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光澤縣崇仁鄉共青村的福建古文明遺址展示館迎來了一批前來研學的學生。鮮為人知的是,這裡原本是一座鄉村小學的教學樓。
“這所鄉村小學的教學樓於1993年建成。後來,村裏學生越來越少,直至閒置下來。近年來,我們將教學樓改造,二樓就作為福建古文明遺址展示館。”崇仁鄉黨委宣傳委員李雄説。
這幢閒置教學樓的活化利用,是近年來光澤縣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有效盤活低效閒置用地,提高其利用效率的一個縮影。近日,記者來到光澤縣,探尋當地“寸土生寸金”的實踐路徑。
助力升級,特色産業煥生機
蜂産業是光澤的優勢特色主導産業。去年,全縣蜂蜜産量460余噸,産值6000萬元。但長期以來,光澤蜂蜜存在銷售困難和品牌建設較為薄弱的難題。
為加快推進産業轉型升級,光澤縣搭建了集蜂文化宣傳、科研技術、生産加工、展示銷售、辦公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位於崇仁鄉集鎮所在地的“探蜜空間”。
“我們將崇仁鄉舊供銷社辦公樓進行改造,打造‘探蜜空間’一期項目。”李雄告訴記者,該項目已於今年5月對公眾開放。其中,凈化車間、成熟蜜生産線及灌裝生産線已具備正常生産能力;蜂文化展示中心和蜂産品品鑒中心除了用來展示産品、進行蜂蜜品鑒外,還設置了直播間,進行網上推介與銷售。
當前,“探蜜空間”二期項目也在火熱推進中,預計今年年底正式完工。據悉,該項目將閒置的原崇仁鄉科技推廣中心、崇仁村衞生所和崇仁村黨員活動中心改造成“科技小院”、蜂療所及蜂蜜展示交易所等附屬場所,進一步促進養蜂新技術推廣,延伸蜂産品價值運用。
喚醒“沉睡”的土地,不僅拓寬了光澤特色産業的致富路,也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換,進一步挖掘當地農業發展潛力。
位於光澤縣崇仁鄉崇仁村的崇仁農業科技示範園由光澤縣和省農科院共建,投資800余萬元,佔地約103畝,集種植、觀光、採摘、研學於一體。
直到去年,這片區域還是閒置工業用地。崇仁鄉黨委書記高麗萍介紹,這塊地具有優越的交通區位優勢:不僅臨近高速路口,附近還有豐富的水資源,且集中連片,非常適宜發展大規模種植業。
“經多方商討,我們決定按照‘成片成帶成規模’的思路,爭取省農科院專家團隊智力支持,發展高標準生態果蔬産業。”高麗萍告訴記者,示範園展示中心具有數據存儲、生産管理、互聯網管理等多項功能,通過物聯網模式進行智能化管理;此外,示範園還聘請科技特派員指導種植,積極開展閩&合作新品種培育展示,培育西紅柿、西瓜等果蔬産品。目前,該項目年産值已超100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12萬元,本村及周邊村6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點亮村莊,農旅融合引客來
盛夏時節,走進李坊鄉管蜜村的茶旅小鎮,就能看到蜿蜒伸展的彩虹步道。道路一側是一望無際的千畝梨園,另一側則是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的民宿群。炎炎夏日,慕名前來游玩的游客、進行研學的學生仍絡繹不絕。
“茶旅小鎮原是一片閒置的梨園和茶園。近年來,我們以生態開發為宗旨,修復梨園、茶園共計1500余畝,修建觀景步道2400米;並鼓勵管蜜村村民自主經營梨園採摘、農家樂等,將特色農業與觀光體驗有機結合,成功盤活這片閒置地。”李坊鄉黨委書記吳仙寧告訴記者,2021年,李坊鄉還將園內原庫區移民留下來的老舊民居等進行收儲,並進行立面改造,打造食、宿、游、樂一體的民宿群。目前,已改造民宿7棟35套。
“每年梨花盛開之際,都有大量游客來千畝梨園賞花觀光。今年3月,我們還在管蜜村舉行了‘大武夷·2024年神山景區開園暨光澤縣生態旅游文化節’,吸引超過5萬人次的游客參加。”吳仙寧説。
為進一步推動管蜜村鄉村游發展,近年來,當地政府多方籌措資金。當前,政府已投入6000余萬元在管蜜村新建觀景&&、生態旅游公廁、游客驛站,以及配有智能充電樁的生態停車場等配套設施,並對民宿等區域進行景觀提升改造,不斷提升游客旅游舒適度和滿意度。
別開生面,激活鄉村新業態
今年“五一”假期,位於光澤縣鸞鳳鄉的聖農工旅小鎮正式開放運營,這是光澤縣打響工業旅游品牌的一個重要舉措。
“目前,聖農工旅小鎮規劃範圍內建設用地以工業用地為主,面積約1.2平方公里,佔比約46.08%。”鸞鳳鄉政法委員、副鄉長陳建明告訴記者,為盡量少佔用工業用地指標,工旅小鎮在建設過程中積極盤活利用低效存量建設用地,打造聖羽天橋和文德廣場等景點。
“在盤活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的同時,為了避免涉及、佔用耕地,我們還請專業測繪人員到現場放樣。”光澤縣自然資源局城鄉規劃服務中心副主任劉旺興&&,在接下來的小鎮建設過程中,他們還將繼續克服用地破碎、生産生活用地混雜、剩餘可建設用地較少和發展空間有限等問題,推進公共設施的集約配置。
咖啡廳、茶室、高爾夫活動區……盛夏時節,走進崇仁鄉崇仁村的無勝境文體創意生活館,不少年輕人在這裡暢享清涼,聚會放鬆,恍如置身大都市的休閒中心。
這個佔地面積18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的創意生活館,前身是崇仁鄉經委辦公樓及倉庫。由光澤無勝境體育文化有限公司改造後,華麗變身為集教學、娛樂和創業於一體的文創&&。
“除了企業的投入,這裡還吸引更多社會資本的參與,為優秀的‘歸鄉人’‘新鄉人’提供廣闊的創業機遇。”高麗萍説。
“下一步,我們將摸清並盤活‘老村部、老村小、老民居、老工區、老林區’等閒置資産,採取回收開發、委託出租、合作開發等多種路徑,開發科普研學、生物多樣性展示、高端民宿、休閒驛站等生態游特色産品,融入武夷山國家公園環帶建設,打造更多的光澤文旅‘金名片’。”光澤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翁夏青&&。(記者 許可欣 通訊員 元喆翰 孫權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