,自主培育的“黃官”系列以及“閩優”系列海帶苗,畝産達3萬公斤,不僅自給自足,還成功“反哺”中國海帶人工繁育的發源地大連等北方地區。
連江海帶走上了全國餐桌,福清花蛤同樣聞名遐邇。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起,福清三山鎮創辦了當時全省首家花蛤人工育苗場,解決花蛤大水面人工育苗的技術問題,奠定了規模化基礎。如今,隨着産業鏈延伸,灘塗育苗、中苗養殖、成蛤養殖和銷售、深加工等各環節越發成熟,村民紛紛因苗致富。
打造“海上糧倉”,離不開優質水産種業“芯片”的有力支撐。
近年來,福州現代漁業發展迅速,多項水産苗種産量持續穩居全國前列。其中,海帶、菲律賓蛤仔、金魚等特色優勢種業在全省乃至全國居領先地位,海帶和菲律賓蛤仔育苗分別佔全國60%、80%以上。
不僅如此,優勢“良種庫”仍在持續壯大。福州通過大力實施水産種業“5個10”工程,培育了一批優勢品種,比如海膽、扇貝、三倍體牡蠣、青蟹、海參、對蝦等高品質、高價值適合現代化養殖的優良品種。
以海膽為例,今年連江筱埕鎮海膽育苗基地再次刷新數據:作為全球三大頂級海膽之一,中間球海膽苗成功量産4000萬粒,具有生長快、個頭大、抗病性強、存活率高等優點。在連江縣海洋與漁業局工程師王為剛看來,這是一次極大的突破,“從2021年着手試驗,到實現量産,意味着我們順利實現南方規模化人工育苗”。
推動種業振興,企業是骨幹力量。目前,全市共有水産苗種場161家,其中海水苗種場154家,淡水苗種場7家,現有全省唯一一家中國水産種業育繁推一體化優勢企業,國家水産種業陣型企業3家,隨着企業與科研單位、金融機構、種業基地不斷高效對接,競爭力和産業帶動力實現穩步提高。
在羅源,福建省洋澤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煙&&岸帶研究所、省水技站、省淡水所等建立産學研合作,持續開展沙蠶良種提質增效和培育技術升級,陸續培育出沙蠶新品係1號、2號,順利實現沙蠶全年繁育養殖。
攥緊種業“福州芯”,豐盈“海上糧倉”。當前,福州正紮實推進水産種業振興行動,繼續做好水産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抓好水産種業創新攻關、水産種業基地建設以及優質、高效、多抗水産新品種的示範推廣,計劃到2025年底,全市優勢特色養殖品種良種覆蓋率達85%以上。(記者 藍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