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12時,我省首批1479艘專項特許捕撈漁船和配套輔助船率先結束伏休,趕赴東海漁場開啟新一輪生産作業。這意味着福建海域5月1日開啟的海洋伏季休漁,逐步切換成開漁模式。
今年我省繼續實施最嚴格的休漁執法監管,全省各級海洋與漁業執法機構勇於“亮劍”,多措並舉,通過“人防+物防+技防”,全力打造全環節、全時空、全覆蓋閉環巡防模式,以高質量執法忠誠守護美麗富饒的“福海糧倉”。
截至目前,全省共出動各類執法船艇1844艘次、執法人員20285人次,依法查扣涉漁“三無”船舶、快艇、浮子筏342艘,查辦漁業違規違法案件212起。
陸海統籌,建立執法閉環模式
“我們是中國漁政,你船已涉嫌違法捕撈,請立即停船,接受檢查。”
7月4日凌晨,福州連江安凱碼頭,一艘借助夜幕從事違法捕撈回港的鄉鎮船舶,當即被等候多時的省海洋與漁業執法總隊執法人員查獲。
在前期摸排踩點、綜合研判基礎上,執法人員深入一線、分頭並進,精準查獲涉嫌違法捕撈鄉鎮船舶1艘、運魚車2輛、漁獲物465筐。
休漁以來,我省加強陸海統籌,建立漁港清查、近岸追查、海上圍堵的執法閉環,健全完善省級指揮協調機制,確保休漁執法監管分工明確、協同高效。
在海上,會同海警機構開展大規模海上聯合行動,10次“藍劍”聯合執法行動共查獲涉嫌違規船舶43艘;在近岸,會同省公安廳海防總隊集中開展2次共19天的沿海船舶聯合執法檢查行動。
針對跨省違規作業,開展省際聯合行動3次,登檢船舶81艘,查獲涉嫌違法違規漁船5艘,共同維護好閩浙、閩粵交界海域休漁秩序。對不聽勸阻、逃避檢查、拒不離閩的32艘外省船,實行強制集中停泊、統一嚴格管理。
在漁港,嚴抓涉漁鄉鎮船舶管理,福州連江苔菉鎮結合從事討小海、港內擺渡、養殖輔助三種作業類型鄉鎮船舶的風險系數,分別派發紅、藍、綠三色標識牌,進行分類管理。
緊抓船舶修造廠(點)和漁獲交易點兩個環節,會同工信、市場、公安等部門開展相關專項行動87次,對涉漁“三無”船舶開展集中拆解處置。聯合市場監管部門,加大漁獲物交易溯源核查力度,堅決斬斷非法捕撈漁獲物銷售渠道。
一條從海上、漁港碼頭到近岸、修造船廠的執法監管鏈條正在福建沿海鋪展,實現全域覆蓋、全程監管。
科技管船,執法監管注入新動能
近日,在東山縣陳城鎮,隨着嗡鳴聲,無人機騰空而起,漁港岸線執法巡查迅速開展。
這是省海洋與漁業執法總隊閩南執法支隊、漳州市海洋與漁業執法支隊、東山縣公安海防大隊三方聯合開展的無人機輔助執法行動。
7月以來,他們對東山縣陳城鎮宮前漁港和澳角漁港,詔安縣梅嶺鎮赤石灣中心漁港、橋東鎮沿岸等多個沿海重點漁港岸線開展巡查,嚴查船舶違規出海、違法捕撈等涉漁違法違規行為。
福建是海洋漁業大省,擁有閩東、閩中、閩南、閩外、台灣淺灘等五大漁場,在冊管理的海洋漁船達1.3萬艘,涉漁鄉鎮船舶數量龐大,海洋休漁執法監管任務十分艱巨。
過去單純用“人工巡查”去“防”,現在用高科技手段助力。在省海洋與漁業執法總隊一樓會議室,執法人員打開福建船舶動態監測管理系統,全景海視圖中星星點點分佈着漁船、漁港,調整比例,可逐一查看漁船漁港的實時動態。
滑動鼠標,點擊船舶圖標,直接顯示船主信息、&&方式,船舶航速、航向、歸屬地,船舶類型等資料,還可調取船隻歷史行動軌跡。依託這一系統,實行定區域停泊、定區域作業和定人聯船管理。
對以往有違規行為的船隻進行賦色標識予以重點關注,在省裏“一張圖”基礎上,地市一級也有專人盯防,24小時監控伏休船舶動態信息,對違規船舶精準執法打擊。
據了解,我省在冊管理的海洋漁船均已裝配北斗定位儀,實現船舶動態監管的智能化和信息化。
專項捕撈漁船開漁後,系統還在北緯26度30分和相關海域“繪製”電子警戒線,防止未開漁漁船“渾水摸魚”違規出海作業。一旦違規船觸碰“紅線”,&&第一時間向鎮、村、船主發送警告信息。
在科技設施的加持下,在冊漁船的監管更加精準嚴密,海域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加強宣教,豐富漁民“岸上生活”
據了解,今年全省集中開展休漁宣傳周等活動456次、面對面宣教1.3萬人次,共發放海洋休漁、鄉鎮船舶管理方面的“明白紙”“口袋書”等宣傳單6萬份。省海洋與漁業執法總隊黨員幹部組成的“海燕”巾幗執法隊、“海韻”青年宣講團深入基層一線開展執法巡查和普法宣傳活動,為休漁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讓“保護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理念“走心又入腦”。
以另一種身份開啟休漁生活,漁民有了“充電”時間。在生産安全警示培訓班、“商漁大講堂”上,學習漁船安全知識;在消防救援技能實操、海上漁船安全生産應急演練和漁港漁船聯合執法檢查中,全面提升實操技能;在“漁嫂”“漁媽”微信群裏,大家拉家常、話安全,還有對下一個漁季的美好憧憬……漁民“岸上生活”同樣忙碌充實、豐富多彩。
想漁民之所想,破解休漁期的民生難題,連江苔菉鎮積極引導暫別漁船的漁民吃“旅游飯”,融入環馬祖澳濱海旅游度假區建設;&&政策幫扶困難漁民從事民宿、餐飲、海産品銷售等新職業。(記者 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