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9月19日電(劉豐)“鄉村振興是個大工程,不是一個村振興就可以了,要跳出芹溪看芹溪,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陳建福是福建省委政法委派駐周寧縣李墩鎮芹溪村第一書記,今年6月底,他結束了三年駐村工作任期。如何做到“大家好”?駐村之初,陳建福牽頭籌備成立李墩鎮第一個聯村黨委,讓芹溪村和其鄰近的際頭村、樓坪村資源共享、抱團發展。3年來,芹溪村不僅跑出振興發展加速度,還帶動了周邊鄉村共同振興。
跨村聯建 破題鄉村發展協同力
從周寧縣城出發,一條公路串聯起李墩鎮際頭、芹溪、樓坪3個村,芹溪村居中。2021年7月,陳建福第一次走進芹溪村。當時的芹溪村剛剛脫貧,缺資源、缺人氣、缺産業。為破解發展難題,陳建福聚焦工作力量薄弱、資源資金分散等問題,牽頭成立“芹溪-際頭-樓坪”聯村黨委,把鄉村“小支部”變為聯村“大黨委”,通過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推動鄉村振興項目需求、服務項目、落實情況,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抱團發展。
芹溪村以省級礦山公園為依託,聯合周邊村莊,共同發展旅游産業。新華網 劉豐 攝
“駐村工作,主要抓黨建、産業、人氣。”駐村之初,陳建福就錨定了工作方向。聯建村結合際頭村親水游、芹溪村省級礦山公園、樓坪村石門山AAA級旅游景區等旅游項目,打造“際頭-芹溪-樓坪”金牌旅游路線,把文旅産業打造成聚集鄉村人氣的一張王牌。
“我們3個村都做強了,大家才會來旅游。”陳建福介紹,這幾年,芹溪村以創建青少年教育研學基地為主線,完成芹溪民宿、圖書館、燒烤園等項目建設,吸引一批批游客前來觀光。節假日平均每天游客量有500多人。
如今,芹溪村有七八戶村民在家裏開起了民宿,還有10多戶村民躍躍欲試,就連村黨群服務中心都有了客房。芹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敬忠介紹,村民的民宿一年收入約3萬元,加上游客在村裏的消費,村民靠發展旅游一年能增收四五萬元。
“跨村聯建”還實現難題共解、實事聯辦,讓村民共享聯建成果。從芹溪村、際頭村、樓坪村到周寧縣城將近30公里,大多數村民出行主要靠一輛五座的“村村通”汽車,十分不便。
聯村黨委多次向交通部門申請,開通了周寧城關到這3個村的公交專線。公交專線往返周寧縣城與樓坪村,途徑芹溪、際頭等地,解決了村民日常出行問題,惠及沿線群眾6000多人。“只有路通了,才能給農村帶來人氣、商氣。”陳建福説。
産業聯營 “聯”出強村富民新路徑
在周寧,讓鄉村連片振興,已成為各個鄉鎮的共識。近年來,一個又一個“跨村聯營”的特色産業,在周寧鄉村多點開花、齊頭並進。
7月起,在禮門鄉很多農戶的田間地頭,辣椒喜獲豐收。“我們從7月4日開始采收,到8月8日才1個月時間,一畝收益已經達到1萬元。” 周寧縣晨曉菊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陳小菊説。
貢川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種植的蔬菜基地。 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周寧縣晨曉菊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由周寧縣菊美專業合作社與禮門鄉禮門、貢川等5個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組成,通過“欣農富民”聯村聯社黨委,帶動當地村民流轉拋荒撂荒耕地發展種植産業。
“聯合社為大家提供種苗,並進行全過程技術指導,收成之後我們以不低於市場的價格統一進行收購銷售。”陳小菊説,“抱團發展後,種植規模大了,運輸成本降低,收購商願意來,我們在市場上也更有議價權。”
“我們創新打造‘1+5+12+N’集體經濟聯合發展新模式,除了聯村聯社黨委的5個村外,其餘12個村也都加入産業聯盟。”禮門鄉黨委書記黃錦榮介紹,目前,禮門鄉規模化種植花菜、辣椒、茄子等高山蔬菜和玉米等糧食作物900余畝。2023年,種植蔬菜、糧食等産值達27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達70萬元,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萬元。“下一步,我們將申請高山綠色蔬菜的公共品牌,打響品牌後,我們的産品也可以走高端路線,銷售收入可能會進一步提高。”
瑪坑鄉是周寧縣主要的産茶區之一。新華網 劉豐 攝
在瑪坑鄉,茶産業也通過“抱團”破解發展瓶頸。首章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桂清介紹,首章、靈鳳山、升陽、芹太坵等4個村都是以發展茶葉産業為主,在成立聯村黨委前,各自為戰,甚至還存在競爭關係。現在通過聯村聯社模式,統籌各村集體閒置資産3處、資金520萬元、茶園基地700余畝,實行統銷統購,打造“生産-包裝-銷售”一條龍茶産業鏈。2023年,聯合社以8元/斤的價格收購村民茶青超25萬斤,帶動村民戶均增收12萬元,4個聯建村村財收入平均40萬元,其中首章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68萬元。
如今,“跨村聯建”已成為周寧探索鄉村振興的新路徑。2022年,周寧在全縣開展“聯村黨建促鄉村振興示範帶(線)”創建行動,大力推行“跨村聯建”模式,目前全縣已成立聯村黨組織11個,創建鄉村振興示範帶(線)11條,覆蓋60個行政村、3個社區。今年,周寧縣推出聯村黨建促鄉村振興“提升版”,進一步深化組織聯建、隊伍聯管、産業聯營、治理聯抓、民生聯促,同時着力打造“大後洋”“大浦源”等黨建集群,引領帶動整個區域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