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福村,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城郊村莊,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依託黨建引領,錨定共同富裕目標,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成為鄉村振興的生動樣本。近年來,雙福村先後獲得“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雙福村的蝶變離不開好班子、好班長的帶領,換屆以來,新一屆村“兩委”班子擔起了重任。
郭玲玲原為在廣州經商的流動黨員,2021年回村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讓村莊變得美麗,更重要的是要讓每一位村民的口袋鼓起來,心裏暖起來,邁向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郭玲玲説。
規劃藍圖先行 鋪設村民“振興致富路”
雙福村“兩委”班子堅持村莊規劃為民,讓村民做參與人、知情人、審議人。在莆田學院選派鄉村規劃師的智慧助力下,雙福村邀請中國鄉村著名設計團隊,依託其獨特的荔林水鄉風貌和城郊融合優勢,科學系統編制實用型“一本村莊規劃、一張産業藍圖”,既保留了綠水青山的自然之美,又融入了持續發展的現代元素。
雙福村整體風貌。
全力招商引資 幫助村民“坐屋裏收錢”
三年間,雙福村集思廣益,如火如荼大力發展産業。積極對接各級各部門,開展項目建設32個,吸引上級、社會投入資金2000余萬元。面對閒置資源,雙福村班子算起了“經濟賬”和“資源賬”,按照摸清底數、分類處置、合理改造的思路,一系列閒置資産被賦予新生。舊校舍變身“幸福壹號”鄉村廠房,村史館成為主題黨日活動的新地標,把丟棄幸福院升級改造為親子研學文旅空間,荒棄魚塘化身為釣魚場,臭水溝蝶變為游泳池,撂荒果園地平整為生態停車場,廢棄公廟改造為咖啡館等,這些變化不僅美化了環境,更推動村民房租增收、村集體經濟再上新&階,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0萬元。
雙福村整治後的河道。
寫好産業文章 推動村民“家門口就業”
依託雙福資源稟賦,着力做足“土特産”文章。挖掘“土”資源,通過土地流轉,利用100多畝土地發展生態農業,引入“五農農業科技”等農業項目,讓四季果蔬不斷檔,成為村民增收的“綠色銀行”;聘用本地9名村民作為農技員,既讓村民掌握農業技術,又助力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同時幫助村集體每年增收2萬餘元,實現了村、企、民互利共贏。做細“特”文章,巧妙融合雙福村荔枝文化、“福”文化、明清古厝文化和回族文化等四個特色文化,打造“水韻雙福”金字招牌,吸引八方游客,連續6年成功舉辦雙福荔枝文化旅游節,打響“荔林水鄉•美麗雙福”旅游品牌,得到各級媒體的關注報道,奏響産業振興新樂章。形成“産”效益,通過讓“沉睡資産”變“增收活水”等方式,讓昔日的“包袱”變成了村民看得見的“財富”,打造“隱舍茶院”“聽風小築”等網紅打卡地,春節期間茶院接待游客近千人;引進“深藏BLUE”“萩山來信”運營團隊,開發漢服體驗及水上遊船。文旅産業的多元化發展,為村民提供了更多就業創業機會。
聚焦民生福祉 實現百姓“&&在畫中”
堅持系統治理、整體設計、人民至上。村“兩委”班子帶領村民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動,徹底清除了村莊的“黑點”“死角”50余處,鋪設了沿河步道2200多米,硬化了村莊道路1300多米,增設了3個生活垃圾環衛驛站,新安裝80余盞路燈。一座新橋橫跨河面,5個文化廣場錯落有致分佈,雙福村在蛻變中綻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借助“莆陽開春”“莆陽爽夏”“荔枝文化節”等活動,雙福村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顯著提升。鼓勵村民積極開展房屋出租、土地流轉、村內就業等,農戶平均每年可增收約1.2萬元,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創業就業,幸福指數不斷提高。(莆田市委宣傳部 福建支部生活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