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親眼所見,很難想象,火與土能鍛造出如此驚艷的絢爛。
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建窯建盞文化展”展館,135件古代建窯建盞與相關文物、298件當代建窯工藝品讓參觀者流連忘返,建盞釉面的微觀世界更是讓大家嘆為觀止。
把建盞置於顯微鏡下,晶體炫目多彩。這只建盞釉面像漫天飄落的小雛菊。新華網發(南平市建陽區建盞文化産業研究發展中心供圖)
福建建陽的建窯曾是宋代八大名窯之一。建窯出産的黑釉瓷器——建盞,一度經海上絲綢之路熱銷海外。宋代之後,建盞燒制技藝雖失傳數百年,仍憑藉其獨特的魅力“浴火重生”,回到歷史舞&。
2011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新時代工匠們孜孜求索,不僅復刻出老祖宗的手藝,更汲古出新,探索出一條條特色之路,古窯之火重放異彩。
新工藝:千年窯火重燃
建陽人對建盞的喜愛,“寫”在每一個日常。
“你看,千年過去了,色澤還是那麼鮮亮。”見來了新客人,水吉鎮後井村中青代建盞傳承人周建平從櫃子裏拎出一個塑料袋,打開舊報紙的層層包裹,取出兩塊建盞殘片展示道。
“更妙的是,這兩塊殘片是我時隔十年、在兩個相距甚遠的地方先後蒐集到的。”説着,周建平就像變魔術似的將殘片拼在了一起,紋路嚴絲合縫,言語間滿是興奮。
後井村是建窯古窯址所在地,相傳歷史上曾有“百窯百井”的盛況。宋末元初,因飲茶習俗的改變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建窯改燒青白瓷器,建盞燒制工藝也逐漸失傳。
後井村遺存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最長(135.6米)的建盞龍窯。新華網 林晨 攝
1979年,由中央工藝美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輕工所、建陽瓷廠等聯合組成的攻關小組,開始倣古建盞實驗,終於在1981年研製出FangSong兔毫盞,使得建盞燒制技藝重現光彩。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建盞再次走進大眾視野,其所深藏的文化底蘊和自帶的“盲盒”屬性激發了當地匠人的創新才能和創造熱情,越來越多的建陽人加入復興建盞工藝的隊伍。建盞工藝也從最初的倣古花色盞燒制,發展到成功復原並拓展了宋代建盞中的兔毫盞、鷓鴣斑盞、油滴盞的燒制技藝。特別是近年來,建盞匠人們通過改變釉的比例,燒制的溫度、曲線,窯爐的形狀等,創造出了許多藝術形象鮮明的作品。
現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298件當代作品,是近年建陽建盞工藝師創造的集中展示。他們將傳統的建盞形態進行重塑和演繹,釉面突破黑色局限,出現了新的肌理,晶體效果更炫目多彩。
“紫玉甌心——中國建窯建盞文化展”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新華網發(南平市建陽區建盞文化産業研究發展中心供圖)
一批技術實力較強的民間工藝師,成長為工藝美術大師、非遺傳承人。截至目前,建陽共有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137人、建盞行業工藝美術師248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26人、市級工藝美術大師44人。
新業態:點亮振興之路
千年窯火的重燃,不僅再現了建盞的魅力,也為建陽打開了一條特色産業之路。
如今,建陽的城市和鄉村,建盞企業或工作室星羅棋佈。全區34.6萬人中,超6萬人在做建盞生意,註冊建盞企業和個體約9500家,年産值達70億元。
“我現在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做好傳幫帶。”作為福建省級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許家有高興地看到,年輕一代在傳承父輩工藝的同時注重創新突破,燒制出兼具傳統審美與現代風尚的代表作。
有別於老一輩建盞人追求傳統工藝復原,新一代建盞人更多在思考如何讓建盞從收藏界走進大眾生活,特別是如何與青年群體建立鏈結。
“盞二代”吳繼旺,在父親吳立主傳授的燒盞技術基礎上,創作疊加雕刻和手繪,植入青年人喜歡的元素。
青年工藝師李光熙,在薄胎、雙面釉的探索上,樂此不疲。
和遠山隱生活體驗館創始人黃文華,用直播推廣建盞文化,以器型定制增加客戶的參與感和體驗感。
“80後”新匠人黃有明和謝聰,在嘗試通過直播等更多渠道拓展海外市場。
一批批建盞新秀脫穎而出,“新血液”“新思維”與古老建盞燒制技藝的碰撞,推動了當代建盞的個性化和多元化發展。
2023年,建陽獲得“中國建盞之都”稱號。“接下來,建陽將在現有考亭書院、建盞文創園、夢華錄等景點基礎上,構建一個集生産、生態、生活、生根於一體的‘手工制瓷基地’,推動建盞與旅游、建盞與茶業、建盞與商業等多業態融合發展。”南平市建陽區區長王衝&&。
新勢能:以建盞對話世界
為促進建盞工藝進一步發展,近年來,建陽大力推進科技賦能,探索這項古老技藝的更多可能性。
“我們通過建盞原料分析,獲得大量的物化指標,目前已搭建建盞原料研發數據庫,希望推動建盞原料真正實現標準化、科學化、穩定化。”南平市建陽區建盞生態資源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茂富介紹説,目前該公司研發的“彩曜1號”原料已投入使用,效果良好。
隨着建盞知名度提高,市場上出現了假冒、仿製等現象。為更好保護建盞名家和消費者的權益,建陽區還建設了建盞AI溯源系統,讓建盞有了“數字身份證”。
王衝&&,建陽將持續實施建盞科技支撐強化行動,積極引導建盞企業生産規範化、標準化,引導行業走高質量發展道路。同時,大力實施建盞文化品牌提升行動,常態化開展建盞文化對外交流,不斷提升建盞品牌知曉率和市場競爭力。
千年前,隨着海上貿易的蓬勃發展,建窯建盞逐步輸入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並對當地的茶文化産生了重要影響。
憑藉海外深厚的“粉絲基礎”和精妙的現代工藝,建盞現已遠銷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和地區,成為福建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符號。
建盞,因茶而生,在誕生之初就是美好生活的注腳。如今,在福建建陽人的努力下,這項“火與土”的古老技藝不斷釋放新勢能,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蔣麗敏 楊濛 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