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教育部召開“教育入學一件事”深化推進會指出,“教育入學一件事”已列入國務院“高效辦成一件事”首批13個重點事項之一,要以實際行動彰顯“為民服務”宗旨和“高效辦事”擔當,把這項惠民政策不折不扣貫徹好、落實好。
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城市,廈門早在2014年便穩步推進“教育入學一件事”集成式改革,通過技術賦能教育服務,重塑入學招生業務流程,實現基礎教育全學段的入學報名“零跑腿”“不見面”,並於2022年在全省率先實現全市鋪開。
在“教育入學一件事”深化推進會上,廈門應邀作經驗交流。廈門“教育入學一件事”系統獲評福建省2023年度公共數據應用優秀案例。
率先試水,打通入學辦理的難點堵點
8月11日,是廈門市幼兒園報名的日子,不過,絕大多數幼兒園卻“靜悄悄”。得益於廈門大力推行“教育入學一件事”,家長不必頂着烈日到公立幼兒園排隊報名,只要通過手機或電腦,隨時隨地就可以完成報名。
這樣的幸福感源於廈門教育政務服務理念的革新。
“從你需要什麼到我可以為你做什麼,我們從群眾的視角出發,針對群眾呼聲較高的需求,努力構建一個新的教育政務服務應用場景。”廈門市教育局基教處有關負責人説。
2014年,廈門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小學積分入學辦法指導意見(暫行),集合教育局、人社局、公安局、住建局等部門力量成立工作專班,從積分入學領域試水“教育入學一件事”改革,明確時間表、重點任務、責任分工,共同推動改革落細落實。
多部門合力再造入學報名流程,這是個不小的挑戰。
按照方案,以“少填、少報、少跑、快辦”為目標,各部門對辦成“教育入學一件事”的申請材料、辦理流程、事項準則等進行全面梳理,深入研究學校和群眾辦理入學的難點、堵點問題,理順前後置關係,形成系統整合、數據共享、業務協同的具體工作方案,報市級審改部門備案後實施。
次年,“積分入學報名入口”在廈門市教育局門戶網站上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小學報名方式率先實現轉變,後來範圍又拓展到“小升初”、幼兒園。
過去積分入學報名,家長要到公安部門打印居住證明,到人社部門打印社保材料,如果有房産抵押,還得到銀行辦理借出手續。“積分入學報名入口”上線後,只要網上報名,系統自動調取信息、認定積分分數、電腦派位,全程辦理都“不見面”,全市一年節省超過3000萬元的社會綜合成本。
借助“一張網”,實現各&&數據互通
今年9月,王思劼將就讀廈門大同小學。從預報名到正式錄取,王思劼的家長王斌感覺很輕鬆便捷:“報名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完成,每個步驟指引清晰,後續所有的審核、確認和錄取信息都可在線上獲取。”
群眾動動手指就能完成入學大事,得益於政務“一張網”。
2022年,廈門市教育局依託“廈門i教育綜合服務&&”建立“入學一件事”管理系統,線上報名渠道覆蓋省網上辦事大廳、“閩政通”App、“i廈門”App、“i教育”官網及微信公眾號等手機端和電腦端,廈門也成為全省唯一可通過各&&全程辦理入學的設區市。
在前期部門橫向協作的基礎上,管理系統整合了公安、人社、稅務等多個部門的海量數據資源,精簡9部門9種證明。這意味着,一次註冊,信息全通,家長無須再提供各類證明材料,系統將自動比對、核驗材料信息,動態實現“線上報名—數據共享核驗—結果反饋”全流程、全學段的閉環通辦,真正做到入學報名“一趟不用跑”、全過程辦理“不見面”。
據統計,2023年廈門“入學一件事”管理系統惠及15.4萬名學生,累計共享調用各類數據320.59萬條,減少提交約77萬份證明材料,辦件聯辦率在90%以上。
不僅家長“解放”,教師也“松綁”。廈門市深田小學校長呂珈臻深有感觸:“系統打破招生時間空間限制,工作效率提高了。我們也不用戰戰兢兢審核信息,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極高。”
拓寬範圍,讓改革紅利惠及更多人
人才子女就學、台胞子女就學能不能一個入口一網通辦呢?在廈門,答案是肯定的——打開“i教育”手機端,按照要求填寫表單,上傳相關材料後即可完成預報名。
從積分入學到政策生入學,廈門不斷拓展“教育入學一件事”的服務半徑。
“過去政策生入學由歸屬部門上報名單給教育局,審核周期長。”廈門市教育事務受理中心信息科相關負責人説,“我們逐步將政策生納入‘入學一件事’系統,家長線上報名後,系統會自動將數據歸集,並推送至相應部門審核。整個過程高效率且公開透明。”
當線上入學報名啟動,現場諮詢服務點及諮詢電話面向學生家長同步開放,適齡兒童家長可就近就便在各區教育招生考試中心、片區學校或社區等便民服務點辦理線下報名。相關業務人員把辦公地點搬到群眾“家門口”,由專人進行現場政策解答與填報指導,協助不會操作手機或年齡較大的家長等快速辦理入學手續,實現“教育入學一件事”線下辦理“只進一門”。
每年招生期間,廈門市各區招考中心、部分學校還開通校園服務熱線,安排熟悉業務的教育從業人員悉心接聽群眾諮詢,詳細進行政策解讀。“入學關係千家萬戶,辦好‘教育入學一件事’,既要有速度也要有溫度。”市教育局基教處有關人員説。(記者 鄧婕 通訊員 傅春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