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好班子 好班長丨屏南四坪村:機制賦能 鄉村蝶變-新華網
很快,四坪村吸引了五湖四海的鄉村造夢人。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在線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交互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信息

好班子 好班長丨屏南四坪村:機制賦能 鄉村蝶變

2024-09-04 08:59:41 來源: 寧德市委宣傳部
字體:

  蜿蜒雨廊、悠長巷道、錯落老宅、環抱綠樹,觀光的游客、悠閒的“新村民”……徜徉於屏南縣熙嶺鄉四坪村,村子寧靜古樸中透着無限生機,成為熱門旅游打卡地。

  四坪,省歷史文化名村,至今已有七八百年歷史。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四坪村的人口曾達到700多人。此後,隨着大量村民外出務工經商,人走房空,特別是村子老宅密集的中央地帶,雜草叢生,空置的老房子被風雨侵蝕、東倒西歪,蕭條至極,村莊日漸冷落。

  如今的四坪村,興起啤酒屋、音樂酒吧、咖啡屋、民宿等旅游新業態,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和年輕人來此打卡、定居、共建村莊,成為令人嚮往的“桃花源”。

  四坪村到底有什麼魔力,能吸引這麼多年輕人來此享受鄉村慢生活?變化源於四坪村因地制宜改革創新機制,探索出一條用文化創意助推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2016年的四坪村,全村僅十多人留守,荒草叢生,古屋破敗不堪,村裏有的只剩下老房子了,再這麼冷落下去,到時我們就成了沒有故鄉的人了!”談及往事,四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潘家如不禁嘆氣。

  屏南文創工作的深入推進,給四坪村帶來了生機。2017年6月,熙嶺鄉在龍潭村召開了文創現場會議,現場觀摩、思想碰撞,四坪人深受鼓舞、熱血沸騰。

  古村要“復活”,當務之急是要修繕古屋。首要問題便是老屋如何流轉。若依照“新村民”與“老村民”直接進行房屋流轉的傳統模式,容易出現哄抬租金、權益糾紛等無序現象。

  於是,四坪村建立中介式流轉機制,全面推行“老屋認租10年或20年”,由村委會統一從祖居戶中流轉舊民居,承租方再與村委會對接,以此化解可能産生的矛盾。

  很快,四坪村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鄉村造夢人。來自浙江溫州的高蓉蓉,正是四坪首批“新村民”之一,初來時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認租的古屋已經腐朽倒塌,只剩下裸露的石頭地基”。

  緊接而來的考驗是,老屋如何修繕,以實現“保”與“用”的交融?潘家如介紹説,鄉村建設項目數量多、造價小、修建內容難以標準化。若按照傳統招投標流程實施,存在項目建設前期工作流程多、時間長、費用高等問題。

  大膽創新的“工料法”應運而生:由村級組織自行購料、聘請工匠、組織當地古建築修繕隊伍投工投勞,並組建村級監察“三員”對工程項目進行全程監督。環環相扣的機制,最大程度簡化流程,節省時間和資金,也讓屏南幾近失傳的傳統建築技藝再度振興。

  機制的變革與創新,陸續引來專家團隊駐村實施文創項目。引進“三農”專家溫鐵軍教授團隊、體制外專家林正碌等“智庫”團隊,順利成立屏南鄉村振興研究院,完成“四坪慢生活生態創意村規劃設計”,對接引入北京小毛驢市民農園、北京愛故鄉文化發展中心、福建省天文學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農業農村頻道,構建“文創+農創+星創”産業布局,啟動全國首個“雲村民”計劃,建成全國首個大食物館、福建省首個鄉村天文館。

  至今,四坪村先後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相繼完成畫室設立、古巷道修復、立面改造、道路硬化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集中力量修復傳統古民居,建設村口雨廊、親水景觀,開設四坪公益藝術教育中心、南山音樂吧、平講戲研習所等公共藝術空間;引進松韓屋民宿、淺草棠民宿、愛故鄉書吧、馬小花茶話社等新興業態……復興古村的行動,四坪村幹得風生水起。

  人來了,村活了。如何把人留住,成為四坪村發展的新挑戰。為此,四坪村在村級換屆中,選舉産生“新村民”代表,“新村民”當選村委會副主任,保障“新村民”鄉村建設發言權,促進“新老村民”融合發展,推動“新村民”參與鄉村治理。

  鄉村的變化,同樣喚回了在外打拼的村民。長期在外經商的潘國老,是土生土長的四坪村人。2021年,他返鄉成立屏南愛故鄉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擔任理事長,並組建起“鄉土·潮農”共創團隊,讓更多青年融入鄉村。

  “村莊發展起來了,如何讓村民從中受益,成為我們着重考慮的問題。”潘家如説。

  去年秋天,四坪村的柿子紅了,一掃冬日肅殺,成了寒冬裏最溫暖的風景,引來眾多游客。該村單日車輛達8000輛次左右、游客3萬人次以上,日均客流量超過往年國慶長假。

  柿子本是農村常見之物,為何四坪的柿子突然“紅”了?關鍵就在於觀念出新。2023年,四坪村通過機制創新,做足特色文章,由村黨支部牽頭流轉村內柿子樹,通過保留柿子供觀賞拍照、研發柿子文創産品等方式,推動柿子從“一産”變“多産”,延伸出“我在屏南有喜柿”等創意産業,打造旅游新“爆點”。

  在此基礎上,去年四坪村投入30余萬元對雨廊進行綜合整修,對30余個雨廊攤位進行提檔升級、免費對外招商,吸引一批村民認領攤位經營農副産品、飲品、果蔬、手工藝品等,有效拉動群眾增收。

  “在雨廊攤位上自助售賣農産品不僅增加收入,還不耽誤我打點零工。游客多、行情好的時候,一天可以賣300多元。”四坪村村民韋順淑高興地説。

  機制創新、文創引領,從隱居山間的“空心村”到“網紅村”,四坪村實現華麗的“蝶變”,已成為許多游客追逐體驗的“詩與遠方”。2023年,村內常住人口也由原來的10多人恢復到現在200多人,入駐“新村民”37人,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游經營單位31家,年接待游客約75萬人次,旅游創收1500多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53.16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92萬元,形成“人來、村活、業興、文盛”的發展新格局。(寧德市委宣傳部 福建支部生活雜誌社)

[責任編輯:程立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