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5月3日電(記者李昊澤)下午三點,記者如約來到閩江學院蘇泓亦的工作室前,透過玻璃門向內望去,蘇泓亦正埋頭桌前,一手竹片刀翻飛,另一手上人首模樣的一小團瓷泥已然眉眼初具。聽見敲門聲,蘇泓亦趕忙停了手頭活計,把記者迎進屋。
“正練着手,沒注意有人來。”摘掉圍裙,褪去雕刻時的沉着與專注,這位“00後”“瓷匠”神色間透出幾分靦腆。
在蘇泓亦家鄉泉州德化,制瓷之風自古盛行,宋元時期,德化窯的瓷器就經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歐洲,德化瓷也因此早早在海外“出圈”,以明代瓷塑大師何朝宗作品為代表的德化瓷塑,更是全球不少博物館的精品館藏。
蘇泓亦生於2003年,在他兒時的記憶中,自己經常坐在爺爺蘇清河膝上玩着瓷泥。“爺爺是德化瓷燒制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爺爺把手藝傳給了父親,父親又傳給我。”蘇泓亦説。
從最早開始制瓷的一輩算起,蘇泓亦已經是“瓷五代”,一捧瓷泥代代相傳,在這位青年手中,又有了新花樣。
蘇泓亦對即將入窯燒制的瓷坯進行最後的修改。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在工作室的陳列架上,擺放着蘇泓亦的一件作品:一隻白瓷甪端四爪撐地,昂首呼嘯,在獸腹中點上香,煙氣便會從獸口冒出,如同神獸噴吐的祥雲……福建人茶桌上常見的香爐,就這樣被蘇泓亦添上趣味性和中華傳統文化獨有的浪漫色彩。
“傳統瓷塑造型大多取材於宗教、神話傳説人物,是純粹的工藝美術品。”蘇泓亦説,“我希望打造一些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新穎又實用的器物,讓瓷塑融入更多人的生活。”
上大學後,蘇泓亦擁有了更寬廣的舞&,在團福州市委和學校的幫助下,他召集同學組建起自己的創業團隊。從創業者視角再看瓷塑,一些新點子也隨之而來。
自古以來,瓷塑生産和培養工匠都非易事。設計塑形、倒模注漿、修坯燒制……傳統製作流程複雜而繁瑣,製作一件瓷塑耗時可達數年,新手沒有三五載的潛心學習也很難入門。
“我們正與校外科研團隊合作,計劃把3D打印技術應用到瓷塑製作中。”蘇泓亦介紹,3D打印技術,可以直接用瓷泥逐層打印出設計成稿的雛形,人工參與的環節將大大縮減。
蘇泓亦正與技術人員調試3D打印機。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如果能成功應用,未來的瓷匠們除了要學傳統的手上功夫,還得會用電腦軟體做設計。”蘇泓亦笑着説。
去年10月,德化白瓷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展出廣受關注。看上去柔弱嬌嫩的鮮花、質地柔軟的衣衫、人物吹彈可破的肌膚竟都是白瓷塑成,一時間,巧奪天工的德化瓷塑在各大社交&&上,引起網友們熱評:“遠看是紗,近看是瓷”“做啥像啥”“不看介紹我還以為是真的”……
“瓷塑是內斂、含蓄的,就像傳統古詩詞一樣,乍一看只明其表,但如果能有個老師引導着細細品味一詞一句背後的韻味,會更加愛上它。”蘇泓亦説,“現在就缺這麼一位會講課的老師。”
如嬰兒肌膚般白裏透紅的“瑩玉紅”是怎麼燒制的?用同樣材料製作,瓷塑不同部位為何呈現出不同質感?蘇泓亦覺得,德化瓷塑這門課還有很多“知識點”可講,“我們正在籌備專門的網絡社交&&賬號,用更新的方式介紹德化瓷塑,希望能有更多人因此了解瓷塑、愛上瓷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