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喲,老鄒,這時候還扛着鋤頭去幹嘛?”
“家裏來了親戚,説想吃‘洋坊早芋’,我去給他們弄幾個。”
3日傍晚時分,暑氣未消,順昌縣元坑鎮洋坊村63歲的村民鄒禎偉扛着鋤頭、拎着麻袋,準備去自家田裏挖些芋子,他笑着説:“在外的親戚難得回來,他們説村裏的早芋是家鄉的味道,是鄉愁,回去時還要帶些走。”
記者跟着鄒禎偉來到芋田,一排排綠油油的“雨傘”隨風搖擺,如荷葉般,滿眼蔥鬱,宛若陸上荷塘。夕陽從闊大的葉子間隙穿過,為芋田染上一片金黃。
“洋坊早芋”,白芽芋的一個品種,20世紀60年代古田庫區移民帶到洋坊村,如今已成為當地的“土特産”。
“從我記事起,就跟着長輩們在田裏種芋頭。那時,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幾畝芋子,芋子也是我們飯桌上的‘主菜’。”鄒禎偉説,“洋坊早芋”早熟,頭年11月種下,次年5月就可以收穫。
只見鄒禎偉先用鋤頭在芋苗邊挖了幾下,然後用雙手拿住一米多長的芋苗,用力一拔,再輕搖幾下,泥土簌簌地被抖下,拳頭大小的芋子就顯露頭角。
“看,這就是我們‘洋坊早芋’,煮起來很好吃。”鄒禎偉拿起芋子介紹説,“我今年種了15畝,已經挖了3畝。等芋子都挖完了,就要開始種晚稻了。”
不一會,鄒禎偉就挖好一麻袋的早芋,滿載而歸。經過村部時,遇到了村黨支部書記李有峰和村委會副主任張春梅,李有峰熱情地介紹起“洋坊早芋”。
“村裏早芋的種植大約200畝,周邊的幾個村也有種植。”李有峰説,洋坊村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很適合種植早芋,加上村民一直保持精耕細作和施有機肥的傳統,保證了早芋皮薄肉糯的品質,因此早芋在江浙滬市場很受歡迎。2020年4月,“順昌洋坊早芋”成功註冊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李有峰説,這些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洋坊村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一般農戶”的聯農帶農機制,發展早芋種植,並積極打通銷售渠道,及時將早芋賣到江西南昌、湖北武漢、浙江金華等地,在突出“早”字優勢、佔領市場份額的同時不影響糧食作物的輪作,實現糧食穩産和經濟收入的“雙豐收”。
“早芋的吃法多種多樣,可蒸、可炸、可煲、可煮,可以炸芋頭絲,做芋餃、芋頭糕,還能做芋乳。”張春梅接過話茬,“前些天,小余還來給我拍炸芋頭絲的視頻,説要上抖音。”
“小余是我們村的包村組長余肖萍,年輕人很有想法,也很敢幹,想通過抖音短視頻宣傳我們的‘洋坊早芋’。”李有峰説,目前,鎮村正在商量謀劃“洋坊早芋”産業的進一步發展,希望讓“小”芋子長成鄉村振興的“大”産業,實現村財村民雙增收。
“説了這麼多,都不如親自嘗一嘗,看看‘洋坊早芋’是不是真的那麼好吃。走,去我家,我給你們露一手。”張春梅向我們發出熱情的邀請,我們似乎聞到了“洋坊早芋”煮熟的香味。(記者 盧國華 通訊員 池亮亮 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