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虬城古韻匯一街-新華網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語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體 新華網,讓新聞離你更近!
推薦:泉州在線福建省衛健委福建省人防辦
新華社新華網新華網客戶端公司官網 證券代碼: 603888 新聞熱線: 0591-87381859
原創報道融視頻交互式報道新華訪談新華雲直播“飛閱”新福建海峽兩岸鄉村振興法治福建熱點專區推廣信息

虬城古韻匯一街

2024-05-22 10:45:16 來源: 福建日報
字體:

  節日時熱鬧的東門古街(資料圖片)

  一個千年古縣,一條千年古街。東門古街見證着虬城沙縣的變遷,承載着沙縣人的城市記憶,是三明市第一個入選省級歷史文化街區的老街區。

  從破敗荒涼到繁華再續,東門古街成為沙縣又一個文旅招牌。“五一”假日,沙縣全區共接待游客37.58萬人次。東門古街是游客“不去就會遺憾”的打卡點之一。近日,記者走進沙縣,探訪古街新生背後的故事。

  保護修繕,念舊求新

  傍晚6時許,東門古街迎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候。街口的燒烤店飄出誘人香味,對門的茶咖透出橙黃色暖光。糖畫攤周圍,探着頭、舉着手機的游客圍了幾層。隔壁,想快點體驗大漆漂扇的游客主動幫店家卸門板、抬桌子、搬水盆……寬敞的街道上人群熙攘,熱門打卡處排起長隊。

  從高處俯瞰,兩路九巷、總面積約21.77公頃的古街上,30余棟古建築錯落有致。東南沿海最大且保存完好的明代城隍廟、始建於唐朝的寶嚴寺兩處省級文保單位如明珠鑲嵌其中。古街附近,沙溪流淌過千年歲月,文昌閣燈光秀、水幕秀璀璨耀眼。一河之隔,七峰疊翠景區青綠連綿。

  然而,幾年前的古街與今日景象卻大相徑庭。那時,東門古街早已不見了唐朝時重要官道的繁華、明清時商貿區的熙攘,沙縣人記憶中撐着老式遮陽布的修車攤、早餐鋪、糧店、食雜鋪、理髮店等也不見蹤跡。巷道狹窄、房屋破舊、管網設施雜亂老舊……這裡的商業、居住、公共服務等功能日漸退化,亟待改造。

  2020年4月,省政府批准沙縣東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2021年,古街區改造啟動;2022年完成了東大路提升改造;2023年,建設文昌廣場、品牌商店、餐飲酒店、精品民宿……

  修舊如舊,留形留魂,古建築修復是門“細活兒”。一堵8米高的風火墻,大石為基、花磚為裙、黃土為體。修復前,部分墻體已歪斜。用工具拉起歪斜的高墻,將竹子釘進墻裙磚縫,再將砂漿順着“竹釘”填進磚縫,又用碎鐵片嵌入砂漿中,風火墻被這樣一步步扶正、塑形、填補。一棟三進的老宅,前兩進已坍塌,第三進屋檐破損。在充分考察、考證後繪製出古宅復原圖,包鑲或墩接柱子、剔補或更換檁條、鏨刻復原殘存雕花、尋找老舊磚瓦細緻修補……近6個月後,破敗老宅重現往日風光。

  “盡可能方便當地居民生活,為後續的活化利用提供條件,是我們修復古街時考慮的重要因素。”參與古街保護修復工作的沙縣區城市建設管理攻堅組工作人員盧祖年告訴記者,原本“一根竹竿能搭到對面”的狹窄街道已不適應現代生活、商業需求,他們在遵守文物保護規劃、保障房屋結構穩定性的前提下將古建築“後移”,讓古街實現“雨污分流、管線下地、表箱集中、橋架入戶”。如今,集中安置電表的一面墻,已成了古街熱門的打卡點。

  活化利用,追憶追夢

  晚上9時許,山頂酒咖成為東門古街最熱鬧的地方。逛古街、看文昌閣燈光秀的游客在這裡歇腳。燈光、音樂、各式飲品和年輕人的熱情活力點綴着夜色,也綻放着老闆徐亞偉的創業夢。

  徐亞偉是福州人,也是沙縣女婿。逢年過節陪妻子回娘家,他常到東門古街閒逛。去年夏天,他發現古街變樣了。“當時我就覺得這條街非常適合做文創、做‘傳統+新潮’的東西,吸引年輕人來玩。”他找到負責古街運營相關工作的王璐,商談投資、落地事宜。

  去年底,酒咖試營業,“火”了。“客人多到接不過來,酒水也很快斷貨。”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七,徐亞偉開車運貨,在沙縣和福州之間往返20多次。今年“五一”期間,酒咖每天接待300到500人次。

  在古街追夢的人,還有賣糖畫的張慶。“糖畫是我工作之餘的愛好,一年前來到東門古街,現在有了自己的店面。”他説,“五一”假期,每天有近3000元收入。做大漆漂扇的林靜也把熱愛安放在了古街:“看到游客喜歡上大漆,帶走印有‘沙縣’‘東門古街’字樣的扇子,我非常開心。”

  地方民俗、城市記憶也在古街找到新“舞&”。沙縣龍舟民俗文化館裏,游客正在圍着各式“龍頭”拍照、敲擊花鼓。墻上,文字和圖片展示着沙縣龍舟民俗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傳承發展過程。“沙縣建縣1600多年,玩龍舟800餘年,還形成了‘龍船酒’等特色習俗。”沙縣龍舟協會會長彭友光告訴記者,劃龍舟在當地廣受歡迎。

  不遠處的東門記憶館裏,展示着東門街區的歷史資料、老物件、老照片,古街的變遷一目了然。

  街尾處,一棟已經修繕好的古宅計劃改造為“沙縣非遺大觀園”。“沙縣不僅有小吃,還有肩膀戲、游魚、香龍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王璐説,“將這些非遺引進古街,不僅能展現城市底蘊、豐富古街的業態,也能讓非遺本身有更多生存、發展的空間。”(記者 馬丹鳳 通訊員 許琰 張凌欣)

[責任編輯:蔣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