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5月2日電(記者周義)地處鹽鹼地帶的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東嶠鎮上塘村,家家打銀飾,人人學手藝。這片作物難長的鹽鹼地不産銀,為何成為“中國銀飾之鄉”?
走進東嶠鎮上塘珠寶城,銀飾店舖林立。遠觀銀花似雪,走進細看,浮刻有愛心、蝴蝶等圖案的髮簪、戒指、手鐲琳瑯滿目,做工精妙。採購商拎着大包小包在這裡進貨,電商架起補光燈面對手機直播吆喝,一時間,熱鬧非凡。
顧客在上塘珠寶城挑選銀飾。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珠寶城內擁有銀飾加工貿易企業600多家,從業人員達2萬多人。”上塘珠寶城管委會副主任林文鑾説,按照當地人的話講,這裡日均交易量“五噸白銀進,五噸白銀出”。
如今如此熱鬧,20多年前卻是另一番景象。“當時這一片還是泥巴路,我們三兄弟去廣東進貨,然後在這裡擺攤賣銀飾,我大哥坐著大巴到處去跑街推銷。”福建省雪峰珠寶有限公司負責人林雪旗告訴記者。
由於貧瘠的土地只能種地瓜,上塘村也被稱為鹽鹼地上的“地瓜村”。20世紀90年代,窮則思變的上塘人從福州長樂等地購進首飾模具進行推銷,隨後轉向金銀玉器飾品加工和銷售,積累了資金、技術和經驗,在上塘初步形成珠寶一條街。
2006年,東嶠鎮決定開發上塘廢轉鹽田為首飾珠寶城,引導攤販、家庭作坊入駐,實現從個體戶向産業集群轉變。到2008年,先後有200多家首飾、珠寶加工戶和批發商入城興業。從此,鹽鹼地上的上塘一躍成為“寶地”,還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銀飾之鄉”的稱號。
如今漫步上塘珠寶城,新街與舊市連成一片。新街裏的生産車間,一塊塊銀塊通過機械擠壓之後變成一條條銀線,銀線再由粗變細,成為一條條精緻的銀鏈,被銷往全國各地;舊市不乏保留傳統手工藝的打銀匠們,精雕細刻的工藝美學在他們的指尖生花。
這是在上塘珠寶城一家銀飾生産加工企業拍攝的銀飾生産加工設備。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返鄉創業青年黃飛達是一位珠寶設計師,10年前,他和團隊搬進上塘珠寶城,開始了銀飾的設計和研發。“銀飾是時尚飾品,要不停地更新款式,否則就會被淘汰。”黃飛達説,要創新也要傳承,傳統手工藝能賦予飾品靈魂。
舉辦各種工藝大賽、開創“名師帶徒”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新模式……東嶠鎮成為創新人才孵化的新高地。留得住傳承,跟得上時代,東嶠鎮還把直播經濟和電商帶貨變成銀飾産業新的增長點。如今,東嶠鎮銀飾上中下游産業協調發展,2023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産值40億元,限額以上商貿交易額超34億元。