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有一支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大力弘揚烏蘭牧騎優良傳統的他們已成為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
在“大聖祖地”順昌,也有一支別具特色的畬鄉“文藝輕騎兵”——順昌縣畬族歌舞協會,以豐富多彩的文藝形式傳遞黨的聲音,推動畬族歌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黨的陽光照哈鄉,振興民族力量強……”10日,順昌畬族館排練場上,順昌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畬族民歌代表性傳承人雷珍珍在指導隊員唱畬歌。另一邊,幾位隊員正在排練竹竿舞,竹竿的敲擊聲和隊員不時發出的嬉笑聲,讓人仿佛置身於畬寨的山野叢林間。
“今年9月是第41個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演出活動較多,我們結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宣講,抓緊排練節目,努力把畬族人民最好的一面展現給觀眾。”順昌縣畬族歌舞協會會長雷愛紅説。
順昌縣是閩北地區最大的畬族人口聚居地,畬族人口有6000多人,主要分佈在5個鄉鎮(街道)11個少數民族村中。“順昌的畬族,大概是明末清初從閩西遷入順昌。民間保存有畬族總譜,華陽山、井垅都是畬族祖居地,並留着我們畬族自己的傳統習俗。”雷愛紅笑着説,“畬族人很熱情,只要有客人來,我們都會用極具民族特色的歌舞表演,讓客人感受到濃濃的民族風情。”
排練間隙,雷愛紅和記者聊起了畬族歌舞協會的故事。
“協會2018年3月正式成立,前身是順昌縣洋口鎮田坪村歌舞隊。”雷愛紅回憶説,歌舞隊成立的初衷,就是要傳承畬語舞蹈歌曲。“入隊的要求不高,只要會唱畬族民歌,且願意為畬族傳承出力的都可以加入我們。目前,協會的會員已發展到50多人,平均年齡46歲。”
雷愛紅説,畬族沒有民族文字,畬家文化的傳承以曲為紙,以詞為筆,畬歌承載着畬族絢爛的文明。“為了保護傳承畬歌文化,順昌縣民宗局、順昌縣畬族研究聯誼會從2001年開始,經常性在縣內各畬族村舉辦選‘歌王’畬歌活動,並蒐集整理出版近10萬字的《順昌畬歌集》,收集畬歌2260首。”
2010年7月,“畬族民歌”被列入南平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在市、縣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我們與時俱進對畬歌畬舞進行創新和打磨,使其更加具有時代感和藝術感,能讓更多的人了解畬族歌舞,喜歡畬族歌舞,推動畬族歌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雷愛紅自豪地説。近些年,協會創作推出了《竹竿舞》《畬鄉紅》《採茶舞》《畬族婚嫁》等一批經典節目。其中《畬山樂》獲福建省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金獎,《畬族婚嫁》獲南平市第七屆農村文化藝術節一等獎。
與此同時,為拓展文化惠民功能,順昌縣畬族歌舞協會還積極參與當地美食節、柑橘節、畬族三月三等文化活動的現場演出,並受邀參加延平、建陽、松溪等周邊縣市舉辦的民族文化宣傳活動,進一步擴大畬族歌舞的知名度。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重大任務,並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提出具體要求。“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市委全會精神,努力創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畬族歌舞作品,把協會打造成具有閩北特色的畬鄉‘文藝輕騎兵’。”雷愛紅説。(記者 盧國華 通訊員 雷斌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